簡介
角角調是武陵山少數民族地區長期從事閹割牲畜(主要是豬、牛、羊)和修補鐵鍋的師傅們,為了傳遞信息、招攬生意,用特製樂器吹出的一種音樂。這是全中國獨有的具有武陵山特色的唯一音樂格調。樂器由羊角製作而成,聲音清脆悅耳。2011年4月,角角調已被列為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歷史淵源
由於武陵山地區山大溝深,溝壑眾多,廣大農民居住分散。為把閹割師傅、修補師傅進山的信息能及時傳遞給大山處需要閹割牲畜、需要修補的農民,所以特意發明了以羊子角為材料的發音樂器。為了減少體力,促使生意興隆,及時地把閹割師傅、修補師傅進山的信息及時傳遞給大山深處需要閹割牲畜、器物需要修補的人們,“角角號”由此而生。
基本內容
角角調以獨吹為主,多人合奏,附和、邊吹邊說為形式。根據不同的地點、時間等因素而採取多種吹奏、表演。目前,傳承下來的主要有一人獨吹獨演、二人對吹對演、多人合奏集體演繹等形式。
基本特徵
牛角、羊角都可以製成‘角角號’,但是大小不同、厚薄不同、角的彎曲度不同,做出來的號發出的聲音也不同。
主要價值
角角調是武陵山特有地形的文化產物,具有豐富的歷史沉澱。
瀕危狀況
隨著信息工具的發展,目前會角角調的人已經越來越少了。
保護措施
2010年12月,角角調被列入黔江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1年4月,重慶市人民政府公布角角調為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為保護、挖掘優秀傳統民俗民間文化“黑山請水習俗”,黑鎮成立了“黑山請水習俗”搶救保護領導小組,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擬在原址修建廂房、戲台、淨身堂、大小山門、匾額、神像、鐘鼓樓等設施。複製再現碑文記載的歷代皇帝和官府賞賜的匾額,採取有效措施保護好原始碑文,恢復龍王廟原貌。收集、整理並修復“黑山請水習俗”的活動器具、服飾、樂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