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第一章生存在傳說中的九黎(1)
九黎是中國上古傳說中的一個族群,又稱“黎”。源自東夷集團,其遠祖先人與伏羲女媧有密切的關係。和東夷一樣,九黎是一個部落聯盟,並不是作為一個單獨的民族個體存在。
與華夏部落聯盟逐鹿中原失敗後,“九黎”餘部開始歷史性南遷。
九黎部落大聯盟
“九黎”,又單稱“黎”,最早見於《國語》,是在中國古史傳說時代,活動在中華大地上的最早部落聯盟集團之一。也有史書稱之為“九夷”。
在古沁州有一座綿延不絕的大山,叫九黎山,現在叫九連山。遠古時候,沁州還沒有人類的蹤跡時,南方強大的九黎族,進入中原地區。他們大概是沁州的第一批居民。傳說這些九黎族人都是人面獸身,銅頭鐵額,能吃沙石。
經學者研究,九黎人信奉巫教,雜拜鬼神,大概是以猛獸或鬼怪為圖騰。族中掌握文化的人稱為“巫”;能用銅製造兵器;有刑法。這些文化對於後來的華夏族有深刻的影響。有人認為五刑即由此而來。
九黎勢力很大,是南蠻中最早進入中原地區的一支。據說,早在6000多年前,原屬於東夷集團中的九個部落畎夷、於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北渡黃河,挺進中原,形成了最初的“九黎”集團。上古傳說中三皇五帝中的天皇伏羲、地皇女媧、人皇神農皆出自東夷九黎。九黎部落聯盟的首領蚩尤,是一個有非常作戰經驗,勇猛無比的人。《史記》記載:蚩尤姜姓,炎帝之後。酉字對應於雞,易經中為巽,主號令群雄之意,故蚩尤古又記為蚩酉。
九黎人在蚩尤的帶領下過著原始人的狩獵生活,居住並發展於黃河中下游一帶,後來因人人英勇善戰,漸漸發展成為東方一支龐大的勢力。經史學家考證,約在上古之時江漢之區皆為黎境,足見九黎勢力之大。
隨著九黎勢力不斷壯大,開始由南向北發展。與此同時,華夏族黃帝、炎帝兩部落由西向東進取。兩股勢力相遇於中原,他們彼此為了爭奪“天子之位”,發生了數十次戰爭。後來,炎帝與黃帝(軒轅氏)組成部落聯盟與蚩尤在涿鹿大戰,最終以九黎的失敗而告終。
九黎殘部經過長期鬥爭,一部分留在北方,建立了黎國,後來滅於周朝(西伯勘黎);一部分參加了黃炎部落聯盟,逐漸融合於華夏族;這也是漢語中“黎民”一詞的來歷。“黎民”最早是指淪為華夏民族奴隸的九黎之民,而後因為這些黎民大部分融入了華夏民族,所以黎民一詞也才開始泛指人民,不過多是指代生活在中層社會一下的貧苦人民。
另一部分九黎部落退回到南方江漢流域,建立了三苗部落聯盟。有人認為,戰國時的荊楚與今天的苗族,就是九黎、三苗的後裔。
雖然九黎部最終消亡,但九黎文化對於後來的華夏族有著深刻的影響:
九黎人把掌握文化的人稱為“巫”,可以說這是最原始的宗教自由意識;
九黎人還是中國最早進入農業時代的民族集團,對歷史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
九黎人已經開始用銅製造兵器,這在當時是最先進的武器了,不能不說是一大進步;
九黎人還創製了刑法,是那個蠻荒時代少見的一個有了初步法制意識的社會。甚至有人認為五刑即由此而來。
涿鹿之戰
蚩尤作為“九黎”部落聯盟集團的首領,是我國遠古傳說中赫赫有名的人物。說起蚩尤,就要提到他他與華夏始祖黃帝之間那場曠古絕今的大戰,正是這場戰鬥更奠定了他在遠古傳說中的地位。
第一章生存在傳說中的九黎(2)
當九黎部落逐漸強大並進入中原之時,居住在黃河、長江流域的炎帝族也自西方進入中部地區。當時蚩尤的地位大致與華夏族首領炎、黃二帝相同。那時候,蚩尤常常帶領他強大的部落,侵略騷擾別的部落。有一次,蚩尤侵占了炎帝的地方,炎帝起兵抵抗,從此,兩個部落間的衝突不斷。但炎帝並不是蚩尤的對手,常被蚩尤打得慘敗。後來,炎帝族聯合黃帝族及其他各部落首領與九黎族在涿鹿的田野上展開了原始社會末期規模空前的部落大戰——涿鹿大戰。
關於當時“涿鹿”的地理位置,並非今天認為的“北京以北的附近地區”,而很有可能應該是炎黃族與東夷族居住地的交界處,大抵在黃河沿岸地區。據學者考證,應為今河北省南境的鉅鹿境內。
時過境遷,我們對當時的戰爭情況不得而知,但在傳說中,這場戰爭是異常精彩和神奇的。
傳說,在戰鬥中蚩尤的八十一個兄弟全部都上陣了。他們個個威猛無比,擅長製造刀、弓弩等各種各樣的兵器。在交戰初期,他們利用黃帝對地形和氣候的不了解和不習慣,再加上自己良好的武器和勇猛的士兵,多次獲勝。歷史上也有了“黃帝與蚩尤九戰九不勝”的記載。
雖然黃帝勝少敗多,但他仔細總結每次作戰的經驗,採用了一些先進的作戰方法,創製了指南車以識別方向,實力大增。同時為了振奮軍威,黃帝還捉來了一頭叫“夔”的野獸,據說它的吼聲之大足以震動天地。黃帝便把它的皮剝下來做鼓面,從它體內抽取
一根最大的骨頭,用來做鼓槌。這夔牛鼓一敲,能震響五百里,連敲幾下,能連震三千八百里。這下子軍威大振,黃帝戰勝蚩尤的信心更足了。蚩尤的兵士雖然兇猛,但是遇到黃帝改良後的強大軍隊,紛紛敗逃。戰局從此開始扭轉,兩個部落的戰鬥力開始不相上下,後來,黃帝部落逐漸占了上風。
雖然黃帝在和蚩尤的戰鬥中逐漸有了優勢,但是如此長時間的戰鬥雙方並未分出個勝負。如果在持續下去的話,國家和人民都要受到更大的損失。於是黃帝便經常苦苦思索打敗蚩尤的方法。一夜,黃帝做了一個夢,夢見了九天玄女交給他一部兵書,說:“帶回去把兵符熟記在心,戰必克敵!”一覺醒來,黃帝竟驚奇地發現手中果真有一本《陽符經》。打開一看,只見上面畫著幾個象形文字:“天一在前,太乙在後。”
黃帝頓悟,立刻按照兵法所示來操練軍隊,再次與蚩尤展開了激烈的戰鬥。終於殺死了蚩尤的八十一個兄弟,並最終活捉了蚩尤。黃帝命令給蚩尤帶上枷鎖,然後處死他。這場轟轟烈烈的部落大戰終於就此告終了。
然而傳說並非到此終止,人們又為這個故事增加了一個奇幻的結尾。因為害怕蚩尤死後作怪,黃帝下令將他的頭和身子分別葬在相距遙遠的兩個地方。蚩尤戴過的枷鎖被扔在荒山上化成了一片楓林,片片紅葉隨風飄舞,像是蚩尤在繼續舞動他輝煌的人生。
而炎帝和黃帝則被人們尊為英雄,他們帶領百姓開墾農田,定居中原,奠定了華夏民族的根基。現在我們都自稱為“炎黃子孫”,“炎”、“黃”正是由此而來。
與三苗的恩怨
涿鹿大戰中,九黎戰敗,勢力大大衰落。
像我們上面提到,戰敗後的九黎化作幾支力量分散遷移了,其中向南逃亡的蚩尤氏族分作兩支:一支自兗州、豫州南下,進入荊州地區。另一支則自兗州地區南下,在揚州地區定居,以大茅山為靈山,與南方太湖地區居民隔江而居,成為揚州苗民。也許九黎人就是今天的苗族的祖先。而且史書有記載說“三苗”,又稱為“有苗”或“苗民”。可見,九黎、三苗、苗族之間確實有著一脈相承的淵源關係。關於這段歷史,在《五帝本紀》中能找到一些記錄:“苗民,謂九黎之君也。九黎之君,於少昊氏衰,而棄善道,上效蚩尤重刑。必變九黎,言苗民者:有苗,九黎之後,顓頊代少昊誅九黎,分流其子孫為三苗國。”
不過,到了堯、舜、禹時期,“三苗”的強大成了禹的心腹之患,禹對三苗進行了大規模的征討,最終殲滅了三苗。這段傳說也是有史可考的,據《韓詩外傳》卷三記載:“當舜之時,有苗不服,其不服者,衡山在南,岷江在北,左洞庭之波,右彭蠡之水。”可見經過堯、舜、禹的多次征伐,一步步把三苗趕到西南蠻荒之地。
三苗兵敗後有的被遷至三危,有的南逃雲貴湘黔成為今三苗。而“三苗”西北部一部分則發展為荊蠻,後建立了楚國;後來楚國的大部分人都融入華夏族群之中。
由此可見,華夏民族就是以炎黃聯盟為核心,先後融入了“九黎”、“東夷”、“北狄”、“鮮卑”等眾多生活在華夏大地上的少數民族群體,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體格局的大家庭。
不過,直到現在研究者對三苗來歷還是爭議很大。有的認為屬於華夏集團,有的認為是苗蠻集團,有的說應該歸屬東夷集團。其實或許三苗的來歷我們誰也不能說得明明白白,但是我們既然承認黃帝、炎帝是我們的祖先,當然也要承認蚩尤也是我們的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