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西域歌舞
![](/img/5/11e/nBnauM3X3QTO5kzN1MzN5MDN0MTMzMTM2IjMwADMwAjMxAzLzczL4g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隋唐時期,西域文化包括宗教(如景教、祆教)、服飾 (如胡服翻領窄袖)、飲食 (如胡餅、燒餅)、繪畫、歌舞、音樂及樂器等一起傳入長安。音樂主要有龜茲樂、天竺樂、疏勒樂、安國樂等。樂器舞蹈也隨之而流行。著名的『胡騰舞』出自石國;劉言史《王中丞宅夜觀胡騰》詩:『石國胡兒人見少,蹲舞尊前急如鳥。』李端《胡騰兒》詩:『環行急蹴皆應節,反手叉腰如卻月。』又有『胡鏇舞』,出自康國;白居易《新樂府·胡鏇女》:『胡鏇女,出康居。弦歌一聲雙袖舉,回雪飄飄轉蓬舞。左鏇右轉不知疲,千匝萬周無已時。』出土唐三彩中有穿舞服的舞伎俑,唐墓壁畫中也有舞女張臂作舞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