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學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他的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善畫竹木怪石,其畫論,書論也有卓見。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後的文壇領袖,散文與歐陽修齊名;詩歌與黃庭堅齊名;他的詞氣勢磅礴,風格豪放,一改詞的婉約,與南宋辛棄疾並稱“蘇辛”,共為豪放派詞人。
嘉佑二午(1057)進士,任福昌縣主簿、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召直史館。神宗元豐二年(1079)知湖州時,以訕謗系御史台獄,三年貶黃州團練使,築室於東坡,自號東坡居士。後量移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還朝,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九年,又被劾奏譏斥先朝,遠貶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歸,卒於常州。著有《東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原文
玉骨那愁瘴霧,冰肌自有仙風。海仙時遣探芳叢,倒掛綠毛麼鳳。
素麵常嫌粉涴,洗妝不褪唇紅。高情已逐曉雲空,不與梨花同夢。
詞牌釋義
西江月 西江月.佳人 司馬光
〔題考〕 李白【蘇台覽古】詩:“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裡人。”又張佑詩:“西江江上月,遠遠照征衣。”本調調名所本也,一名﹝步虛詞﹞。吳任臣云:“﹝步虛詞﹞乃道家法曲,如佛家梵唄之類;且庾子山諸君所作,與﹝西江月﹞全不類,是昔人之誤。”毛先舒則云:“﹝步虛詞﹞即﹝西江月﹞,此是詞家假古題以名其詞,取新耳目,非誤也。”
〔作法〕本調五十字,平仄兩協,為以前諸體所無。【蓮子居詩話】云:“﹝西江月﹞、﹝一剪梅﹞二調,易至俗庸,故詞人多不作。”誠以此調平仄互協,較難處置,最易失之呆滯耳。起句六字,不用韻,為仄仄平平仄仄;第一三五字平仄可通融。第二句用平韻,而平仄恰與首句相反;然一三兩字平仄可以互調,而第五字則不能勉強。第三句協平韻,為平起平收之七言句,一三兩字平仄不論。第四句換協仄韻,而句法全與第一句同。後半闋字句作法與前半闋相同。
寶髻松松挽就,
⊙●⊙○⊙●(句)
鉛華淡淡妝成。
⊙○⊙●○△(平韻)
紅煙翠霧罩輕盈,
⊙○⊙●●○△(協平韻)
飛絮遊絲無定。
⊙●⊙○⊙▲(換協仄韻)
相見爭如不見,
⊙●⊙○⊙●(句)
有情還似無情。
⊙○⊙●○△(協平韻)
笙歌散後酒微醒,
⊙○⊙●●○△(協平韻)
深院月明人靜。
⊙●⊙○⊙▲(換協仄韻)
賞析
這首詞明為詠梅,暗為悼亡,是蘇軾為悼念毅然隨自己貶謫嶺南惠州的侍妄朝雲而作。詞中所描寫的惠州梅花,實為朝雲美麗的姿容和高潔的人品的化身。
詞的上闋寫惠州梅花的風姿、神韻。起首兩句,突兀而起,說惠州的梅花生長在瘴癘之鄉,卻不怕瘴氣的侵襲,是因這它有冰雪般的肌體、神仙般的風致。接下來兩句說它的仙姿艷態,引起了海仙的羨愛,海仙經常派遣使者來到花叢中探望;這個使者,原來是倒掛在樹上的綠毛小鳥(狀如麼鳳)。以上數句,傳神地勾勒出嶺南梅花超塵脫俗的風韻。
下闋追寫梅花的形貌。“素麵常嫌粉涴”,嶺南梅天然潔白的容貌,是不屑於用鉛粉來妝飾的;施了鉛粉,反而掩蓋了它的自然美容。嶺南的梅花,花葉四周皆紅,即使梅花謝了(洗妝),而梅葉仍有紅色(不褪唇紅),稱得上是絢麗多姿,大可游目騁情。面對著這種美景的東坡,卻另有懷抱:“高情已逐曉雲空,不與梨花同夢”。東坡慨嘆愛梅的高尚情操已隨著曉雲而成空無,已不再夢見梅花,不象王昌齡夢見梨花雲那樣做同一類的夢了。句中“梨花”即“梨花雲”,“雲”字承前“曉雲”而來。曉與朝疊韻同義,這句里的“曉雲”,可以認為是朝雲的代稱,透露出這首詞的主旨所在。
這首詠梅詞空靈蘊藉,言近旨遠,給人以深深的遐思。詞雖詠梅,實有寄託,其中蘊有對朝雲的一往情深和無限思戀。作者既以人擬花,又借比喻以花擬人,無論是寫人還是寫花都妙在得其神韻。張貴《詞源》論及詠物詞時指出:“體物稍真,則拘而不暢;模寫差遠,則晦而不明。要須收縱聯密,用事合題,一段意思,全在結句,斯為絕妙。”以這一標準來衡量此詞,可以窺見其高超的藝術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