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魚鱗病專業醫院

尋常型魚鱗病最常見的角化性疾病。 在尋常型魚鱗病中,由於基因突變導致絲聚合蛋白的減少或缺失,致使角質化過程異常。 臨床上,尋常型魚鱗病身體屈側及頸部不受累,常伴掌跖皮皮紋增多及毛周角化症,可以X-連鎖魚鱗病鑑別。

基本信息

魚鱗病簡介

魚鱗病是一種由角質細胞分化和表皮屏障功能異常的皮膚疾病,在臨床上以全身皮膚鱗屑為特點。魚鱗病根據發病原因分為獲得性魚鱗病遺傳性魚鱗病,其中以遺傳性魚鱗病較為常見,其遺傳模式多樣,包括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和X染色體-連鎖遺傳方式。

魚鱗病分類

按發病機制,魚鱗病可分為遺傳性和獲得性兩大類。遺傳性魚鱗病通常由角質細胞分化和表皮屏障功能相關基因突變引起。獲得性魚鱗病病因複雜多樣,任何影響角質層形成和分解過程中關鍵代謝酶的活性的因素均可能導致獲得性魚鱗病的發生,特別是影響絲聚合蛋白的合成和代謝過程的因素,其中最為常見的為系統性惡性腫瘤,特別是霍奇金病。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HIV感染、營養缺乏、以及一些影響膽固醇代謝的藥物也可引發獲得性魚鱗病。

尋常型魚鱗病

最常見的角化性疾病。患病率為1/250,以半顯性遺傳方式遺傳,致病基因為編碼絲聚蛋白的FLG基因。輕型患者多為FLG雜合突變,嚴重患者多為FLG純合或者雙等位基因突變。該病在雜合體患者中表現出不完全的外顯率,在家系內和家系之間表現出不同的表型。

發病機理

在角質形成細胞終末分化階段,絲聚合蛋白原(角質透明顆粒的主要蛋白)被分解為能夠聚集角蛋白中間絲的絲聚合蛋白多肽,絲聚合蛋白原及角蛋白中間絲等交叉連線到角質細胞包膜,形成表皮屏障。在尋常型魚鱗病中,由於基因突變導致絲聚合蛋白的減少或缺失,致使角質化過程異常。角質層粘附增加和鱗屑形成被認為是絲聚合蛋白分解代謝產物保水胺基酸缺乏所致。

臨床表現

尋常型魚鱗病通常在出生幾個月後出現皮膚乾燥及輕到中度的脫屑。也可見到幼童時期才發病的遲發性尋常型魚鱗病患者,由於腹股溝和屈側部位潮濕而無皮損。該病多累及小腿伸側,鱗屑較大,中央固著周邊翹起。常見皮紋加深。病情嚴重時,鱗屑可波及軀幹、頭皮、前額和面頰部位,可伴有瘙癢。此外,掌跖受累較明顯,常導致足跟部皮溝加深或痛性皸裂。臨床症狀和嚴重程度取決於季節和氣候,在夏季和濕度增加時減輕,在乾燥和寒冷環境下加重。儘管尋常型魚鱗病在兒童期逐漸進展,但通常隨著年齡的增長有所改善。

病理學

病理學特徵性表現為輕度角化過度。光鏡發現約半數患者缺乏顆粒層,電鏡檢查30%~50%的患者檢測不到顆粒層和透明角質顆粒[2]。

鑑別診斷

乾性皮膚和輕度尋常型魚鱗病之間的界限模糊,鑑別需依據主觀經驗。對於男性魚鱗病患者,X-連鎖魚鱗病的鱗屑通常較大,顏色較黑,頸部和其他屈側部位受累,母親分娩時有遲產、滯產史,患有隱睪症及X連鎖遺傳特徵,可以與尋常性魚鱗病鑑別。生物化學、細胞遺傳學(螢光原位雜交)或分子生物學檢測可以排除類固醇硫酸酯酶缺乏。獲得性魚鱗病發病較晚,伴有營養不良、感染性疾病(如麻風病)、腫瘤(如淋巴瘤)或炎症性疾病(如肉瘤樣病等),容易鑑別。異位性皮炎可以單獨發病。

治療

治療的目的是通過潤膚劑和角質軟化劑的持續套用使鱗屑減少,有證據表明含有神經醯胺的脂質乳膏治療有效。含有尿素和角質松解劑的製劑如α-羥基酸、乳酸和水楊酸有效,須注意防止水楊酸中毒。局部套用維甲酸有效,但可引起皮膚刺激。維生素D類藥物無效。系統使用阿維A或異維A有治療效果,但副作用較明顯。保濕清潔劑和保濕劑有助於治療

臨床表現

在受累的90%的男性患者中,X-連鎖魚鱗病在生後第一周出現,伴有輕度紅皮病和全身鱗屑或大片透明鱗屑脫落。典型的粘附於皮膚上的大的、多角形、暗褐色鱗屑在嬰兒後期出現,並對稱分布於四肢、軀幹和頸部。有時下肢鱗屑更大,呈淺灰色或白色。身體屈側可受累或不受累,但頸部幾乎常常受累。在幼童時期可見頭皮稀薄鱗屑,隨著成長而減少。除了耳前區外,掌跖和面部不受累,具有特徵性。在夏季趨於好轉,但與尋常性魚鱗病不同,不能隨年齡增長而減輕。

鑑別診斷

實驗室檢查類固醇硫酸酯酶缺乏或STS基因缺失可以排除其他類型的魚鱗病。臨床上,尋常型魚鱗病身體屈側及頸部不受累,常伴掌跖皮皮紋增多及毛周角化症,可以X-連鎖魚鱗病鑑別。在連續Xp微缺失綜合徵的男性患者中,X-連鎖隱性點狀軟骨發育不良或伴有嗅覺喪失的低促性腺激素性功能減退綜合徵(Kallmann綜合徵)的臨床表現與X連鎖魚鱗病相似。伴性腺功能減退的魚鱗病(魚鱗病樣紅皮病侏儒綜合徵,Rud’s綜合徵)可能不是一種獨立的病,但可能由X染色體短臂末端著絲粒的亞微缺失引起。與上述疾病進行鑑別診斷,核型分析,螢光原位雜交或微點陣分析對檢測患者的X/Y染色體易位和X染色體缺失是必要的。

專家觀點

鑒於上述遺傳性魚鱗病有一定的幾率會遺傳給下一代,因此進行基因診斷明確患者的基因突變位點有重要意義。另外,已知致病位點後對孕婦進行產前診斷可明確胎兒是否攜帶致病突變,從而有助於降低患病率,指導優生優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