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王村龍燈

從外地引來斗活龍,有心人便將花燈與龍揉而為一,龍、燈共舞,相得益彰。 在花蜘蛛的引逗下,龍頭忽高忽低,龍身上下翻騰。 這幾年,西王人又加工出一個情節,即“鯉魚跳龍門”。

淵源

舞龍,民間又稱斗活龍、二龍戲珠,起源於我國南方,後廣泛流傳開來,套路多有創新,但多以單純舞龍為活動形式,唯獨石家莊郊區西王村舞龍別具特色――龍燈與花燈舞在一起,稱之為舞龍燈。
西王村原本只有花燈舞,自古有“西王花燈陪星星”之說。每逢年年尤其元宵日,滿街的花燈從天擦黑直舞到天放亮。清雍正13年(公元1735年)。從外地引來斗活龍,有心人便將花燈與龍揉而為一,龍、燈共舞,相得益彰。200多年來,西王龍燈久經不衰,享譽四方。

介紹

西王的龍和燈都是龍燈會自己製做的。龍頭龍角用紙漿拍捏成形,再經五彩點畫,配以舒展自如的虬須,紅紅的舌頭在張開的大口內用軟簧牽著,能伸能縮。拳頭大的眼珠嵌於眼眶內,頸下系兩顆大銅鈴,整個龍頭栩栩如生,氣勢逼人。火龍全身飾以鑲金的紅色鱗片,水龍則飾以鑲銀的藍色鱗片。一般備有四條龍,其中兩條用紗布綰成,龍身內燭光照得通體透亮,專用於夜間舞動。龍身長6丈5尺,7節竹蔑彎成的骨架支撐著龍體,每節骨架下固定著一根2尺木把,所以,西王的龍又稱“7把龍”。至於花燈,有花瓶燈與荷花燈,由短把托起。通常活動時有百盞左右。
舞龍燈是一種大型廣場活動。銅鑼引路,兩列紅黃綠三角龍鳳旗徐徐進場。其後便是撼天震地的大鼓隊敲著《將軍行》,從進口走到對面的預定地點。一聲大銅鑼之後,兩把海螺號發出“嗚――嘟、嗚――嘟”的信號。大鼓隊立即換為《急急令》,在急驟的鼓鈸聲中,兩條巨龍從進口處分左右兩個方向飛快地跑完圓場。當兩顆高昂的龍頭在龍觀旗下二次相遇時,一個手持大繡球(蜘蛛道型)的人躍身來到龍頭前。隨著又一聲螺號鳴響,旗舞鼓急,二龍躁動。花蜘蛛一個“擦地飛”引出“雙龍探海‘。在花蜘蛛的引逗下,龍頭忽高忽低,龍身上下翻騰。時而二龍互相從腹下鑽過,稱“串葫蘆”;時而自身圍成一團,或正轉或反轉,稱“八捲簾”。激烈的爭鬥過後,鳴金偃旗鼓聲緩,二龍歸位。稍息,鑼響螺鳴,百十名少年手持花燈吶喊著沖入場內,迅速擺成“棋盤街”。二龍昂首“走四門”,仿佛在搜尋藏匿的精怪花蜘蛛。突然,花蜘蛛從花海中一躍立於金鼎之上,來了個“一柱香”。二龍重抖雄風,圍定金鼎或攀或舞,逼蜘蛛落“海”,既而,噴水噴火,鱗爪飛揚。此時,震耳的鼓鈸聲、海嘯般的吶喊聲,伴以短促的“嗚嘟嘟”,龍乘海勢,海助龍威,聲情並舉,開成了全場的高潮。倘若在夜間,那景象更為壯觀。最後一個情節便是二龍雙雙咬定花蜘蛛,來個“鯉魚大開膛”,龍身“翻白”,棲臥於花海參中央。花海也擺出了“天下太平”(有時有“江山千古”)的字樣。這幾年,西王人又加工出一個情節,即“鯉魚跳龍門”。二龍頭高高相吻,龍身彎成拱門樣。在喧鬧的花海中彈射出十多條大鯉魚飛躍“龍門”,博得觀眾陣陣歡呼。即使有的鯉魚躍不過龍門,按西人說,那叫競爭中的正常現象,更何況這個情節本身具有無限情趣。

發展

西王龍燈已歷時900多年,之所以在民間花會藝術這個長河中洗不掉、沖不走,一是其鮮明的主題――制惡必勝順乎民心;二是其恢宏的氣勢、熱烈奔放的情緒宣揚了炎黃子孫的陽剛銳氣。西王龍燈融武術、舞蹈為一體,粗獷又不乏優美,是難得的花會藝術精品,在石家莊市1989年春節文化活動中一舉奪得全市一等獎,1996年奪得河北省民間花會大賽特等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