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打魚歌

《觀打魚歌》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此詩作於寶應元年(七六二年)七月。當時杜甫所依仗的至交老友嚴武被召還朝,杜甫戀戀不捨,坐船一直送了三百多里,從成都送到了綿陽(綿州)。綿州的地方官是杜甫的從侄孫,設宴招待。這設宴的地方,也就是觀漁的所在。詩寫打魚,現打,現賣,現做,現吃,寫得活靈活現。

作品原詩

觀打魚歌

綿州江水之東津,魴魚鱍鱍色勝銀。

漁人漾舟沈大網,截江一擁數百鱗。

眾魚常才盡卻棄,赤鯉騰出如有神。

潛龍無聲老蛟怒,迴風颯颯吹沙塵。

饔子左右揮雙刀,膾飛金盤白雪高。

徐州禿尾不足憶,漢陰槎頭遠遁逃。

魴魚肥美知第一,既飽歡娛亦蕭瑟。

君不見朝來割素鬐,咫尺波濤永相失。

點評鑑賞

《懶真子》:

(冬天鄱陽湖中)土人集船數百艘,以竹竿攪潭中,以金鼓振動之,候魚驚出,即入大網中,多不能脫。惟大赤鯉魚,最能躍出。至高丈余,後入他網中,則不能復躍矣……杜子美《觀打魚歌》云:“綿州江水之東津……赤鯉騰出如有神。”仆親見捕魚,故知此詩之工。

《後村詩話》:

前《打魚》篇,於眾魚中獨雲“赤鯉騰出如有神”,又雲“魴魚肥美知第一”,而徐州禿尾、漢陰槎頭皆不足數。又雲“既飽歡娛亦蕭瑟”,末雲“君不見朝來割素鬐,咫尺波濤永相失。”後《打魚》雲……,兩篇末句皆不忍暴殄之意,公詩深得風人之旨。

《唐詩歸》:

譚云:魚何才之有?“常才”“棄卻”令人笑絕(“眾魚常才”句下)。鍾云:是何胸中(“赤鯉騰出”句下)!鍾云:七字說得門腹人敗興,抵得一篇戒殺文(“既飽歡娛”句下)。

《杜臆》:

“眾魚”用“常才”字新。“赤鯉騰出”、“龍潛蛟怒”,如何想頭!他人觀打魚,賦不到此。

《初白庵詩評》:

題外著想,氣勢百倍豪雄。

《繭齋詩談》:

本是捉得魴魚,偏說走卻鯉魚,不惟周旋時禁(唐姓李,禁人食鯉魚),亦且靈蠢相形,妙有煙波。此是襯法。

《讀杜心解》:

前八句,敘打魚事。“鮁鮁”“數百”,皆“眾魚常才”耳;“赤鯉騰出”,特筆以表之,乃是主句。……鯉為人得,蛟龍惡之,故怒而鼓風:二句為“赤鯉”分外增勢。後八句,志啖膾事。

《杜詩鏡銓》:

二詩(此及《又觀打魚》)體物既精,命意復遠,一飽之後,仍歸蕭瑟,數語可當一篇戒殺文。

《昭昧詹言》:

前段打魚,後段食龜。每段有汁棱,托想雄闊遠大。“潛龍”句汁漿。“既飽”句接上起下。功名富貴,何獨不然?

作者簡介

杜甫像 杜甫像

杜甫(712~770),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杜審言之孫。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天寶三載(744年),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後寓居長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生活狀況有較深的認識。及安祿山軍臨長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後逃至鳳翔,竭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復後,隨肅宗還京,不久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旋棄官居秦州,未幾,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舉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詩經》以來注重反映社會現實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為古代詩歌藝術的又一高峰,對後世影響巨大。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