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桂平西山是我國著名的七大西山之一,又稱思靈山(思陵山)。因在桂平市城西1公里而得名。從南梁王朝設桂平郡治於西山大窩棚起,漸成為遊覽勝地。俗有“桂林山水甲天下,更有潯城半邊山”之稱。山上古樹參天,清泉甘洌,怪石嶙峋,石徑曲幽。以西山為中心,其周圍35公里內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金田起義遺址、龍潭國家森林公園和由大藤峽、白石洞天、羅叢福地、紫荊瑤山、潯州古城秀京、北回歸線標誌塔、東塔等組成的風景名勝群,“夙擅名勝”,“別有天地”,為“南天第一秀山”。西山素以“林秀、石奇、泉甘、茶香、佛聖”著稱。佳期木交蔭,石洞通靈,清泉噴乳,仙茗凝香,名庵古寺高僧駐錫。西山下黔江郁水交江潯江,東塔回瀾。潯州古城是古代大成國國都秀京,保存著王府遺址和宋代古窯址、漢墓、新石器時代遺址等名勝古蹟。北回歸線標誌塔、東塔、鬱江樞紐工程就在大江岸3公里內。白石洞天,是全國“三十六洞天”中的“二十一洞天”,為典型的丹霞地貌,石峰險絕,山下是著名的麻垌荔鄉。
以桂平西山為主體,包括太平天國金田起義遺址,太平山動植物自然保護區,紫荊山壯族瑤寨風情,天南福地洞天羅叢岩及白石洞天、麻洞荔枝之鄉和潯州古城風光,北回歸線標誌等在內的眾多景點景觀組成了桂平西山集錦式大型風景名勝區。總面積約2000平方公里,為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
景點特色
林秀
桂平西山叢林如海,鬱鬱蔥蔥,林木覆蓋率達98%,有成木13萬多株,木材積蓄量達1.7萬立方米。主要樹種為松樹、榕樹、樟樹和魚尾葵,人稱西山叢林“四大家族”。樹齡達二三百年以上的古松、古榕、古樟,共有500多株。在洗石庵右側,還有幾株廣西罕見的光葉合歡樹,樹拔參天,是建築的棟樑之材。1943年出版的《旅行雜誌》上有人介紹,說西山濃蔭蔽天,“很像杭州的雲棲竹徑,又象靈隱寺的飛來峰路,但樹木的種類之多,姿態的清奇,又比靈隱好多了”。
石奇
西山上的石頭屬黑雲母花崗岩,形成於距今約1.8億年的中生代早期,具有“粗莽唐突”的特色,千姿百態,各擅其妙。有狀若石台的棋盤石,有不知從何而來的飛來石,有的如大山平地拔起,有的似猛虎蹲伏路旁;吏隱洞系由三塊巨石互相支撐而成,姚翁岩則是在一塊如山的巨石一側突然凹陷天然形成的一處洞穴。正如巨贊法師在《桂平的西山》一文中所說:“就是(西山的)石頭,也比(杭州西湖)飛來峰有味,好像千奇百怪而又善意迎人地布置著”,毫不誇張。
泉甘
龍華寺側有乳泉。這是一眼寬深各約1米的古泉,東不竭,夏不溢。常年保持一定的水位和22-22℃的水溫。《潯州府志》說,此泉清冽如杭州之龍井,而甘美過之,時有汁噴出,白如乳,故名乳泉。乳泉水質明淨,含雜質特別少,是不可多得的天然軟水。泉水中含天然氧特別多,這種氧能夠同茶和酒中的雜質起化學作用,把雜質揮發掉。因此用乳泉水泡的茶特別香,用乳泉水釀的酒特別醇。
茶香
西山雨量充沛,陽光充足,泉甘土沃,早在唐代便開始在山上種植茶樹。到了明代,西山茶已早粵、桂、湘等地享有盛譽。民國《桂平縣誌》記載:西山茶,出西山棋盤石乳泉井觀音岩下,低株散植,綠葉鋪?保?根吸石髓,葉映朝墩,故味甘腴而氣味芬芳,炎天暑溽,避地禪房,取乳泉水煮之,撲去俗塵三斗,杭州龍井未能逮也。
西山七景
險峰朝陽
觀音岩的右前方危崖奇特,有一方亭聳立於危崖之上,面對東方。攝影愛好者多喜歡在此拍攝西山日出的照片,故名朝陽亭。若憑欄遠眺,景象開闊壯觀,似乎更勝龍華寺。這就是西山新景中的“險峰朝陽”。
虹橋鼎泉
由“一步登天”往上攀登,約500米,可見八字石懸崖峭壁險路之間,一橋飛架,狀若彩虹,又叫虹橋。登臨橋上。俯視山下,宛若置身雲端。橋旁有涓涓細流自崖壁間流出,匯成一眼清泉,它與乳泉其實同出一源。
長峽會仙
在虹橋之上約100餘米。峽長40米,兩旁峭壁高聳,中間一條小路,僅容1人通過。峽中習習生風,仰首隻見藍天一線,因此又叫“一線天”。民間傳說,有緣份的人往往可以在在這裡和神仙相會。長峽南端入口處石壁上,刻有寬能法師題寫的“神仙峽”三個大字。原來,會仙峽又叫神仙峽。
龍亭觀日
聳立於會仙峽之下的懸崖絕壁上,為兩層六角亭。檐脊上飾以六龍,翹首欲飛,氣勢不凡。這裡是西山風景區的最高處,如雞鳴即起,登臨此間,可盡情觀賞“龍亭觀日”新景:江流盡頭處,先是莽莽蒼蒼,混沌一片,漸漸由暗轉明,現出熠熠霞光;頃刻間旭日如火,噴薄而出,冉冉上升;繼而金光萬道,輝映潯、黔、郁三江。大地從沉睡中甦醒,田園阡陌、一派生機,氣象萬千。
棧道懸碧
由龍亭緩步下山,要走一段長約300餘米的傍山棧道。棧道沿崖壁盤曲而下,用水泥鋪設石級,寬約1米,旁置欄乾。因地勢高聳,遊人走在上面,會有一種歷險而不畏其險的感覺。從棧道上眺望,三江浩蕩,大地蒼茫,別是一番狀觀景象。
松海聽濤
走完棧道,越過密密叢林,可到“聽松軒”。這裡松林如海,山風吹拂,發出陣陣濤聲,象平地揚沙,象幽谷夜雨,象大海恕潮,象深山虎嘯……前人有詩為這一情景寫照:“倏然一榻臥山高,夢熟旋聞眾虎嗥,起視千林搖曳動,大風吹激怒於潮。”
濂溪飛瀑
由聽松軒向北沿石級而下約五六十米,便到濂溪,舊名鯰魚溪。因北宋理學家周敦頤(號濂溪)曾來桂平講學,常游西山。後人遂以他的別號命名此溪,濂溪長年流水淙淙,溪水依山勢下跌,若逢雨後山泉陡長,銀流飛瀉,遠望如白練高掛,又似綠海騰煙,美不勝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