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國基[上海交通大學法學院教授]

林國基[上海交通大學法學院教授]
林國基[上海交通大學法學院教授]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林國基,男,漢族,1969年7月27日出生,上海交通大學法學院教授,研究社會契約論。

人物簡介

(一) 學習經歷

2001年9月-2002年12月:德國慕尼黑大學哲學系 博士後研究

1996年9月-1999年7月:北京大學政治學系 法學博士

1993年9月-1996年7月:北京大學政治學系 法學碩士

1987年9月-1991年7月:北京大學政治學系 法學學士

(二)工作經歷

1999年7月-2003年11月: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所(當時隸屬法學所)助理研究員

2001年10月至2002年12月:在德國慕尼黑大學哲學系從事博士後研究;

2003年05月至2006年09月:在海南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做研究,副研究員;

2006年09月至2010年08月:在西南政法大學法學研究所做研究,特聘教授;

2010年09月至今: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教授、凱原青年學者

主要科研成果

專著:

1) 《神義論語境中的社會契約論傳統》,“海國圖志系列叢書”第一輯,上海:上海三聯出版社,2005年4月;

2) 《<聯邦黨人文集>釋義》,上海:上海三聯出版社,即出,約20萬字(出版契約已簽)

譯著:

1) 《古今之爭中的核心問題:施密特的學說與施特勞斯的論題》,海因里希·邁爾(德國),“經典與解釋叢書”(劉小楓主編),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10月;

2) 《陸地、海洋與天空:古今之“法”變》,卡爾·施密特(德國),上海:上海三聯出版社,2006年5月; *此外還在《天涯》(海口)、《道風》(香港)、《經典與解釋》(北京)等學術刊物上發表譯文多篇。

論文:

1) “地理之於美國民主的利與弊”,《經典與解釋》(劉小楓主編),第11期,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年1月,首版首篇;

2) 《海洋自由論》(格老秀斯)中譯本“緒言”,“海國圖志系列叢書”第一輯,上海:上海三聯出版社,2005年4月;

3) 《陸地、海洋與天空:古今之“法”變》(德國,卡爾·施密特)中譯本“緒言”,“海國圖志系列叢書”第二輯,上海:上海三聯出版社,2006年5月;

4) 《五月花號公約簽訂始末》中譯本“緒言”,“海國圖志系列叢書”第二輯,上海:上海三聯出版社,2006年5月;

5) “國家理論中的亞當”,《道風》(香港,劉小楓主編),2001年夏季號。2006年全文收錄在由王曉朝、楊熙南主編的《生態與倫理》(香港道風基督教文化研究所主編),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6) “神義論語境中的社會契約論傳”,《啟示與理性》(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總第2期。

7) “‘無中生有’的創世論與社會契約論”,《道風》(香港,劉小楓主編),2000年秋季號,首版首篇。2006年全文收錄在由王曉朝、楊熙南主編的《生態與倫理》(香港道風基督教文化研究所主編),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

8) “關於社會契約論的神義論解讀:從霍布斯到盧梭”,《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刊》,1999年第1期。

9) “克里斯瑪、怨恨與現代性:尼采、韋伯與舍勒的政治觀”,《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刊》,1999年第4期。

10) “托克維爾平等與宗教思想的現代意義”,《人文雜誌》,,1999年第6期;

11) “法之經驗、先驗與超驗之維”,《社會科學研究》,1999年第4期。

12) “論托克維爾的平等觀與宗教觀”,《社會科學戰線》,1999年(總第27期)。

13) “文人政治與法國大革命:托克維爾的《舊制度與法國大革命》釋義”,《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刊》,1994年第2期。

(四)主要學術活動

1)參與中國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組織的《中國公共政策分析:2001年》(北 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的調研和編寫,並任編委;

2)1999年至2003年期間曾多次參與中國社科院政治學所白鋼和史衛民研究員主持 的“農村基層自治研究”(北京市重點課題)的調研活動,為課題組成員;

3)2002年5月,應西門子基金會主席、慕尼黑大學教授海茵利希·邁爾教授 (Professor Dr. Heinrich Meier)的邀請,參加由西門子基金會與慕尼黑大學聯合舉辦的國際性的政治哲學高級研討會;

4)在海南大學社科中心工作期間,代表社科中心撰寫並向學校提交了“海南與南 海:中國海權的未來發展”這一課題的可行性論證報告(10000字),並在學校範圍內30多個參與參選的課題中脫穎而出,成為學校為入選“211”工程向國家教育部提交的僅有的幾個課題之一;

5)2003年4月,參與籌備和組織了由海南大學社科中心承辦的“國家教育部哲學 組暨全國高校哲學系主任聯席會議”,並獲圓滿成功;

6)2004年11月至2005年5月,應美國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趙鼎新教授的邀請, 參與他主持的“建國問題比較研究”(Comparative Studies on the Political Founding)這一課題的討論和研究,並整理出一篇2萬多字的論文《地理之於美國民主的利與弊》,發表在由劉小楓主編的《經典與解釋》(第11期,2006年1月)上,首版首篇;

7)任“海國圖志系列叢書”(西南政法大學法學所主辦,上海三聯出版社出版) 編委;

8)任《法意》雜誌(西南政法大學法學所趙明教授主編,商務出版社即將出版)編委。

(五)學術研究興趣和計畫

1) 社會契約論研究 在我的博士論文《神義論語境中的社會契約論傳統》中,我試圖構建一個思想史的解釋框架,從希臘宇宙論與猶太-基督教的創世論這一背景來考察和解釋社會契約論的超驗之維。今後我準備把歷史或經驗之維也一併融入到關於社會契約論的考察和研究之中,以彰顯其內在的複雜性和困境。 2) 美國建國史研究 美帝國作為所謂的“新羅馬”已經隱然成型,考察這個帝國成長的歷程尤其是其建國行動就變得相當緊迫,其理論和現實意義都是勿庸置疑的。目前我正從事美國建國問題的研究,主要著力於對從五月花號公約的簽訂(1620年)、到美國建國(1787年)、最後到美國內戰(1865年)這幾個時段的考察。

3) 地理與法的比較研究 通過比較歐洲內陸國家(主要是德國)的地緣政治思想與英美國家的海權政治思想的差異,試圖深入研究孟德斯鳩在其名著《論法的精神》中的一個著名論題:地理與法之間的深刻聯繫。

4) 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史和制度史的基礎研究 擬從希臘四元素(土,水,氣,火)的視角研究西方的政治和法律傳統及其複雜演變。根據西方的宇宙論觀念,人、政治體和自然乃是一個同構的大小不一的宇宙,各自分別由土、水、氣和火四種元素組成。在這個意義上,作為最高的立法行動的政體建設就在於如何將以上所說的四種元素融為一體,並使之井然有序。這是一項長期的基礎性研究,涉及法學、政治學、哲學、神學和歷史等多個門類和學科。

(六)外語 英語和德語:流利

林氏三兄弟

在北京大學,幾乎所有的人都知道“林氏三兄弟”。他們是親兄弟,老大林國基北京大學政治學系讀博士;老二林國華,北大比較文學研究所研究生畢業後考入美國哈佛大學神學系讀研究生;老三林國榮,在北大政治學系讀研究生,由於成績特別優秀,已被清華大學邀請讀博士。兄弟三人全在北京大學讀書,而且成績斐然,據說,這在北大建校100年來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正擬寫進北大校史。

三兄弟來自河南省魯山縣熊背鄉一個偏僻的小山村——熊背村,他們的父母都是農民熊背村離魯山縣城還有30多公里,得翻幾座山,那個落後的小山村里最近才通上電。在那樣的環境下,三兄弟的父母是怎么把他們培養成材的呢?1999年11月26日,記者來到魯山縣,費盡周折找到了三兄弟的父母林修德和黃兆安,他們動情地講述了培養三個孩子的艱難歷程和三兄弟那貧賤不移的求學路。

三兄弟在這個貧寒之家溫暖地長大

1938年,林修德出生在河南省熊背鄉熊背村,1960年高考時,他成績突出,但卻因歷史總是而落榜他一氣之下離開了家鄉,一個人來到大西北柴達木盆地的析樹山煤礦當了一名礦工。在那裡,他認識了農村姑娘黃兆安。

同是天涯淪落人,林修德和黃兆安一見鍾情。1969年,他們結了婚,一年後,大兒子林國基出生了,這無疑給這對患難夫妻增添了無窮的歡樂。誰知好景不長,在獨生子剛剛一歲時,“文革”清理階級隊伍風也刮到了大西北的那個小煤礦,這對背井離鄉的苦命人被無端懷疑為內地去邊疆的特務而被清理回家。1971年,二兒子林國華和三兒子林國榮又相繼在熊背村出生。

林修德是一個進取心很強的人,他覺得自己沒有讀成大學,一輩子都是個遺憾所以在孩子還小的時候,林修德放下定決心讓三個孩子讀書黃兆安在湖南的家鄉也念過國中,她深知讀書的重要。夫妻倆把自己人生的希望都寄託了三個孩子身上,希望他們能好好讀書,將來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材,他們充滿理想地給三個孩子起名為國基、國華、國榮。林修德夫妻倆想盡一切辦法培養孩子們的學習。在三兄弟還都在學齡前時,夫妻倆白天下地勞動,晚上一閒下來,就拿起他們上學時讀過的書或報紙等有字的東西坐下來看。在父母的帶動下,兄弟幾個也都爭著看父母手裡的書。

後來,孩子們陸陸續續上學後,夫妻倆晚上空閒時仍繼續拿起書來看。孩子們看父母都在學習,也就不出去玩,都用心做他們的功課。

夫妻倆節衣縮食,穿得破破爛爛,從牙縫摳出錢來,為孩子們訂一些課外輔導資料,還特意為三個孩子訂了一份文學刊物《奔流》,以期用文學的力量影響孩子。這在當時貧窮的小山溝是少有的事,方圓幾座大山裡的農戶中只有林家訂了雜誌。

後來,兄弟三個讀到國中時,林修德還特意為孩子們買了一套俄羅斯的文學作品,像《戰爭與和平》、《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靜靜的頓河》和高爾基的作品等,還有一本文藝理論書《俄羅斯古典作家論》。林修德想讓孩子們在封閉的山溝里也能從書中了解一下外面的世界,拓寬孩子閃的視野。幾年間,兄弟三個把那幾本書不知翻了多少遍,裡邊的人物、思想對他們的成長影響很大。

夫妻倆對孩子們的行動也要求非常嚴。一次,兄弟三個晚上做完功課有些餓了,找不到吃的東西,就背著母親到被人家的地里扒了些紅薯回來煮著吃。結果被母親發現後揍了一頓,並讓他們把紅薯還給人家。這使他們懂得了一個道理——勞動的成果只能靠自己的辛勤勞動來獲得。

在這樣一種家庭氛圍中,三個孩子對學習如饑似渴,他們自覺地將一些做人的名言、警句或數理化公式、英語辭彙等抄成小紙片貼滿了屋內的牆壁,走過來走過去都要看上一眼,背上幾句。三兄弟就這樣在這個貧窮但卻溫暖的家中健康長大。

只要凍不死、餓不死就要讀書

三兄弟的成長時期正值林家經濟拮据,生活更是苦不堪言,他們幾乎是靠吃紅薯和紅薯葉長大的。 在這艱難的境況下,林修德夫妻沒有耽誤過三個孩子上學。

三兄弟中苦受最多的、讓父母最揪心的要數老大林國基了。林國基國小畢業時,學習成績是全校最好的,但國基他是農村孩子,按當時的規定不能報考縣重點中學,縣重點中學只允許縣直機關和兵式廠的子弟報考。林修德怕耽誤孩子的學業,於是四處托人讓孩子報考縣重點中學。後來校方勉強同意讓林國基參加考試,然而校方沒有料到,穿得破破爛爛、瘦小體弱的林國基竟考了個第一名。

在學校里,林國基吃得最差,穿得最破他從不到食堂去買菜,只是買個饅頭就著母親給他醃的紅薯葉吃,或是吃紅薯充飢。有錢的同學歧視林國基,排隊買飯時推他,讓他後邊站著,甚至晚上不讓他到宿舍里睡。冬天的晚上,他蓋一床小破被子冷得睡不著,就坐在被窩裡看書,別人硬是不讓他開一次燈。林國基的鞋子爛得露著腳趾頭,一同學趁他睡覺時偷偷地把他的鞋扔進了拉圾箱,他光著腳上了兩天課,周末又光著腳跑幾十里的山路回家。林國基回到家裡,腳已磨得流血,黃兆安難過得流眼淚,小國基卻說:“媽,我不怕,只要餓不死、凍不死,我就要讀書。”

後來,學生們把林國基欺負得實在是不成樣了,父母也考慮到這樣下去會傷害孩子的心靈,影響他的學習。於是,夫妻倆又設法為孩子轉了一所學校、林國基才得以讀完中學。

後來,老二也到了上中學的年齡,林修德夫婦仍堅持讓他到縣裡的中學去讀書。為了給孩子湊學費,林修德在種地、代講之餘還去打零工,將那些零錢一分一毛地存起來。

最艱難的日子要數1986年了。那年4月,林修德突然接到一份他在西北工作過的那個煤礦的通知,說他平反了,讓他回去復工。林修德想帶一個孩子去西北,留下兩個讓妻子照看。黃兆安堅決不同意,她擔心西北的教學質量不如內地,影響孩子的進步,她對丈夫說:“你放心走吧,我就是拿棍要錢,也絕不會委屈孩子。”

那時,老大老二在縣城裡讀中學,老三在村里讀國小。林修德在礦上每月有200元工資,他留下吃飯錢,可以將絕大部分錢寄回家,三個孩子的學費不是太緊張了,但是吃飯穿衣卻仍然是個大問題。

最讓黃溝安感到為難的是三個孩子的穿衣鞋問題。那時,根本沒錢去買,衣服都是湊合的,常常是老大穿了老二穿,破衣服改改補補再讓老三穿。一次,一條褲子可兩條褲腿顏色不一樣,她擔心老二不穿。可懂事的國華卻對母親說:“媽,我不怕別人說,只要我學習好就行。”

為孩子做鞋是最難的事,要一針一線地去縫、去納。兄弟們常常是這雙鞋穿爛了,母親那雙鞋還沒做出來。那時山里不通電,為了給孩子們做鞋,黃兆安不知在小油燈下熬過了多少不眠之夜。最終,把眼睛熬壞了,右眼眼底出血,腫脹得像個桃子,可是黃兆安連一元錢一支的眼藥水都捨不得買。

為了孩子,黃兆安幾乎是什麼苦都能吃,什麼罪都能受。有一次,老二急需一種輔導材料,到洛陽才能買到。黃兆安晚飯都沒有顧上吃,連夜翻了兩座山,到公路上扒了一輛運煤的汽車趕到洛陽。她竟在新華書店門口的台階上一直坐到天亮,為孩子買回了資料。

老三林國榮考國中時,因離縣城遠,怕第二天來不及趕到,黃兆安就頭天晚上陪孩子來到縣城裡面。因沒錢住不起店,娘兒倆就睡在教室的課桌上。夜裡蚊子特別多,黃兆安怕孩子睡不好影響第二天考試,便坐在旁邊守著他,為他趕蚊子。第二天,林國榮含著淚上了考場,以全縣第一名的好成績考入了縣重點中學。

老三考上中學以後,三個孩子都在縣城裡讀書。一個上高中,兩個上國中,家裡只剩黃兆安一人了。起初,三個孩子每個星期都要結伴回家。為了省錢,他們每次都是步行翻山回家。黃光安擔心這樣會影響孩子們的學習,就自己翻山越嶺地趕到學校給孩子們送乾糧。

後來,三個孩子心疼母親,不讓她再跑了,孩子們流著淚說:“媽,你要再跑我們就不上學了。”無奈,黃兆安決定臨時搬到縣城裡面來住。 黃兆安租的那間房子其實不能算是房子,那是在一戶人家的牆頭上臨時搭起來放雜物的一個棚子,夏天漏雨,冬天飄雪。但黃兆安毫無怨言。

孩子們的目標:全國最高學府

苦難是人生的基石,三兄弟在這么艱苦的歲月中卻進步非常快。他們各有各的特點:林國基沉穩,用心,文理科全面發展;林國華靈活、愛動,外語、文科好,經常有文章在全國的一些報刊上發表,並且拿過獎;林國榮有經濟頭腦,理科學得好,而且學習特別投入,同學們都叫他“拚命三郎”。

1987年,老大林國基以優異成績考入了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系學習,這在小小的魯山縣和熊背村那個小山溝里掀起了不小的波瀾。1991年,林國基北京大學畢業後,原被分在鄭州,因他當時考慮出國深造錯過了分配機會,後回到魯山縣中學教了一段時間的書。1993年。林國基再次考入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系的碩博連讀班,攻讀博士研究生。

老二林國華也不甘示弱,1990年也以優異成績考入青海師範大學英語系讀本科。1994年畢業後從學校直接考入北京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讀研究生。1997年研究生畢業後,他又考入了美國哈佛大學神學院讀碩士。

老三林國榮也於1993年考入西安交通大學,1997年畢業後又考入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讀研究生。兄弟三人都把奮鬥目標定在了全國最高學府——北京大學!

一下子供養了三個大學生,這讓林修德夫妻倆即高興又為難。多年的心愿終於實現了,三個孩子一個比一個爭氣,但是三個孩子的學費卻讓他們犯了大愁。

黃兆安和退了休的林修德四處打零工,他們什麼都乾,再苦再累他們都不怕,最怕是每逢開學時,孩子們急著去學校報到而借不來錢。 為了借錢,他們夫妻也看夠了親戚朋友的白眼。 在這么艱難的情況下,夫妻倆也希望孩子們大學畢業後早點找個工作,減輕一下家裡的負擔,但他們還是尊重孩子們的意見,並鼓勵他們能上多高就上多高。老二林國華在青海師範大學畢業後,想當個教師以便早點為父母分點憂。但他看大哥又考入了北大讀研,也想再去攻讀。在心情矛盾的時候,林國華徵求父母的意見,林修德回答兒子說:“在金錢與知識發生矛盾的時候,你選擇知識,剩下來的事兒由我來做”林國華懷著對父母的感激,日夜發奮,也上了北大。北大研究生畢業後,外交部要他,美國哈佛大學也要他。去外交部當然不錯,而且可以立即減輕家庭負擔,但他更希望去美國學習。當林國華猶豫不決時,父親還是用那一句話鼓勵他。林國華如願以償,考入了美國哈佛大學。這次,父親去信用社求人貸了5萬元的款,大哥林國基也幫助他借了些錢,湊了8萬元,總算把這個難關渡過去了。

林國榮畢業時被分在了西安飛機製造廠,當時他們家裡仍是債台高築。他也像二哥當初的心情一樣,也不想落後於他們。正當他矛盾、苦惱、猶豫不決時,父親從魯山一個電話打到西安,說:“你只管去考吧,只要能考上,學費我去想辦法”放下電話,林國榮當時就哭了起來~~~~~~

1997年8月的一天,林國榮收到了北京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他當時真是悲喜交加。終於能和兩個哥哥一起到北大校園裡讀書了,但他又害怕父母知道,怕父母又為他的學費發愁。

那天,林國榮懷揣著錄取通知書從西安回到魯山縣時,已是晚上10點多鐘。但林國榮不想立即回家,他在外邊轉了一圈又一圈,猶豫了好久才進了門。他吞吞吐吐地說:“媽,我也考上北大了。”說完,他像做錯了什麼事似的又低下了頭,再也不敢看父母一眼。 林修德一把拉過三兒,高興地對他說:“好樣的,別的你不用管了,學費我和你媽給你想辦法。”

那晚,林修德夫妻倆真是百感交集,看國榮睡了,老兩口徹夜未眠,林修德對妻子說:“這學咱一定得讓國榮上,我想去賣幾次血,把學費給他湊一湊”黃兆安一聽急了,說:“你不能去賣血,這個家還得你扛著呢,我去賣血。”夫妻倆爭執不下,於是最後商定,離開學還有一段時間,讓國榮打幾天工掙一點,他倆再想辦法去借一點,實在借不夠時,兩人都去賣血,這樣每人可以少抽一些。

正商量著,林國榮突然從床上爬起來,大哭著說:“我不上學也不讓你們去賣血呀!”原來,他沒有睡著,父母說的話他聽得一清二楚。

後來,林國榮與老大林國基商量,林國基幫助林國榮到學校申請助學金,再幫助弟弟找一份翻譯資料和教外國留學生漢語的活兒,自己掙錢渡難關。後來,父母又為他借到一些,總算又渡過了一次難關。

父母啊,你們是我們向上的明燈

為了把三個孩子培養成材,林修德夫婦獻出了他們的全部心血,而三個孩子都非常懂事,他們不僅以優異的成績來報答,還想盡一切辦法減輕父母的負擔,為父母分憂。

在北大校園裡,“林氏三兄弟”是最儉樸的學生,他們從來不和別的同學比吃比穿。課餘時間,他們也不出去與別的同學比瀟灑,而是在不影響學業的情況下,想辦法勤工儉學。他們哥仨賣報紙、擦汽車、當翻譯、輔導學生、協助教師改卷子......

最令林修德和黃兆安感動的是,1997年兄弟三人竟然借錢為父母買了一套房子。林國基向已工作多年的老同學借了1萬多元錢,老二林國華想著自己出國後可以掐錢還賬,也向同學借了1萬多元,老三林國榮又把自己打工的錢湊上一點。他們把錢拿來回家,突然對父母說要為他們買房子,林修德和黃兆安激動得淚花滾滾。但轉而一想,又不同意,說等到他們兄弟幾個都有了工作再說房子的事。但幾個孩子執意要買,他們想為操勞了一輩子的父母盡些孝心。他們終於在魯山縣城有了一個兩居室的家,雖然依舊是一貧如洗,但畢竟是他們自己的家啊!

如今,老大國基博士畢業後被分配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工作,他的一篇博士論文受到國內外同仁的關注,也得到了他的導師、北大李景鵬教授的高度褒獎。他說這有父母的一份功勞,他打算在條件允許的時候,把父母接到北京去住。老二林國華還要在美國讀6年書,他通過打工,學費已經基本自理了。老三林國榮仍在北大讀研究生,2000年7月畢業,現在清華大學已邀請他去清華讀博士,美國芝加哥大學也邀請他去。據他父母講,林國榮根據自己的專業性質,想去德國深造。林修德和黃兆安又開始準備為了三兒子的學費籌款了。

採訪結束,記者問林修德,三個兒子都培養成材了你有何感想?林修德說,作業父母,教育、培養孩子付出再多的心血也是應該的,應該讓自己的精神和理想在孩子們身上延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