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理論成就

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理論成就

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理論成就,陳其泰主編,已出版的作品。

圖書信息

作 者:陳其泰 主編

出 版 社: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8-11-1

版 次:1

頁 數:472

字 數:445000

印刷時間:2008-11-1

開 本:16開

紙 張:膠版紙

印 次:1

I S B N:9787501336333

包 裝:平裝

內容簡介

本書是第一次對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理論成就作系統的總結。全面論述了“五四”以來幾代馬克思主義學者在中國古代社會性質、古史分期、中國歷史規律探索、中國近代社會性質和歷史進程基本線索、民族問題、歷史評價問題,以及關於文化遺產和史學遺產的批判繼承、歷史認識方法論問題、史學發展和史書編纂,史學社會功能、批判教條主義惡劣影響、堅持唯物史觀和大力吸收西方新學理、多學科研究、探索中國史學的民族特色等方面所作的深入探討及其理論價值。全書論述全面,史料翔實,立論公允,具有理論深度和時代特色,將對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建設和歷史學的發展起到推進作用。並可作為高等學校歷史學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

作者簡介

陳其泰,1939年出生,廣東豐順人。1963年畢業於中山大學歷史系。現為北京師範大學史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中國史學史、漢代和近代學術思想史的研究。先後承擔國家及教育部社科項目《傳統史學的確立及其向近代史學的轉變》、《范文瀾與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二十世紀中國歷史考證學研究》。主要著作有《史學與中國文化傳統》、《中國近代史學的歷程》、《再建豐碑——班固和〈漢書〉》、《梁啓超評傳》、《清代公羊學》、《史學與民族精神》、《范文瀾學術思想評傳》;合編有《梁啓超論著選粹》、《二十世紀中國禮學研究文集》、《古史辨學說評價討論集》;發表史學論文、文章百餘篇。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唯物史觀迅速傳播的社會條件

一、唯物史觀迅速傳播的階級基礎

二、五四新文化運動——思想解放的潮流

三、唯物史觀的迅速傳播及其時代特點

第二節 傳統思想的精華何以通向唯物史觀

一、中國文化的優良傳統與唯物史觀基本原理相貫通

二、唯物主義的思想資料

三、辯證的、發展的觀點

四、反抗壓迫的精神和同情民眾苦難的情懷

五、大同思想

六、對於推進理論認識的意義

第三節 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發展的主要階段

一、唯物史觀的傳入與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產生

二、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初步發展

三、新中國建立後馬克思主義史學主流地位的確立以及遭受的挫折

四、新時期以來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在理論上的新發展

第四節 蘇聯史學的若干特點及其對中國的影響

一、蘇聯史學中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確立

二、蘇聯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上的失誤與局限

三、蘇聯史學對中國史學的影響

第二章 創造性運用唯物史觀原理的重大成就

第一節 古史分期問題的討論及相關理論問題

一、歷史分期對推進現代史學發展的特殊意義

二、中國社會史論戰:以馬克思主義剖析中國社會歷史的序幕

三、從抗戰到“十七年”:古史分期討論走向高潮

四、改革開放以來:古史分期等問題討論的新進展和新論點

五、對古史分期問題討論質疑論的商榷

第二節 對中國歷史發展規律的探索

一、對中國上古社會特點和發展“路徑”的探索

二、戰國秦漢以後的社會性質的認定和封建地主制的理論

第三節 中國近代社會性質和歷史進程基本線索的理論

一、20世紀30年代馬克思主義學者對近代社會性質的探討

二、20世紀50年代近代史分期討論中的理論思考

三、新時期關於近代歷史進程基本線索的新認識

第四節 關於民族問題的理論

一、民族理論研究蓬勃發展的原因

二、新中國建立後對民族理論問題的多方面探討

三、新時期以來民族理論研究的重大進展

第五節 關於歷史評價的理論

一、歷史評價理論對於史學研究的意義

二、歷史評價理論體系之初步構建

三、歷史評價理論所經受的考驗和歷史主義原則的闡揚

四、近代史上有關重大是非的兩個問題的評價

第三章 批判繼承文化遺產和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

第一節 論文化遺產和史學遺產的批判繼承

一、對傳統文化的批判繼承

二、論傳統文化與現代化

第二節 關於歷史認識論和方法論的探討

一、歷史認識論研究的新成就

二、歷史學方法論探討的新成就

第三節 論史學發展和歷史編撰

一、論史學發展

二、論歷史編撰

第四節 論發揮史學的社會功能

一、發揮史學社會功能與堅持科學性

二、關於發揮史學社會功能的理論成果

第四章 唯物史觀與新歷史考證學

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史學基本方法與新歷史考證學的關係

一、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歷史地位及其曲折道路

二、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基本方法與新歷史考證學的關係

第二節 唯物史觀指導下歷史考證學達到的新境界

一、唯物史觀為新歷史考證學者打開了新天地

二、唯物史觀指導下歷史考證學達到的新境界

三、唯物史觀生命力之所在

第五章 新時期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的探討和發展前景

第一節 深刻反思的理論成果和開拓進取的態勢

一、理論反思的歷史過程與階段性特點

二、徹底破除教條主義:理論反思的成果

三、史學理論建設的開拓進取態勢

第二節 堅持唯物史觀與大力吸收西方新學理

一、新時期以來西方史學的傳入

二、批判地汲取西方歷史哲學,在不斷認識中發展中國的史學理論

三、對中國史學影響較大的西方新史學流派

四、吸收西方新史學理論,進行史學研究的新探索

五、堅持科學歷史觀與吸收西方新學理二者之關係

第三節 唯物史觀指導與多學科研究

一、多學科研究的引入與實踐

二、多學科研究與唯物史觀

三、唯物史觀指導下的多學科研究成果

四、多學科研究與21世紀中國史學

第四節 唯物史觀與發揚中國史學的民族特色

一、具有中國民族特色史學理論的積極探索

二、堅持唯物史觀與發揚中國史學民族特色相結合,譜寫中國史學的新篇章

後記

試讀部分章節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唯物史觀迅速傳播的社會條件

二、五四新文化運動——思想解放的潮流

1919年前後,中國社會處於國際國內複雜而尖銳的矛盾之中。1911年武昌起義成功,本來是民主革命派為了推翻阻礙中國社會前進的封建專制制度,長期浴血奮鬥而取得的勝利,孫中山倡導的“中華民國”的建立和《臨時約法》的頒布,也確實為全國民眾帶來民主政治和振興國家的希望。可是,由於中國民族資產階級過於軟弱,而封建勢力過於強大,加上帝國主義的破壞、干預,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反動勢力的代表人物袁世凱所篡奪,結果中國又陷入北洋軍閥黑暗統治時期。袁世凱實行獨裁統治,出賣國家主權,接受了日本提出的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對內鎮壓人民,悍然復辟帝制。l916年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的不同派系彼此爭權奪利,不斷發生政爭和混戰。在北洋軍閥的統治下,人民大眾毫無民主權利,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軍閥之間連年爆發的戰爭給整箇中國社會和人民生活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和無窮的災難。伴隨著袁世凱稱帝和張勛復辟,在文化思想領域則出現了一股尊孔復古的逆流。

新舊社會勢力展開了激烈的鬥爭,代表社會前進要求的一批先進人物,面對國內嚴酷的現實,借鑑國際上成功的經驗,嘔心瀝血地探索中國問題的正確出路,終於迎來了中國社會的變革和中國人精神生活領域的變革新的歷史階段。中國民族工業獲得迅速發展而形成的新的社會力量,日益迫切地要求擺脫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束縛。1915年上海、天津等地爆發了反對日本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和抵制日貨運動,民族資產階級和工人大眾都積極參加。同年9月,以《新青年》雜誌創刊為標誌掀起的新文化運動,則是猛烈地反對舊文化、舊道德,反對復古倒退的一場思想革命運動。陳獨秀和李大釗是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倡導者,在當時社會沉沉、風雨如晦的社會環境中,連續發表剖析思想界狀況和社會現實的文章,向頑固保守勢力和封建統治展開猛烈攻擊,因而使知識界實現了一次思想大解放,促使人們在探索救國真理的努力中找到了馬克思主義。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