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日之光透光鏡

見日之光透光鏡

見日之光透光鏡,歷史文物,為西漢時期的青銅器,直徑7.4厘米,淨重50克。現收藏於上海博物館。

基本信息

歷史發展

見日之光透光鏡見日之光透光鏡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銅鏡的地區之一,銅鏡因鏡背多有精美圖案銘文紋飾,成為古代青銅器中獨成體系的精美工藝品。銅鏡背面鑄銘文是戰國晚期出現的一種新式樣。經過西漢早期的發展,至漢武帝以後,銘文逐漸成為銅鏡紋飾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漢代銅鏡一個顯著特徵。

銅鏡是我國青銅器中一個重要門類,其地位在青銅史上非常特殊。據文獻記載,自戰國以來,傳統的三代禮樂日趨崩壞,諸侯率相征伐,象徵王權與神權的青銅文化逐漸衰落;而銅鏡卻在此時異軍突起,成為戰國以後青銅世界的主角。銘文銅鏡出現於漢初,也正是傳統鐘鼎銘文消亡之時,所以有學者稱“鼎銘衰落時恰為鏡銘興起”,這是有一定道理的。與三代金文不同的是,西漢銅鏡銘文所反映的多為當時人們的精神生活與文化活動,小小銅鏡實為西漢社會精神文化的一個真實縮影。

銅鏡分類

圈帶銘文鏡主要流行於西漢中晚期,是西漢銘文鏡中一個主要門類。此類鏡以環狀銘文帶為主要裝飾紋樣,分單圈銘文鏡與重圈銘文鏡;按銘文內容可分為昭明鏡、日光鏡、清白鏡、銅華鏡、日有熹鏡、君忘忘鏡等。其中最常見者當為昭明、日光二鏡,多為漢尺六寸以下的小鏡,數量最多,流傳最廣。

名稱來源

銅鏡是古人照面容用的器物。這件銅鏡乍看上去與一般銅鏡並無區別,但若以一束陽光照到鏡面,反射後投影到壁上,壁上的光斑中就會奇蹟般地顯現出鏡背面的圖案、銘文,好像光線透過銅鏡,把背面圖案、文字映在壁上似的,故稱透光鏡。又因為在銅鏡背面花紋的外側有銘文:“見日之光,天下大明”,所以該鏡被命名為“見日之光”透光鏡。

特殊效應

西漢(公元前206-公元8年)銅鏡是古人照面容用的器物。這件西漢透光鏡卻具有特殊的效應。這是一面特殊的青銅鏡,鏡面不僅能照人,在陽光或者平行光照射時,還可以呈現鏡背面的紋飾與銘文,效果恰似光線從銅鏡透過一般。

銅鏡失傳

古人一直將這種具有幻術般效應的“透光鏡”視為“神物”。然而遺憾的是,透光鏡至宋代(公元1000年左右)即已失傳。上海博物館有上萬枚銅鏡,發現所謂透光現象的卻只有四枚,而且都出現在漢代。

透光鏡也從此披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被外國人稱為“魔鏡”。一千多年來,這種神奇的現象吸引了古今中外的眾多學者,從我國宋代的沈括到清朝的鄭復光,從中國到大洋彼岸,無數學者試圖揭開這困擾了世界千年的古鏡之謎,但是沒有人能用實驗的方法證實自己的猜測,或者更確切地說,沒有人真正複製出與西漢透光古鏡完全相同的鏡子來。

投影原理

這個銅鏡在有銘文和圖案處非常厚,無銘文處比較薄。因為厚薄不均勻,造成銅鏡產生鑄造應力,並且在磨鏡時發生彈性變形,所以厚處曲率小,薄處曲率大。因差異十分小,僅幾微米,肉眼根本沒有辦法察覺。曲率的差異與紋飾相對應,當光線照射到鏡面時,曲率較大的地方反射光比較分散,投影就較暗;曲率較小的地方反射光比較集中,投影就比較亮。所以,我們能從反射圖像中看到有較亮的字跡花紋顯現出來。這些是鏡背面的圖像,而從表面看來,銅鏡好像真的能“透光”。

鏡面特徵

它的鏡面微凸,當平行光照射鏡面時,鏡面的反射投影就能出現與鏡背的文字和紋飾相同的影像。這是古代鑄鏡工藝上的一項傑出創造。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