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滅亡後
西夏滅亡後,党項人後裔被稱為 唐兀人,屬色目人,在元朝有較高的民族地位,不少人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西夏後裔歷經元、明而逐漸銷聲匿跡,不為人知。
後裔去向
中國西夏學者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起,先後到四川、西藏、青海、甘肅、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以及南宋都城杭州等地調查考證,並結合文物考古實證,證實西夏後裔党項族人主要有五個去向:一是逐漸漢化、二是逐漸藏化、三是蒙化、四是回化、五是遷入中亞,部分西夏党項族人進入尼泊爾。西夏亡國後,部分西夏後裔流亡到山西、河北、河南、山東、四川、西藏等地區,變成了漢民,其中河北、河南、安徽等地較多。
漢化融入中華民族
在北京的居庸關、河北的保定地區也發現有 西夏文碑,說明部分西夏後裔進入漢族地區並逐漸漢化,在河西一帶、江浙地區均有記載證明有西夏後裔存在。此外,在陝北米脂、橫山等地居住著許多拓姓居民,他們有可能是西夏党項拓跋氏的後裔。
專家分析,西夏滅亡後,仍有相當一部分党項人留在故地。元代過後,原來屬於西夏的部分地區開始大量遷入漢人、蒙古人、 回鶻人,他們與西夏遺民和睦相處、繁衍生息。隨著歲月的流逝,西夏後裔與漢地居民經過姓氏、語言、通婚、風俗、崇儒等多方面融合,這些党項人連同其獨特的民族文化一起被淹沒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
河南省寶豐縣城西夏莊。
蒙回藏化遷入內地
據西夏文獻記載,西夏的先人党項人被稱作 彌藥人,成吉思汗率領的蒙古大軍滅西夏後,蒙古統治者除多次把西夏遺民遷往內地外,還有部分西夏人投降或被俘虜,成為蒙古人的一部分。經調查考證,西夏國曾在鄂爾多斯高原駐軍民,西夏滅亡後,這一地區被蒙古軍占領,居住於此的原西夏國民仍被稱作“木訥”即“彌藥”,證明他們是西夏人的後裔。另外,部分西夏人跟隨蒙古軍隊信奉了伊斯蘭教,逐步回化。元朝至正年間,世祖忽必烈將成吉思汗西征時俘獲的大批信奉伊斯蘭教的中亞士兵和工匠安置在河西,留在河西的党項人,有一部分則融合於回民族中。
木雅人祖先源西夏
西夏滅亡後,部分党項人在經過數千里跋涉,在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木雅地區定居下來,建立了一個小政權,至今在當地的藏族居民中還有不少傳說,他們把這個小政權的首領叫“ 西吳王”,實際上也就是“西夏王”的稱號。如今,四川省木雅人依然保留了自己特有的語言和習俗,他們的語言被稱作“木雅語”或“ 道孚語”,與古代的党項族語即西夏語,在發音和基本辭彙上比較接近,而更有意思的是,“道孚”就是古音“大夏”,說明部分党項族人在西夏亡國後返回原籍,與藏民相居,並逐漸藏化了。
木雅人是党項人後裔
藏語的“木雅”一詞,源自宋元時代漢文文獻中的“木訥”、“母納”、“ 密納克”等,原是指西夏國都興慶府地。
中國很多省份都有西夏後裔居住,可以說西夏後裔已融入華夏各族之中。特別是古城西安發現的西夏王朝末帝後人李培業和他珍藏的9部皇族家譜及安徽發現的兩部互相印證的西夏後裔家譜,證明西夏後裔傳承至今,並已成為漢族的成員,為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典型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