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堂上謀臣尊俎

西江月·堂上謀臣尊俎

《西江月·堂上謀臣尊俎》是宋代詞人劉過創作的一首詞。上半闋寫有利於北伐的大好形勢,說堂上有善謀的賢臣,邊疆有能戰的將士;下半闋由全國形勢說到韓侂胄本人。全詞表達了詞人對國家的熱愛和勝利在握的豪情和壯志。

作品原文

西江月

堂上謀臣尊俎 ,邊頭將士干戈。天時地利與人和,“燕可伐歟 ?”曰:“可”。

今日樓台 鼎鼐 ,明年帶礪山河。大家齊唱《大風歌》 ,不日四方來賀。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西江月:詞牌名,原唐教坊曲,用作詞調。又名《白苹香》、《步虛詞》、《晚香時候》、《玉爐三澗雪》、《江月令》,另有《西江月慢》。

②尊俎(zūn zǔ):酒器,代指宴席。劉向《新序》說:“夫不出於尊俎之間,而知千里之外,其晏子之謂也。”

③燕可伐歟(yú):可以討伐燕國了嗎?

④樓台:指相府。

⑤鼎鼐(dǐng nài):炊器;古時把宰相治國比作鼎鼐調味,古以之代相位。

⑥大風歌:漢高祖掃平四海,統一天下之後,以家鄉少年一百二十人伴倡,齊聲高唱大風歌。

白話譯文

大堂之上謀臣開宴,邊疆將士手持武器。作戰的自然氣候條件具備,地理環境優越,且眾志成城。“可以討伐燕國了嗎?”說:“可以。”

今日在樓台之上籌謀國政,明年建立不世之功。大家一起高唱《大風歌》,不需多日四方便來慶賀。

創作背景

公元1204年(宋寧宗嘉泰四年)韓侂胄定議伐金,其用心是為建功固寵。當時南宋國用未足,軍備鬆弛,人心未集,不久韓侂胄就揮師北上,結果大敗而歸。故這次北伐本身意義不大,但在主和派長期把持朝政,抗戰派軍民長期受壓制之後,還是確實起到了振奮民心的作用,因此,受到朝中抗戰派人士和全國軍民的回響。劉過的這首詞即是當年為祝賀韓侂胄生日而寫的,詞中表達了愛國軍民企盼北伐勝利的共同心聲。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詞的上闋分析宋朝伐金的有利形勢,首先刺堂之上有在宴席之中就能戰勝列手的智謀之士,而在邊疆有驍勇善戰的將領與士兵。宋朝占據了天時、地利、人和,所以說伐金是完全可行的。之所以要這樣分析,主要是針對當時朝廷瀰漫的自卑、畏敵情緒而言的。雖然已經議定要伐金,但是朝野上下對於抗金的勝利並沒有太大的把握,劉過這首詞就是鼓勵大家要看到希望,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抗金事業中去。詞中引用孟子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蓋子·公孫丑下》),其實就是強調雖然南宋的軍隊實力比不過金國的軍隊,但只要南宋軍民團結一心,共同抗敵,充分發揮人和的作用,最後的勝利一定是屬於南宋的。

詞的下闋瞻望南宋伐金的大好前景:只要執政者治理有方,君臣同心,同休共戚,那么明年一定會取得勝利的,而用不了多久,國家一定會強盛起來,引來四方朝賀的。這從全詞的形勢說到韓伉胄本人,是對他的強有力的支持,讓人充滿信心和勇氣。

該詞運用很多口語化、散文化的句子,大有以文為詞的傾向,讀來朗朗上口,更增加了詞的魅力。全詞語言流暢、氣勢磅礴。

名家點評

揚州大學文學院教授董國炎:“有不少人寫詩作詞稱頌健胄,鼓勵他北伐。劉過所作《清平樂》和這首《西江月》,堪稱其中出類拔萃之佳篇。”

作者簡介

劉過(1154~1206)南宋文學家。字改之,號龍洲道人。襄陽人,後移居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縣)。少懷志節,讀書論兵,好言古今治亂盛衰之變。曾多次上書朝廷,“屢陳恢復大計,謂中原可一戰而取”。為韓侂胄客,不識侂胄之敗事,識力遠不及辛棄疾。又屢試不第,漫遊江、浙等地,依人作客,與陸游、陳亮、辛棄疾等交遊。後布衣終身,去世於崑山。有《龍洲集》、《龍洲詞》。存詞70餘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