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58年建洋湖公社、鵓鴿李公社,1964年分別改區,1970年復改公社,1984年分別改為洋湖鄉、鵓鴿李 鄉。1997年,洋湖鄉面積57.7平方千米,人口2.7萬,轄洋湖、前店、後店、前高、後高、東高、楊辛莊、西肖、賈家、銀子王、紀劉、堤口劉、河南吳、小木莊、香馬李、尹廟、東崔、姚家、西孫、王陶戶、郝張、傅強莊、三陳、青石礁、寺辛莊、李陽穀、網口張、西十字道、東十字道、管家、馬家、小趙、大趙、鄭開基、范家、魏樓、廟李、張楊、東韓、西韓、閻辛、東肖、李先吳、王召、竇王、西馮、趙南湖、史張、油房張、武家、仉家、台家、河西張、李先生、前曹、後曹、孟家、小魏、朱家、楊家、王兆三61個行政村;鵓鴿李鄉面積42.9平方千米,人口2.1萬,轄東焦、西焦、河南趙、趙樓、河南王、八里泊、西郝、香椿王、大崔、高家院子、刀劉、花趙、崔樓、王博土、戚家、西於、葉家、張大頭、李先貴、東西田、梁王、大劉、張王、勃鴿李、大寨、東秘、西秘、大秘、古佛鎮、閻家、孫道仁、陳營、趙廟、姚家、西陳王、林家36個行政村。
區位優勢
陽信縣洋湖鄉地處濱州市最西端,處於濱州、德州、濟南三市交界,與惠民、商河、樂陵三縣接壤。這裡地理位置優越,交通通訊便利。南距省會濟南120公里,北到天津市240公里,慶淄路、溫韓路等省級公路幹線橫貫其中,縣鄉公路四通八達。
行政區劃
洋湖鄉轄9個工作片,98個行政村,5萬人,版圖面積9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6萬畝。全鄉政治穩定,社會安定,經濟繁榮,各項事業蓬勃發展。
2006年行政代碼
371622204(98村):~200洋湖村 ~201楊辛莊村 ~202銀子王村 ~203後劉店村 ~204前劉店村 ~205小賈家村 ~206西肖村 ~207後高村 ~208東高村 ~209前高村 ~210新朱莊村 ~211朱楊莊村 ~212張楊村 ~213廟李村 ~214趙南湖村 ~215西馮村 ~216竇王村 ~217李先吳村 ~218王召村 ~219西韓村 ~220東韓村 ~221紀劉村 ~222西孫村 ~223付強莊村 ~224東崔村 ~225東肖村 ~226青石碓村 ~227三陳村 ~228王陶戶村 ~229小木莊村 ~230郝張村 ~231香馬李村 ~232尹廟村 ~233河南吳村 ~234堤口劉村 ~235閆辛村 ~236姚家堡村 ~237寺莊村 ~238小孟家村 ~239小趙村 ~240馬士和村 ~241范英莊村 ~242管家村 ~243東十字道村 ~244小魏村 ~245王兆三村 ~246大趙村 ~247網口張村 ~248位樓村 ~249西十字道村 ~250李陽穀村 ~251鄭開基村 ~252河西張村 ~253仉家村 ~254武家村 ~255史張村 ~256後曹村 ~257前曹村 ~258油坊張村 ~259台家村 ~260李先生村 ~261八里泊村 ~262西焦村 ~263香椿王村 ~264西郝村 ~265河南趙村 ~266東焦村 ~267趙樓村 ~268河南王村 ~269李先貴村 ~270梁王村 ~271西大劉村 ~272張大頭村 ~273葉家村 ~274刀劉村 ~275花趙村 ~276東西田村 ~277高家院子村 ~278大崔村 ~279張王村 ~280崔樓村 ~281古宅村 ~282鵓鴿李村 ~283戚家村 ~284王博士村 ~285西於村 ~286古佛鎮村 ~287趙廟村 ~288陳營村 ~289西秘村 ~290孫道人村 ~291林家村 ~292大秘村 ~293東秘村 ~294閆家村 ~295姚家村 ~296西陳王村 ~297候秘村
經濟概況
農業
洋湖鄉是著名的"農桑之鄉",農業得到長足發展,糧食年產達5萬多噸,獨具特色的植桑養蠶業發展迅速,全鄉桑園面積4000餘畝,年收入達1000多萬元;畜牧養殖業蓬勃發展,牛、羊、豬的飼養達到一定規模,是全市最大的小尾寒羊繁育基地,規模化養雞達到200多家,畜禽產品資源豐富。
洋湖鄉黨委、政府將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三大三要"的奮鬥目標,堅持"30字"經濟工作指導思想不動搖,緊密結合本鄉實際情況,爭創社會各項事業取得新的成績。
工業
洋湖鄉大力實施“工業興鄉”、“以商招商”戰略,先後投資1000多萬元創辦洋湖、勃李兩個工貿園區,為招商引資、民營經濟的迅猛發展搭建了騰飛的平台。洋湖工業園區內已擁有瑞洋毛製品有限公司、南韓海爾皮斯假髮廠、化肥廠、衡器廠、電纜廠等企業,從業人員達3000人,年產值6000萬元,創匯3000萬元。勃李工貿園區擁有魯勝二氧化碳有限公司、南韓高海斯、麗雅兩家假髮廠、實興精鑄有限公司以及218家商貿服務業戶,年銷售收入4000萬元,利稅400萬元。洋湖鄉的地毯、假髮加工業已成為本鄉優勢產業,從業人員達4000多人,年創社會效益2500萬元。
計生工作
為進一步加強計畫生育管理與服務工作,遏制計畫外超生,減少意外妊娠,更好地落實環情孕情監測,提高長效避孕節育措施的落實率、及時率和有效率,陽信縣洋湖鄉組織開展了2008年第二次育齡婦女的查環查孕活動。為促進育齡婦女到站查體,該鄉採取了五項有效措施: 一是各辦事處、村主要負責人負總責,組織召開由辦事處、村幹部和村計生專職主任參加的查體工作會議,層層進行安排部署。
二是搞好宣傳發動,做到家喻戶曉。鄉里安排宣傳車到辦事處逐村進行計畫生育宣傳,各村利用大喇叭、進村入戶等形式搞好宣傳發動,各辦事處提前和鄉計畫生育宣傳車搞好聯繫,靠上專人宣傳,為查體活動創造了濃厚氛圍。
三是嚴把質量關,提高查體到站率。明確責任,把好每一關。嚴格程式,嚴防替查。對外地寄回的查體回執,嚴格審查,確保查體質量。
四是成立綜合整治隊伍,加大掃尾力度,加大對計畫外懷孕和違法生育的治理力度,加大社會撫養費徵收力度,促進育齡婦女到站查體。
五是制定激勵政策。設立任務獎、名次獎和穩定獎。對在維護穩定的情況下,完成任務好,名次靠前的辦事處給予獎勵。
文化藝術
秧歌在洋湖鄉有著悠久的歷史。清末,境內傳統的秧歌有,鼓子秧歌(又稱大鼓子)、高蹺、旱船、竹馬(又稱紙馬)風秧歌、武秧歌、獅子舞(又稱玩獅包)、蓮花落、龍燈、車子燈等等十幾余種。鼓子秧歌(又稱大鼓子秧歌),流傳於洋湖、勃李、溫店、商河及惠民城西一帶,系山東三大秧歌之首,本舞蹈節奏強烈深沉有力,舞姿粗獷豪放,在當地長期的流傳過程中形成了風格不同的三種流派,叫“三點子”“五點子”“七點子”秧歌。這三種流派的規模及形隊基本上大同小異,變隊靈活,場面宏偉壯觀,強勁有力,觀眾看後有走樂之感。高蹺是用兩根1.5米左右的木棍安上腳板做成,道具比較簡單,表演者須經過長時間鍛鍊後參演,化妝後扮做戲劇人物邊走邊舞,演的越滑稽越風趣越有水平,必須做出高難動作,如翻跟頭、大劈叉、過板凳、十八羅漢等一些高難動作才能吸引更多的觀眾。建國前文藝活動大都集中於逢年過節,多由村內文藝愛好者自發籌辦,不講任何報酬,而且舞蹈活動異常活躍。每逢婚喪嫁娶大事或年節,處處都有舉辦“民間藝術”的習慣,頗受當地民眾歡迎。做為秧歌之鄉的後人,非常珍惜這一原汁原味的民間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