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四角

西四角

2011年6月6日,雲南省政府和四川省政府在昆明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定。雙方將進一步加強合作,實現區域聯動、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推進兩省開放合作和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隨著合作協定的簽署,意味著中國“西四角”戰略格局正在形成。

形成

雲南和四川山水相連,合作關係緊密。雲南自古就是中國陸上與東南亞、南亞交往的橋樑和紐帶,在中國對外開放歷史上曾經發揮過十分重要的作用。最近,國務院正式出台了支持雲南加快建設面向西南開放重要橋頭堡的意見,再次凸顯了雲南沿邊開放的特色和優勢,從根本上提升了雲南在全國對外開放格局中的地位,使雲南真正從中國對外開放的末端變為沿邊開放的前沿。雲南建設橋頭堡,為西南省區市的開放開闢了一個新的合作方向,為雲南經濟社會發展開創了一個新的階段,這是雲南的機遇,也是包括四川在內西南各省區市的機遇。早在漢代,著名外交家、探險家張騫就在成都、宜賓主持西行出髮式,組織探險隊經過雲南到南亞和東南亞。在中國西部發展的“西四角”戰略中,雲南是四省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南向一角,不可或缺。從現實來看,四川與雲南同處西南地區,四川是成渝經濟區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面向東南亞和南亞國家對外開放核心腹地和內陸開放高地;雲南正全面推進中國面向西南開放重要橋頭堡建設。四川與雲南合作可以打通走向南亞的陸上通道,雲南可以獲得更多的資源支撐和內陸市場。近年來,在中國西南六省區市經濟合作、泛珠合作、西博會、昆交會等機制和平台上,雲南與四川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並且在省際交通對接、川滇藏香格里拉生態旅遊區建設等方面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隨著滇川兩省戰略合作框架協定的落實,兩省將在更大程度上實現區域聯動、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開拓東南亞、南亞市場,創造川滇合作發展、共同繁榮進步的美好未來。

川滇合作框架協定涵蓋了六大方面的內容。一是加快通道建設,加快中國西南出境通道建設,共同爭取中央部委支持,促成中國(瑞麗)—緬甸(皎漂)公路、中緬鐵路早日開工建設。完善省區間交通網路建設,發展跨省快速客貨運輸,加強航空合作。二是加強經貿、對外貿易合作,攜手開拓以南亞、東南亞為重點的國際市場,強化產業轉移承接合作,強化對外經濟合作,共同促進兩省企業到東協各國開展境外投資、承包工程等外經業務。強化產銷對接,促進兩省商品流通。強化會展業合作,搭建兩省企業合作平台。強化市場建設合作,消除限制商品流通及市場準入等方面的障礙。三是共建旅遊市場,聯合打造“中國香格里拉生態旅遊區”品牌,積極推動構建“中國—東協無國界旅遊圈”,共同開發和推介跨省區的旅遊路線。四是深化產業合作,加強優勢特色農業合作,使滇川兩省成為面向東南亞、南亞的農業技術推廣樞紐;提升新興工業化合作水平,加強兩省生物技術、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裝備製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合作;加強兩省礦產資源深加工合作,推進兩省產業創新戰略聯盟,促進雙方企業入川入滇或“走出去”發展,鼓勵企業間資產、技術的最佳化重組。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著力推動兩省物流和金融合作。五是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合作,攜手構建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共同爭取創建國家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六是建立兩省政府間高層互訪、聯絡工作、部門聯繫等合作機制,加強兩省幹部、人才及人力資源交流合作,推進對口合作。

三軸一環

四川省近年把對外充分開放合作作為重大戰略,努力建設內陸開放高地,大力實施“三向拓展、四層推進”,推動資源整合和利益共享,全面加強國際國內區域合作,不斷拓展發展空間。在四川省“十二五”規劃中明確要求,深化與周邊省市的合作。重點在基礎設施網路對接、資源合作與共享、優勢產業的協作與配套等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全面深化川渝合作,打破行政壁壘,努力形成區域統一大市場。抓住國家建設面向西南開放橋頭堡的發展契機,共同推進出海出境大通道建設,聯合開發優勢資源,把我省建成國家西南向開放的戰略要地。

特別要求加強泛區域合作交流,積極參與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構建面向東南亞、南亞的重要出口基地和物流基地。加強與長三角、環渤海地區、歐亞大陸橋沿線、北部灣等經濟區和中部省份的合作,構建優勢互補、互動發展的新型合作關係。完善與18個對口援建省市的長效合作機制,推進經濟社會全面合作。健全港澳援助四川災後重建協調機制,加強金融資產與產業資本互動合作,全面提升與港澳地區的合作水平。充分利用“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定”平台,深化對台交流和經濟合作。

西部與南亞合作的“三軸一環”理論 西部與南亞合作的“三軸一環”理論

在擴大國際區域合作方面,四川突出南向,加強東向,暢通西向,拓展對外開放大通道,改善開放合作的區位條件,全面參與國際經濟合作。鞏固歐美和東北亞的傳統市場,加快融入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加強與南亞、中亞、俄羅斯和非洲、拉美等地區經貿與投資合作。在中國西部與南亞合作的“三軸一環”(圖2)戰略中,雲南是重要組成部分。“一環”是北絲綢之路和南絲綢之路的閉環,這是古人的智慧。

2011年年初,重慶和貴州也簽訂了戰略合作協定,這是“西四角”戰略和“三軸一環”理論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四川盆地走向南亞和東南亞的重要舉措,是打造“中國產業盆地”的客觀要求,是建立內陸開放高地的必然要求,四川很讚賞,很支持。川滇和渝黔之間的合作,是中國西部兄弟省市之間的互惠共贏合作,既有競爭更有配合,能產生1+1>2和2+2>4的增值效應,對整箇中國西南地區的發展能起到帶動、輻射、示範的作用。四省市之間,將建立高層互訪制度、聯絡工作制度、部門聯繫制度,主要領導原則上每年舉行一次以上的互訪或會晤,研究重大合作事項。通過這些合作,可以整合關中-天水經濟區、成渝經濟區、北部灣經濟區資源,形成中國西部最具活力、規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川渝雲陝經濟區”,從而帶動整箇中國西部跨越發展。

打破“諸侯經濟”(行政經濟),發展區域經濟,是當今世界潮流。歐洲已經統一貨幣,“金磚國家”、“上海合作組織”等都在發揮作用。這是因為人類需求的高端化和多樣化,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資源都是有限的,都無法滿足本地人群的需求了,必須合作,這叫“非線性耦合作用”。世界的高速發展,信息和交通的快捷,地球成為了一個村,任何國家或地區都無法孤立存在。中國省際合作是世界潮流的反映,是世界形勢的縮影。中國西部和中部省市區之間的合作更有必要性和緊迫性,因為這些地區的發展水平較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特徵更為明顯,經濟、文化、社會等較落後,尤其是開放程度較低,市場意識差,創新能力弱,與國際接軌不夠,但資源互補性強,必須加強合作。

五大要素

李後強早在2009年就提出了中國“西四角”經濟區的概念。李後強等人認為,“西四角”戰略包括“五大要素”和“五大力量”:

資源要素

中國西部擁有中國最為豐富的自然資源,這些資源應該轉為生產力。成渝地區優勢自然資源密集,農副產品資源種類多樣、規模巨大。近幾年又有大量新的優勢資源不斷探明,這裡擁有相當豐富的天然氣、釩鈦、稀土和水能等資源。在成渝經濟區大力發展生態產業,發揮成渝地區豐富的水電、天然氣、釩鈦等資源優勢,建設全國最大的清潔能源基地;圍繞清潔能源產業發展重大裝備製造業;依據農業生產條件和豐富的特色農產品資源,發展優勢農產品加工業。

文化要素

巴和蜀分別作為川東、川西的政治經濟中心的這個格局連同巴和蜀的名稱,一同保存直到今天。巴蜀文化源遠流長,已有5000餘年發展歷程,在中國上古三大文化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與齊魯文化、三晉文化等地域文化共同構成輝煌燦爛的中國文明。巴蜀大地是中華民族的又一搖籃,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交通要素

中國西部交通樞紐構成天眼。把成渝經濟區建設成為貫通南北、連線東西、通江達海、承接華南華中、連線西南西北、溝通中亞東南亞的中國西部綜合交通樞紐。一座中國西部地區最大、開通國際直達航線最多的國際複合型樞紐機場將在金堂規劃建設。重慶也正在建設成為長江上游地區綜合交通樞紐。成渝地區的交通大戰略,共同構成中國西部的“天眼”。

市場要素

成渝經濟區面積約16.8萬平方千米,占全國幅員面積1.8%,區域內自然資源豐富,水資源、礦產資源、天然氣、森林資源均位居全國前列;經濟區2007年底總人口接近1億人,占全國總人口的6.8%,並有較大的熟練產業工人群體,勞動力資源豐富;同時,區域內GDP達1.24萬億元,約占全國GDP的5%,農業條件較好,是中國糧食、生豬、柑橘、蔬菜、蠶絲、中藥材等的重要生產基地,工業和交通也有了相當基礎。

產業要素

成渝經濟區產業基礎雄厚,裝備製造、高新技術產業、冶金化工、國防工業、水電能源、農副產品加工業已經形成規模和特色。科技實力較強,科研機構和專業技術人員眾多,科技人才總量在全國位居前幾位,是中國西部科技創新能力最強的地區。

五大力量

要素整合力

把中國西部地區的五大要素進行高度整合。有必要通過一個核心區域實施,從而形成系統合力,推動中國西部及至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區域帶動力

該區域的發展,對東部和中部能全面良好承接聚合,形成東西互動。同時,該區域能對青藏民族地區、西北及新疆地區、東南及東協地區的發展建設有戰略輻射作用和地緣帶動作用,成為國家安全、社會穩定、經濟戰略的長久布局。

資源轉化力

中國西部擁有中國最為豐富的自然資源,這些資源應該轉為生產力。包括三峽工程、二灘工程、向家壩、溪洛渡等金沙江大規模水電開發,川東北大型天然氣田的發現和開發,實現經濟騰飛。

產業凝聚力

除國家扶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對外和對內開放等傳統發展模式之外,在中國西部大開發過程中,可以大膽嘗試符合中國西部經濟與社會特徵的特殊發展思路,包括社會及產業的高度聚集戰略模式。

戰略聚合力

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的提出,一個人口超過17億、經濟總值達24000億美元、可望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主要由開發中國家組成的全世界最大的自由貿易區,為西南和成渝經濟區面向東南亞、南亞的對外開放提供了一個更新更高層面的機遇。

五大效應

透鏡放大效應

透鏡放大效應指“西四角”的東西對進凸透鏡放大效應。中國地形呈西高東低走勢,以北緯三十度為例,海拔最低的上海,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區域,而海拔最高的拉薩,則是最不發達的區域。四川省提出建設中國西部經濟高地的戰略構想,就是要把四川由地理高地建設為經濟高地。西四邊形構成一個巨大的凸透鏡,向西向東都有形成放大效應,一方面把東部優秀的人才資源、資金和技術資源輸入中國西部,另一方面把中國西部的優質生態資源、自然資源放大並輸入全國。

聚寶盆效應

聚寶盆效應指四川盆地構成藏風聚氣、收納宇宙微波的效應。當前,以美國為中心的金融危機尚未結束,亞洲的崛起不可逆轉,尤其以中國、印度為核心的東方文明正在興起。四川盆地作為中國的“中國西部天眼”,完全能發揮打通內部的國際通道,打通入海口,推進“大通道”建設的樞紐作用。從地緣、距離、歷史、文化等因素看,面向東南、西南的對外開放大通道,泛珠三角、東協、西南經濟區、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第三亞歐大陸橋和南方絲綢之路,向北、向西的通道區域合作對成渝經濟區對外開放的地位和作用,也將大大提升。

對角互動效應

四邊形在幾何意義上具有靈活性,其對角線長短可變,在邊長確定的情況下,四邊形打破了三角形的不變性,能靈活伸長開合移動利於發展輻射。對角線上的兩個點能夠互動融合,形成特定節點區(或結合為一個大的節點),同時,另外兩個點能有力向外輻射伸張,加強對東北地區、東協的輻射互動合作。

翅膀經濟效應

四邊形內軸(對角線)互動,外軸(任意邊)延伸成翅膀。是線段與線段的關係,線段間是翅膀經濟,各個點是選擇、聚集、互動的模式。四邊形經濟區要在加速推進的中國西部開放中有地位,就必須傾全力振興產業,提高腹地實力,增強輻射力,成為周邊區域和中國西部沿邊區域的發展依託。

歐亞聯邊支撐臂效應

當前,以美國為中心的金融危機尚未結束,亞洲的崛起不可逆轉,尤其以中國、印度為核心的東方文明正在興起。聯邊,就是與邊境相連,打通內部的國際通道,支撐臂,就是打通入海口,推進“大通道”建設。從地緣、距離、歷史、文化等因素看,面向東南、西南的對外大通道,泛珠三角、東協、西南經濟區、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第三亞歐大陸橋和南方絲綢之路。

貴陽在四邊形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雲貴川渝構成一個四邊形,符合上面提到的四邊形五大效應。二是蘭州、重慶、貴陽、南寧連成一條直線,連通西北與西南,打通西北地區的入海口,連線藍色文明與黃色文明,是中國西部大開發的重要軸線和中樞。

在“西四角”經濟區背景下,能產生“蝴蝶效應”與“蝶形模式”。

“蝴蝶效應( The Butterfly Effect)”是指在一個動力系統中,初始條件下微小的變化能帶動整個系統的長期的巨大的連鎖反應。這是一種混沌現象。包括“自然體系”與“社會體系”在內的複雜系統,其內部也是諸多因素交相制約錯綜複雜,其相應的“蝴蝶效應”也是在所必然的。對於一切複雜系統,在一定的“閾值條件”下,其長時期大範圍的未來行為,對初始條件數值的微小變動或偏差極為敏感,即初值稍有變動或偏差,將導致未來前景的巨大差異。“蝶形模式( The Butterfly Model)”則是中國西部大開發,尤其是以成渝經濟區為核心的四邊形區域,不僅從地形上貌似一隻蝴蝶,而且這個區域的在耗散結構的“漲落”效應下,這個區域對中國經濟前景、中國戰略發展、國家民族振興等方面可謂至關重要,在該區域進行的改革、創新等變化,可能深刻影響中華文明的進程。這裡的關鍵是盤活成渝經濟區,打通南線,打開“天眼”,實現大開放,走向藍色海洋。

五大價值

有利於黃色文明與藍色文明的融合

歷史上,黃色文明是農耕文明與土地文明的代名詞,藍色文明則是海洋文明、探索冒險與征服文明的代名詞。通過西四邊發展區,融合黃色文明與藍色文明,打通中國西部地區的出海口。通過文明的融合效應,實現四個融合:

巴文化與蜀文化的融合:歷史尚有巴蜀之爭,如今更應完全融合。

楚文化與湘文化的融合:長江中游文明的重點代表。

國內文明與南洋文明融合:四川人是最早下南洋的民族,與南亞諸國及東協的合作發展。

農耕文明與海洋文明的融合:農耕文明強調自給自足,海洋文明講究資本運作,在全球化資源整合時代,農耕文明與海洋文明融合,黃色文明與藍色文明結合,體現耗散結構在新一輪競爭合作中的有序和諧。

有利於民族地區的穩定和發展

中國西部地區是少數民族集聚地,也是社會穩定任務最重的地區。西藏、新疆民族地區如果沒有得到較好的發展,不穩定因素將增多,不利於和諧社會的建設。民族地區的發展將成為國家安全、社會穩定、經濟布局的重大問題。“蝶形”則是中國西部大開發,尤其是以成渝經濟區為核心的四邊形輻射帶動的區域,對西藏、新疆的穩定和發展,對東協及歐亞大陸線的影響互動,意義極其重大。

有利於中國向西向南大開放、大發展

在中亞地區,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的石油天然氣已經和正在建設輸向新疆的油氣管道,新疆將成為中國油庫,在國家能源安全和世界能源戰略中的地位更加凸顯。在廣西,越南總理倡導的“兩廊一圈”。在雲南,面向東南亞開放的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均已進入實質性實施階段;聯結中國與中南半島最便捷的大通道“南寧—新加坡經濟走廊”日漸升溫;曼昆高速公路正在加緊施工;泛亞鐵路開始設計;帶動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建設,中國與東協10+1合作中實施了早期收穫計畫,對緬甸、寮國、高棉三個欠已開發國家提前實行零關稅政策。無論從已經開啟的沿邊開放態勢還是從國際戰略和地緣戰略看,可以肯定,中國沿邊開放將進一步提速,並推動新疆、雲南、廣西、內蒙古四省區經濟發展的進一步提速。

有利於中國向東向北大開放、大發展

隨著世界政治經濟的深刻變化和區域一體化進程的快速推進,區域經濟大整合需要區域內部溝通更加便利、聯繫更加緊密的國際大通道。大陸橋作為一種便利、快捷和高效的海陸聯運方式,成為推動區域經濟大整合的必然選擇。根據陸橋經濟理論,人類社會發展的環境空間與布局已跨越了“江河經濟”與“海岸經濟”階段,正在進入“陸橋經濟”階段。目前亞歐大陸有兩條洲際大陸橋,一是西伯利亞大陸橋,也稱為亞歐第一大陸橋。這條大陸橋東起俄羅斯東部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港口,西至荷蘭鹿特丹;二是新亞歐大陸橋,也稱為亞歐第二大陸橋。這條大陸橋東起中國連雲港,通過隴海蘭新鐵路,從新疆阿拉山口出境,穿越中亞地區,連線俄羅斯、德國等歐洲國家,最終抵達鹿特丹。構想中的第三亞歐大陸橋東起以深圳為代表的廣東沿海港口群,由昆明經緬甸、孟加拉國、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從土耳其進入歐洲,最終抵達鹿特丹港,橫貫亞歐非21個國家(含非洲支線4個國家:敘利亞、黎巴嫩、以色列和埃及),全長約15000千米左右,比目前經東南沿海通過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要短3000千米左右。第一亞歐大陸橋貫通亞洲北部地區,第二亞歐大陸橋連線從東到西的亞洲中部地區,而第三亞歐大陸橋進一步將亞洲南部和東南部連線起來,使整個亞洲從東到西、從南到北的廣大地區第一次通過鐵路網完整地聯繫起來,它將是中國陸路最便捷的國際大通道。

有利於中國西部大開發和擴大內需

汶川特大地震和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機對成渝經濟區發展是嚴峻的考驗。但空前危機也是巨大的機遇,正是整合資源、調整和最佳化產業結構的良好時機。地震災後上萬億元的重建投資不僅催生了大量的行業機會,而且將成為試驗區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布局調整的一次重大發展機遇。一方面,要使資源向優勢行業企業集中,提高資源配置使用效率,同時淘汰低效落後、高耗能、高污染的行業企業,著力支持發展高附加值的行業企業。另一方面,應該開發廣大的消費市場,如農村消費市場等。中國西部地區的消費市場潛力巨大。國家深入實施中國西部大開發戰略,給出了許多特殊政策,要把優惠政策轉變成發展優勢,必須整合資源,協同發展。在新一輪中國西部大開發和“十二五”規劃實施中,“西四角”經濟區要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尤其是戰略性新興產業,走出一條科學發展之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