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名
張雲湘、段國達、李存帥等,1958年 。命名剖面位於四川會理縣觀音崖。
特徵
層型
正層型 四川鹽邊縣把關河觀音崖剖面。四川一區測隊,1972 年重測。
構成
主要為紫紅色砂岩、頁岩,夾灰岩、白雲岩。底部常有含礫石英砂岩或細礫岩;下部為白色塊狀石英砂岩,黃綠色泥質細砂岩及青灰色砂質頁岩,夾紫紅色和黃綠色砂質頁岩;中部為青灰色灰岩及紫灰色白雲質灰岩;上部為紫紅、紫灰和磚紅色砂質頁岩及細砂岩,夾紫灰色中至厚層緻密灰岩。厚度變動較大,可由20餘米增至600餘米。與下伏列古六組假整合接觸或超覆於開建橋組、蘇雄組,甚至更低的層位或老岩體之上。
產物
微古植物:Leiopsophosphaera pelucida, L. Densa, Pseudozonosphaera asperella, Trachysphaeridium rude, T. Cultum, T. Simplex, T. Laminaritum, T. Hyalinum, T. Planum, Lignum punctulosum, Polyporata obsoleta, P. Microporosa等。
分布
觀音崖組是南沱冰期之後早期廣泛海侵形成的沉積物,分布於川西及川南、滇東等地。
川西,39,Ⅷ(2) 揚子地層分區,Ⅷ 華南地層區,上統,新元古界,震旦系,Z;滇東,38,Ⅷ(2) 揚子地層分區,Ⅷ 華南地層區,上統,新元古界,震旦系,Z
備考
編撰者:邢裕盛
作者1:張雲湘
年份1:1958
系名:新元古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