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條例

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條例

《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條例》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制定的,為了加強對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提高規劃的科學性,從源頭預防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促進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於2009年8月12日國務院第76次常務會議通過,2009年8月17日發布,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總計6章36條。

發布令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

規劃環境影響評價 規劃環境影響評價

第559號

《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條例》已經2009年8月12日國務院第76次常務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

總 理  溫家寶

二○○九年八月十七日

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條例

條例內容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加強對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提高規劃的科學性,從源頭預防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促進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國務院有關部門、設區的市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對其組織編制的土地利用的有關規劃和區域、流域、海域的建設、開發利用規劃(以下稱綜合性規劃),以及工業、農業、畜牧業、林業、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設、旅遊、自然資源開發的有關專項規劃(以下稱專項規劃),應當進行環境影響評價。

依照本條第一款規定應當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規劃的具體範圍,由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擬訂,報國務院批准後執行。

第三條

對規划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應當遵循客觀、公開、公正的原則。

第四條

國家建立規劃環境影響評價信息共享制度。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對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所需資料實行信息共享。

第五條

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所需的費用應當按照預算管理的規定納入財政預算,嚴格支出管理,接受審計監督。

第六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對違反本條例規定的行為或者對規劃實施過程中產生的重大不良環境影響,有權向規劃審批機關、規劃編制機關或者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舉報。有關部門接到舉報後,應當依法調查處理。

第二章 評 價

第七條

規劃編制機關應當在規劃編制過程中對規劃組織進行環境影響評價。

第八條

對規划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應當分析、預測和評估以下內容:

(一)規劃實施可能對相關區域、流域、海域生態系統產生的整體影響;

(二)規劃實施可能對環境和人群健康產生的長遠影響;

(三)規劃實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環境效益之間以及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之間的關係。

第九條

對規划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應當遵守有關環境保護標準以及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和技術規範。

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由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規範由國務院有關部門根據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制定,並抄送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備案。

第十條

編制綜合性規劃,應當根據規劃實施後可能對環境造成的影響,編寫環境影響篇章或者說明。

編制專項規劃,應當在規劃草案報送審批前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編制專項規劃中的指導性規劃,應當依照本條第一款規定編寫環境影響篇章或者說明。

本條第二款所稱指導性規劃是指以發展戰略為主要內容的專項規劃。

第十一條

環境影響篇章或者說明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規劃實施對環境可能造成影響的分析、預測和評估。主要包括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分析、不良環境影響的分析和預測以及與相關規劃的環境協調性分析。

(二)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主要包括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政策、管理或者技術等措施。

環境影響報告書除包括上述內容外,還應當包括環境影響評價結論。主要包括規劃草案的環境合理性和可行性,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以及規劃草案的調整建議。

第十二條

環境影響篇章或者說明、環境影響報告書(以下稱環境影響評價檔案),由規劃編制機關編制或者組織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機構編制。規劃編制機關應當對環境影響評價檔案的質量負責。

第十三條

規劃編制機關對可能造成不良環境影響並直接涉及公眾環境權益的專項規劃,應當在規劃草案報送審批前,採取調查問卷、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等形式,公開徵求有關單位、專家和公眾對環境影響報告書的意見。但是,依法需要保密的除外。

有關單位、專家和公眾的意見與環境影響評價結論有重大分歧的,規劃編制機關應當採取論證會、聽證會等形式進一步論證。

規劃編制機關應當在報送審查的環境影響報告書中附具對公眾意見採納與不採納情況及其理由的說明。

第十四條

對已經批准的規劃在實施範圍、適用期限、規模、結構和布局等方面進行重大調整或者修訂的,規劃編制機關應當依照本條例的規定重新或者補充進行環境影響評價。

第三章 審 查

第十五條

規劃編制機關在報送審批綜合性規劃草案和專項規劃中的指導性規劃草案時,應當將環境影響篇章或者說明作為規劃草案的組成部分一併報送規劃審批機關。未編寫環境影響篇章或者說明的,規劃審批機關應當要求其補充;未補充的,規劃審批機關不予審批。

第十六條

規劃編制機關在報送審批專項規劃草案時,應當將環境影響報告書一併附送規劃審批機關審查;未附送環境影響報告書的,規劃審批機關應當要求其補充;未補充的,規劃審批機關不予審批。

第十七條

設區的市級以上人民政府審批的專項規劃,在審批前由其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召集有關部門代表和專家組成審查小組,對環境影響報告書進行審查。審查小組應當提交書面審查意見。

省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審批的專項規劃,其環境影響報告書的審查辦法,由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

第十八條

審查小組的專家應當從依法設立的專家庫內相關專業的專家名單中隨機抽取。但是,參與環境影響報告書編制的專家,不得作為該環境影響報告書審查小組的成員。

審查小組中專家人數不得少於審查小組總人數的二分之一;少於二分之一的,審查小組的審查意見無效。

第十九條

審查小組的成員應當客觀、公正、獨立地對環境影響報告書提出書面審查意見,規劃審批機關、規劃編制機關、審查小組的召集部門不得干預。

審查意見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基礎資料、數據的真實性;

(二)評價方法的適當性;

(三)環境影響分析、預測和評估的可靠性;

(四)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五)公眾意見採納與不採納情況及其理由的說明的合理性;

(六)環境影響評價結論的科學性。

審查意見應當經審查小組四分之三以上成員簽字同意。審查小組成員有不同意見的,應當如實記錄和反映。

第二十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審查小組應當提出對環境影響報告書進行修改並重新審查的意見:

(一)基礎資料、數據失實的;

(二)評價方法選擇不當的;

(三)對不良環境影響的分析、預測和評估不準確、不深入,需要進一步論證的;

(四)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存在嚴重缺陷的;

(五)環境影響評價結論不明確、不合理或者錯誤的;

(六)未附具對公眾意見採納與不採納情況及其理由的說明,或者不採納公眾意見的理由明顯不合理的;

(七)內容存在其他重大缺陷或者遺漏的。

第二十一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審查小組應當提出不予通過環境影響報告書的意見:

(一)依據現有知識水平和技術條件,對規劃實施可能產生的不良環境影響的程度或者範圍不能作出科學判斷的;

(二)規劃實施可能造成重大不良環境影響,並且無法提出切實可行的預防或者減輕對策和措施的。

第二十二條

規劃審批機關在審批專項規劃草案時,應當將環境影響報告書結論以及審查意見作為決策的重要依據。

規劃審批機關對環境影響報告書結論以及審查意見不予採納的,應當逐項就不予採納的理由作出書面說明,並存檔備查。有關單位、專家和公眾可以申請查閱;但是,依法需要保密的除外。

第二十三條

已經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規劃包含具體建設項目的,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結論應當作為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的重要依據,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的內容可以根據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分析論證情況予以簡化。

第四章 跟蹤評價

第二十四條

對環境有重大影響的規劃實施後,規劃編制機關應當及時組織規劃環境影響的跟蹤評價,將評價結果報告規劃審批機關,並通報環境保護等有關部門。

第二十五條

規劃環境影響的跟蹤評價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規劃實施後實際產生的環境影響與環境影響評價檔案預測可能產生的環境影響之間的比較分析和評估;

(二)規劃實施中所採取的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有效性的分析和評估;

(三)公眾對規劃實施所產生的環境影響的意見;

(四)跟蹤評價的結論。

第二十六條

規劃編制機關對規劃環境影響進行跟蹤評價,應當採取調查問卷、現場走訪、座談會等形式徵求有關單位、專家和公眾的意見。

第二十七條

規劃實施過程中產生重大不良環境影響的,規劃編制機關應當及時提出改進措施,向規劃審批機關報告,並通報環境保護等有關部門。

第二十八條

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發現規劃實施過程中產生重大不良環境影響的,應當及時進行核查。經核查屬實的,向規劃審批機關提出採取改進措施或者修訂規劃的建議。

第二十九條

規劃審批機關在接到規劃編制機關的報告或者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的建議後,應當及時組織論證,並根據論證結果採取改進措施或者對規划進行修訂。

第三十條

規劃實施區域的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超過國家或者地方規定的總量控制指標的,應當暫停審批該規劃實施區域內新增該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的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檔案。

第五章 法律責任

第三十一條

規劃編制機關在組織環境影響評價時弄虛作假或者有失職行為,造成環境影響評價嚴重失實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第三十二條

規劃審批機關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一)對依法應當編寫而未編寫環境影響篇章或者說明的綜合性規劃草案和專項規劃中的指導性規劃草案,予以批准的;

(二)對依法應當附送而未附送環境影響報告書的專項規劃草案,或者對環境影響報告書未經審查小組審查的專項規劃草案,予以批准的。

第三十三條

審查小組的召集部門在組織環境影響報告書審查時弄虛作假或者濫用職權,造成環境影響評價嚴重失實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審查小組的專家在環境影響報告書審查中弄虛作假或者有失職行為,造成環境影響評價嚴重失實的,由設立專家庫的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取消其入選專家庫的資格並予以公告;審查小組的部門代表有上述行為的,依法給予處分。

第三十四條

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機構弄虛作假或者有失職行為,造成環境影響評價檔案嚴重失實的,由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予以通報,處所收費用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六章 附 則

第三十五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要求本行政區域內的縣級人民政府對其組織編制的規划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具體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和本條例的規定製定。

第三十六條

本條例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

條例解答

2009年8月17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簽署國務院令,公布《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該條例將於2009年10月1日施行。日前,國務院法制辦公室負責人就條例的有關問題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問:為什麼要制定該條例?

答: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工作,我國環境保護取得了積極進展。但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環境形勢嚴峻的狀況仍然沒有根本改變。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超過環境承載能力,流經城市的許多河段受到污染,不少城市空氣污染嚴重,土壤污染面積擴大,自然生態遭到破壞,生態系統功能退化,而且逐步呈現出區域性和流域性特點。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編制區域、流域和自然資源開發利用規劃以及產業發展建設規劃時,對規劃實施可能產生的環境問題缺少整體考慮,沒有對規划進行充分的環境影響評價,規劃實施後出現了不少環境問題,影響了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太湖、松花江等污染事件充分反映了環境問題的嚴重性,以及從整體上進行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為了預防、減輕規劃實施可能造成的不良環境影響,切實從源頭預防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2002年公布的環境影響評價法設專章對規劃環境影響評價作了規定,對規範和促進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從幾年來貫徹落實環境影響評價法的實踐情況看,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工作還存在以下問題,需要通過制定行政法規作出具體規定:一是依法應當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規劃未經評價即予以審批的現象不斷發生,需要強化規劃編制、審批機關的責任;二是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程式、內容、依據和形式等不夠具體,影響了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質量,需要進一步明確;三是專項規劃環境影響報告書審查的主體、內容、程式和效力等不夠明確,規劃編制、審批與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審查之間缺乏有效的制約,需要進一步規範;四是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提出的對策措施得不到有效落實,需要完善跟蹤評價、區域限批等約束機制。因此,國務院制定該條例意義重大,十分必要。

問:哪些規劃需要進行環境影響評價?

答:明確哪些規劃需要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是開展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前提。為此,條例規定土地利用的有關規劃和區域、流域、海域的建設、開發利用規劃(以下稱綜合性規劃),以及工業、農業、畜牧業、林業、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設、旅遊、自然資源開發的有關專項規劃(以下稱專項規劃),應當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具體範圍由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擬訂,報國務院批准後執行。

經國務院批准,原環保總局已於2004年7月發布了《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的規劃的具體範圍(試行)》和《編制環境影響篇章或說明的規劃的具體範圍(試行)》。列入該範圍的規劃都需要進行環境影響評價。

問:如何對規划進行環境影響評價?

答:如何對規划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是條例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對此,條例明確規劃編制機關是環境影響評價的責任主體,並從評價的內容、依據、具體形式以及公眾參與等方面進行了規範:

首先,在評價的內容上,要求重點分析、預測和評估規劃實施可能對相關區域、流域、海域生態系統產生的整體影響,規劃實施可能對環境和人群健康產生的長遠影響,以及規劃實施可能產生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環境效益之間,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之間的關係。

其次,在評價的依據上,要求遵守有關環境保護標準以及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和技術規範。其中,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由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規範由國務院有關部門根據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制定。

再次,在評價檔案的具體形式上,要求對綜合性規劃和專項規劃中的指導性規劃編寫環境影響篇章或者說明;對其他專項規劃要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

最後,在公眾參與上,要求對可能造成不良環境影響並直接涉及公眾環境權益的專項規劃,在報送審批前公開徵求有關單位、專家和公眾對環境影響報告書的意見,並在報送審查的環境影響報告書中附具對意見採納與不採納情況及其理由的說明。

問:如何對專項規劃的環境影響報告書進行審查?

答:對專項規劃的環境影響報告書進行審查是保證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工作質量的重要手段。為此,條例從審查的主體、內容、程式及效力等方面進行了規範:

首先,在審查主體上,規定設區的市級以上人民政府審批的專項規劃的環境影響報告書,在審批前由其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召集審查小組進行審查;省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審批的專項規劃,其環境影響報告書的審查辦法由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

其次,在審查的內容和程式上,要求審查小組對環境影響報告書的基礎資料、數據,評價方法,分析、預測和評估情況,提出的對策和措施,公眾意見情況,環境影響評價結論等六個方面的內容進行審查。發現規劃存在重大環境問題的,審查小組應當提出不予通過環境影響報告書的意見;發現規劃環境影響報告書質量存在重大問題的,審查小組應當提出對環境影響報告書進行修改並重新審查的意見。審查意見應當經審查小組四分之三以上成員簽字同意。

最後,在審查效力上,要求規劃審批機關在審批專項規劃草案時,將環境影響報告書結論以及審查意見作為決策的重要依據。規劃審批機關對環境影響報告書結論以及審查意見不予採納的,應當逐項就不予採納的理由作出書面說明,並存檔備查;有關單位、專家和公眾可以申請查閱。

問:規劃實施後,如何對規劃的環境影響進行跟蹤評價?

答:為了及時發現規劃實施後出現的不良環境影響,條例規定對環境有重大影響的規劃實施後,規劃編制機關應當組織環境影響的跟蹤評價,發現產生重大不良環境影響的,應當及時提出改進措施,向規劃審批機關報告;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發現產生重大不良環境影響的,也應當及時向規劃審批機關提出採取改進措施或者修訂規劃的建議。規劃審批機關應當及時組織論證,並根據論證結果採取改進措施或者對規划進行修訂。

問:如何保證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對策、措施落到實處?

答:為了保證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對策、措施落到實處,條例建立了區域限批制度,規定規劃實施區域的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超過國家或者地方規定的總量控制指標的,應當暫停審批該規劃實施區域內新增該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的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檔案。同時對可能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中發生的各種違法行為規定了明確的法律責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