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視刀環歌
常恨言語淺,不如人意深。
今朝兩相視,脈脈萬重心。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視刀環歌:劉禹錫創樂府新題。典出《漢書·李廣蘇建傳》,含盼人早日還歸之意。
⑵恨:遺憾。
⑶人意:人的意願、情緒。
⑷脈(mò)脈:即脈脈多情,含情不語貌。萬重心:極言內心感情的複雜。
白話譯文
常常惱恨言語的表達粗淺有限,不像人的心意那么豐富深厚。
今天兩個人你看著我我看著你,默默地用眼神傳達著心中複雜的情感。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劉禹錫托刀環以寄遷客思歸之意。劉禹錫雖然因參與永貞革新多次被貶出長安,但他被貶後身居遠荒心繫朝廷。自從劉禹錫遭貶出京之日起,他就開始盼望著能夠重返京師。在長期的貶謫生涯中,詩人始終都被思念長安和渴望回京這兩種感情折磨著。他的這種情緒貫穿在整個貶謫時期。詩人的這種情緒或直接表達或托物寓意寄寓自己自始至終都在盼望返朝。詩人時時盼回長安。長安在劉禹錫心目中十分深刻,不僅發生在身邊的政治事件能讓他回憶起長安,而且歷史上的一些典故以及客鄉的一些情景也總會勾起他對長安往事舊物的回憶。此詩即為因歷史典故而生髮思歸而不得的苦悶之作。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視刀環歌》同《泰娘歌》《更衣曲》《競渡曲》一樣,是劉禹錫創作的一首“新樂府”詩歌。這首新樂府的題目是用漢使招李陵的典故。據《漢書·李廣蘇建傳》記載,漢昭帝繼位後,大將軍霍光、左將軍上官桀輔政,他們都與兵敗投降匈奴的李陵關係不錯,希望能把李陵召回漢朝。於是派遣任立政等三人到了匈奴。匈奴單于設酒招待漢使者,李陵、衛律都在座。立政他們看到李陵,卻沒有機會私下交談,於是就給李陵使眼色,“數數自循其刀環,握其足,陰諭之,言可還歸漢也”。也就是幾次自已撫摩把玩自己的刀環,握自己的腳,暗示李陵,意思是可以歸還漢朝了。“環”諧音“還”,握腳表示走路離開。因為刀環在大刀頭部,所以古人常以“大刀頭”作為“還”字的隱語。如《玉台新詠·古絕句》:“藁砧今何在?山上復有山。何當大刀頭?破鏡飛上天。”由此可知,劉禹錫樂府新題《視刀環歌》,暗含的意思是希望思念的人儘早歸還。
把詩的題目和內容聯繫起來看,劉禹錫可能要表達的是相愛的人就要分別時的情景,彼此依依不捨,千言萬語卻不知從何說起,只有四目相對,含情脈脈地來傳達內心複雜的情意。因為這首詩沒有特定、具體的寫作背景,所以它所傳遞的信息就有了很強的張力,並不一定局限於愛情,也可能隱含著作者對自身遭遇的寄託感慨。
“常恨言語淺,不如人意深”這兩句詩,實際上道出了人們經常遇到的一種狀況,即語言常常並不能準確地來表達內心想要表達的東西。錢鍾書在《管錐編》中就曾說:“語言文字為人生日用之所必須,著書立說尤寓托焉而不得須臾離者也。顧求全責善,嘖有煩言。作者每病其傳情、說理、狀物、述事,未能無欠無餘,恰如人意中之所欲出。務緻密則苦其粗疏,鉤深賾又嫌其浮泛;怪其粘著欠靈活者有之,惡其曖昧不清明者有之。立言之人句斟字酌、慎擇精研,而受言之人往往不獲盡解,且易曲解而滋誤解。‘常恨言語淺,不如人意深’,豈獨男女之情而已哉?”有人認為此詩著眼一個“還”字,表達了詩人想還京而又不能得的心情。“今朝兩相視,脈脈萬重心”兩句就把詩人急盼回京而不得的悲憤、感慨不言而盡。
名家點評
明代鍾惺:詩作如是語,即妙在題又是“視刀環”,所以詩益覺深至。(《唐詩歸》)
明代唐汝詢:有心者固難測。吳敬夫:須看題是視刀環。(《唐詩歸折衷》)
清代黃生:此詠其事(按指漢使招李陵),必有為而作。(《唐詩摘鈔》)
清代何焯:詠李陵事。思歸京都有如痿人之念起壯,又恐再辱。二十字中意味極長。(卞孝萱《劉禹錫詩何焯批語考訂》)
清代沈德潛:著意“視”字。(《唐詩別裁》)
清代黃叔燦:“不如人意深”,謂兩心相照,兩意相期,疑有變更,故曰“今朝兩相視,脈脈萬重心”,蓋閃其不還也。(《唐詩箋注》)
清代周詠棠:言不得歸也,措詞妙絕。(《唐賢小三昧集》)
作者簡介
劉禹錫(772—842),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縣)。貞元(唐德宗年號,785—805)年間擢進士第,登博學宏辭科。授監察御史。曾參加王叔文集團,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被貶朗州司馬,遷連州刺史。後以裴度力薦,任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世稱劉賓客。其詩通俗清新,善用比興手法寄託政治內容。《竹枝詞》、《柳枝詞》和《插田歌》等組詩,富有民歌特色,為唐詩中別開生面之作。有《劉夢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