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文化”在日常生活之中究竟處於什麼地位、發揮什麼作用?“文化哲學”在哲學研究領域之中究竟處於什麼地位、發揮什麼作用?這是文化哲學研究者必須加以重視和認真思考的兩個關鍵性問題。《西安交通大學文化哲學研究叢書:文化哲學論要》“上編”從概略梳理中西方人論和文化論入手,力圖通過對文化進行的“微觀靜態”研究和對文化傳統進行的“巨觀動態”研究,論述人們進行文化活動的原因、前提和基本方式,以及文化傳統的形成條件、歷史變遷和當代特徵,實現對文化進行的嚴格學術定位,從而回答上述第一個問題。本書“下編”以馬克思實踐哲學為依據,以中國傳統哲學為參照,從概析西方哲學的基本特徵入手,力圖通過簡要考察20世紀以來西方哲學界的基本走勢,論述馬克思實踐哲學是這種基本走勢的根本歸宿,勘定哲學研究領域的疆界,在此基礎上通過簡要論述文化哲學與認識論、倫理學和美學的相互關係,確定文化哲學在哲學研究領域之中的地位和作用,從而回答上述第二個問題。本書試圖提出問題、確定方向、勾勒思路,不求旁徵博引式的材料鋪陳,希望有助於文化哲學愛好者和研究者打開思路。目錄
一 強調“自然”“生成”但缺乏理智性定義的中國傳統人論二 強調“預成”、“形式分析”卻缺乏社會倫理維度的西方思想的人論
第二節 中西方“文化”觀及其基本特徵
一 從傳統到現代的中國文化觀及其基本特徵
二 有待徹底清理的西方近現代文化觀
第三節 “突破”與“定位”的現實可能性——社會個體生成論
一 “觀念的王國”及其基本特徵
二 “定位”與“突破”的現實可能性——社會個體生成論概要
第二章 微觀“靜態”研究——“文化”的定位——通過學術定位看“文化
第一節 對文化活動進行”定位“的必要性
一 學術不嚴謹和理論解釋力不足與對”文化“的定位
二 發揮”罩眼法“作用的”文化“觀與對”文化“的定位
第二節 進行”文化“活動的原因、前提和基本方式
一 人們為什麼進行文化活動——追求並享受自由
二 人們以什麼為前提進行文化活動——文化活動的社會生成基礎
三 人們如何進行文化活動——通過”理想化“過程並運用符號構建”精神家園
第三節 人生境界與進行“文化”活動的個體差異
一 人生境界的生成過程及其差異
二 人生境界與終極關注
三 日常關注及其理想化與文化差異
第三章 巨觀的“動態”研究——“文化傳統”的生成、變遷及其基本特徵
第一節 環境性與社會個體:文化傳統的民族特徵之形成的基礎、過程和作用
一 自然環境對文化傳統的民族性之形成的影響
二 社會個體與文化傳統的形成過程
三 如何看待文化傳統的社會作用和意義
第二節 時代變遷性:從“征服”、“教化”到“享受”
一 對西方現代主要文化發展觀的概略批判
二 從“征服”、“教化”到“融合”——對文化傳統演變史的概略考察
部分內容
這裡必須強調指出的是,現實個體的這種生成過程並不是孤立的,而是與其所具體涉及的各種社會關係、具體參與的各種社會互動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因而是這些關係和互動過程的不斷變化的結果。正是在這種涉及各種社會關係、參與各種社會互動的過程中,社會個體一方面逐步提高其人生境界,另一方面也會使其社會角色的層次不斷提高,因而身份、地位、影響和作用不斷變化--作為一個學校班級的班長的學生,有可能代表和象徵著該班級的方方面面;作為一個社會組織的領導有可能代表該組織的利益、地位和社會影響,而作為一個國家或者民族的首腦,則顯然會代表並影響該國家或民族的發展方向和歷程。這樣一來,儘管這樣的社會個體既作為個體,又作為某一社會群體的首領而存在,必定會與該群體的其他成員進行各種各樣的社會互動,但是,這卻顯然不會根本影響他/她作為現實存在的“個體”,通過涉及這樣的社會關係、參與這些社會互動過程,而與“社會”有機統一起來並不斷地發揮其不同於其他一般社會個體的社會作用。如此看來,所謂“個體”與“社會”的分裂對立,顯然僅僅存在於“觀念的領域”之中--也就是說,純粹是堅持西方傳統惟理智主義立場的認識論者和與之相似的研究者,在使用機械、孤立、靜止、片面的方式看待對象的方法論的時候所產生的結果。只要真正實事求是地看待我們所面對的活生生的現實的人,我們就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實際情況根本不是這樣:我們在前面涉及中國傳統思想之中所包含的人生觀的時候曾經提到的、其關於“修齊治平”的人生境界生成路徑的論述,實際上已經非常清楚地表明了這一點,儘管其頗多理想和描述色彩,具體細節不夠準確,但其對這種事實的認識和概括卻完全可以說是慧眼獨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