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遺址

遺址的南、北、西三側有河流呈半環狀環繞,為西溪遺址的先民在生產、生活、對外交流等方面提供了極為便利的自然條件。 通過發掘,證實了西溪遺址為馬家浜文化時期的一處大型聚落遺址,主要遺存形成於距今約7000―6000年,且表現了多個方面的重要價值。 證實了西溪遺址為馬家浜文化時期的一處大型聚落遺址,主要遺存形成於距今約7000-6000年,且表現了多個方面的重要價值。

西溪遺址,位於宜興市芳莊鎮溪東村西溪自然村(又名西村)。該遺址於1984年文物普查中發現,2002年10月公布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西溪遺址中心區域為一高出四周農田2米的長條狀高地,面積近5萬平方米。遺址的南、北、西三側有河流呈半環狀環繞,為西溪遺址的先民在生產、生活、對外交流等方面提供了極為便利的自然條件。
為進一步了解西溪遺址的內涵,並完善太湖流域史前考古學文化的文化譜系,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和宜興市文管會分別於2002和2003年對該遺址進行了試發掘和第一階段主動性正式發掘。通過發掘,證實了西溪遺址為馬家浜文化時期的一處大型聚落遺址,主要遺存形成於距今約7000―6000年,且表現了多個方面的重要價值。 共發掘清理出了13座建築遺蹟、28座灰坑、150餘件石器、陶器、玉器、骨器以及大量石料、陶片標本,並首次發現了類似吊角樓的乾欄式建築、釜和鼎兩件器物等。
證實了西溪遺址為馬家浜文化時期的一處大型聚落遺址,主要遺存形成於距今約7000-6000年,且表現了多個方面的重要價值。
據考古專家介紹,遺址呈現生活區與公共活動區各有分工,譬如傾倒生活垃圾的巨大灰坑、用來研磨穀物的石臼、被猜測用來暫時放養活魚的深坑、用來防潮的大面積螺螄貝殼堆積,展現了地勢低平、水網稠密地區古代先民生產生活的動人場景。另外,釜和鼎是當時的生活用品。早期的釜是以平底的為主,到中期有3個小足,晚期是一種比較成熟的炊器,3個足很粗大,在使用的時候也比較方便,下面用柴火可以直接加工食品。這次考古把太湖西部距今7000到4000年的歷史序列建立得比較完善和豐滿,從這一地區的考古材料也能發現,太湖西部的古代居民同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的居民發生過廣泛和密切的聯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