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邛海景區

西昌邛海景區

邛海(qióng hǎi),位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邛海是四川省第二大淡水湖,古稱邛池,屬更新世早期斷陷湖,已有約180萬年。其形狀如蝸牛,南北長11.5公里,東西寬5.5公里,周長35公里,水域面積31平方公里;湖水平均深14米,最深處34米;水面標高為1507.14—1509.28米;水位變幅小,集水面積約30平方公里。2002年5月,四川邛海-螺髻山風景名勝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

邛海是怎么形成的呢?在這個問題上,眾說紛紜。諸如牛軛湖說、古彎曲湖殘餘說、安寧河東南流的古河道說、堰塞湖說;不過,影響最大的算是邛海地震下陷說了:
邛海地震下陷說,始於古籍《後漢書.西南夷列傳》:
邛海風光2(22張)
“邛都夷者,武帝所開,以為邛都縣。無幾而地陷為淤澤,因名邛池。南人以為邛河。”之前的《漢書》.《漢書》之前漢武帝時代的司馬遷著《史記》,都沒有“邛海地震下陷說”。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只說:“於是過仕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還報命。”邛,即指西昌,他到了西昌,因而有了如上記載。司馬遷,著述以嚴謹、翔實著稱,對“邛海地震下陷”這樣大的史實,是肯定不會忽略不記的。
如此眾多一致的邛海地震下陷說,那邛海的成因是“地震下陷”無疑了吧?但是,有些地質和水利專家說,以上所記是不可全信的。
邛海(2張)
前面說及司馬遷著《史記》,未有隻言片語關於西昌“邛海地震下陷”的記載,而後來著《後漢書》的作者范曄,未到過四川,更未到過西昌,其籍貫又遠在河南順陽,所論可靠與否,還是個未知數;同時,《後漢書》也有“豪帥放縱,難得制御”的說法,這說明當時漢朝的統治者在當時還未完全征服其他民族。在這樣的情況下,官府建築不可能設在城外,大墳堆西漢遺址,很有可能就是當時邛都所在。舊址既在,邛海地震下陷說就難以成立。知府牛樹梅的《西昌地震紀變》詩,描繪了1850年西昌大地震後的情形:“坤維夜半走奔雷,山嶽震盪海波頹。床榻如舞人如簸,萬家棟屋枯葉摧”,“遲明一望滿城平,欲辨街衙誰能曉”,這裡,並無全城下陷成湖的描寫;從20世紀80年代邛海周邊發現的一批新石器遺址及出土的陶器、網墜等說明,至遲
邛海
在史前邛海即已形成,西昌城遺址以及出土文物,也說明了“地陷成湖說”的不能成立。
地震是很有可能“城陷”的,如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但不是全部。西昌確是地震多發區,有記載的7級以上大地震,就有這么幾次:公元前116年,震級達8~9級;1536年,7.25震級;1850年,7.5震級。但是,不能因為西昌過去多地震,並時有地震,就先入為主地認為邛海是地震下陷形成的。那邛海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
至於牛軛湖說、古彎曲湖殘餘說、安寧河東南流的古河道說、堰塞湖說,都有一定的依據,但並不十分充足,所以還不能算是確證。
邛海成因眾說不能完全成立。邛海的成因仍然是一個千古未解
邛海
之迷,還有待地質和文物、考古專家的進一步考證確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