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史學在中國的傳播

西方史學在中國的傳播,是一本圖書作品,作者是李孝遷。

圖書名:西方史學在中國的傳播

圖書信息:

作 者:李孝遷 著
出 版 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7-9-1
版 次:1

頁 數:395
字 數:366000
印刷時間:2007-9-1
開 本:
紙 張:膠版紙
印 次:1
I S B N:9787561755198
包 裝:平裝

內容簡介

本書分為前後兩部分:其一,19世紀末至1911年辛亥革命,以考察20世紀初新史學思潮與西方史學關係為主,凡四章:第一章梳理清末翻譯出版的歷史教科書的版本、流傳及影響。漢譯歷史教科書不僅僅只是學堂課本,而且還蘊涵了不少西學新知,清季趨新學人往往通過這些不起眼的歷史課本獲取近代史學知識,從而引發檢討傳統史學。漢譯歷史教科書是釐清20世紀初西方史學東傳的一份重要資料,因此有必要先作系統的整理;第二章探討西方(日本)的文明史學,它對新史學思潮影響極大,甚至可以這樣說,新史學思潮的靈魂就是文明史學。這章分別對法國的文明史學、英國的文明史學、日本的文明史學在中國的傳播,作較為完整的論述。清末西方史學理論和方法開始輸入我國,受文明史學的影響,史學方法沒有引起人們的太多關注,而熱衷於傳播西方史學理論,如科學史觀、地理史觀、人種史觀、英雄史觀等,皆為人所津津樂道。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時期西方考古學知識也傳人中國,對推進史前史和上古史研究發揮了一定的作用。第三章將通過當時出版的各種書籍報刊資料,勾勒出西方各種史觀和考古學在20世紀初知識界的傳播軌跡。第四章以個案研究的方式,考辨梁啓超新史學的西學淵源。通過考察重要語彙如“鄰貓生子”、“家譜”、“君史”、“民史”形成的脈絡,以及將《中國史敘論》、《新史學》與各種譯著、日文本,作細緻的文本比對、解讀,使我們對梁啓超新史學如何構成有了一個較全面的認識。
其二,“五四”前後至20世紀40年代西方史學在中國的傳播,本書只探討了在民國史壇有重要影響的三大西方史學思潮和流派,至於非理性主義史學思潮和馬克思主義史學暫不列為研究對象。第五章梳理美國魯濱遜新史學派在華的傳播。這部分所採用的資料相當豐富,挖掘了一批過去為人所不知的魯濱遜新史學派的中國學生,對這個學派在歷史教育界的實際影響也有大量史料作支撐。第六章論述斯賓格勒“文化形態史觀”從“五四”時期到20世紀40年代傳播和影響的全過程。《西方的沒落》在華的早期傳播,以往人們知之甚少,這章將爬梳更多資料,使我們對其早期流傳有一個較為清晰的認識。20世紀30、40年代《西方的沒落》在華之情況,從歐美、日本、蘇聯(批判)三條路線加以全方位考察。最後附帶論述湯因比的史學思想在中國的影響。第七章是本書的重點,討論蘭克史學在中國的傳播及其對我國現代史學建設的影響。首先以文獻學的手段,整理早期中文世界中對蘭克的描述,同時分析蘭克史學的早期傳播路徑及其處境;其次,對集中體現蘭克的史學方法論的兩部著作:《史學方法論》《史學原論》的流傳、出版和影響,作詳實的論述;再次,分析譯著中的蘭克形象和國人歷史敘述中的蘭克形象對中國現代史學建設的影響。這章還專門論述民國時期外籍史學教員在現代史學建設中的貢獻。

目錄

緒論
第一章 清季漢譯歷史教科書
一、癸卯學制與漢譯歷史教科書
二、支那史、東洋史的介譯與國史改造運動
三、西洋史、萬國史的翻譯與“世界史之觀念”
第二章 20世紀初年文明史學之東傳
一、法國文明史學的紹述
二、英國文明史學的譯介
三、日本文明史作品的翻譯及回應
第三章 西方史學理論的初期引介
一、歷史與科學
二、歷史與地理
三、歷史與人種
四、歷史與英雄
五、歷史與考古學
第四章 梁啓超新史學史學之考源
一、“鄰貓生子”、“家譜”淵源考
二、《中國史敘論》材源考
三、《新史學》材源考
第五章 魯濱遜新史學派在中國的迴響
一、《新史學》的早期流傳和翻譯
二、新史學派著述的譯介
三、魯濱遜新史學派理論的傳播
四、東方的知音
第六章 斯賓格勒(O.Spengler)在中國
一、《西方的沒落》的早期傳播
二、吳宓與斯賓格勒
三、《西方的沒落》在華傳播路徑
四、《人與技術》的翻譯及迴響
五、斯賓格勒(附湯因比)在40年代知識界
第七章 蘭克史學與中國現代史學
一、蘭克史學的早期傳播
二、史學方法意識的覺醒
三、中文世界中的蘭克形象
附錄一 漢譯和編譯歷史教科書(審定)一覽表
附錄二 漢譯和編譯歷史教科書(非審定)一覽表
附錄三 魯濱遜新史學派著作中譯本一覽表
附錄四 《史學研究法》、《史學方法論》目錄對照
附錄五 《史學綱要》目錄
附錄六 徵引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