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四牌村簡歷
東臨河南濮陽地區,北臨河南省道213,此道連線國道105和106,發揮著交通樞紐作用,是豫北地區通向山東省的重要道路。另外村北有南林高速公路,交通發達。現村裡有人口四千,村裡有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 以伊 申 康 許 四大姓為主要人口姓氏結構。現大部分居民都是在明朝年間。由於本地瘟疫蔓延造成人口死亡較大,政府強制性地從山西洪桐縣遷移到本地的,在這片黃河故道繁衍生息,並推動著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發展。
西四牌村藝術文化
踩高蹺
踩高蹺來源久遠,普及甚廣,廣泛流行於民間。是仿杖頭木偶的技藝,發展為杖頭縛人的舞蹈表演。其形象是由演員的雙腳踩在木棍上段橫插的木楔上,木棍與腿並靠由膝以下牢綁,雙腳分別踩一樁。高蹺最早是用三叉棍製成,多見於民間孩童戲耍.後用兩根木棍作支幹,中間定"耳","耳"上裝踏板,也有的把"耳鑿空橫置鐵柱,在上面串數枚銅錢,使踩高蹺人步行有節,悅耳動聽.踩高蹺人將腳放於踏板上,用繩將蹺桿縛緊在腿上,高高在上,。安陽高蹺一般三至四尺,也有五至六尺的.。高蹺表演者少則20人,多則30人。踩高蹺人扮成各種人物,手持道具,雙腳踩高蹺翩翩起舞或翻、滾、跌、打、轉,技藝精湛,組成"戲出":高蹺皆以穿黑袍者、塗金面者領頭。金臉手持一對指揮棒,配角提花藍,紅衣小生拿拂塵。其後是魚翁配挑魚女、撲蝶人配挑蝶女。再後是青蛇、白蛇、許仙;後列公子和西遊記人物等人物。
高蹺隊伍在行進時以腰鼓和手鑼為打擊樂,邊走便舞,表演稱式有:探海、二三攢、大小扎草、大小蹲樁、提籃背劍、抱月、帖皮草、躥桌、撲蝶、捕魚、搶背、單雙叉、疊羅漢、等20 多種。
高蹺還加唱民間小調,逐漸形成其載歌載舞的獨特風格,一般演員化裝為生、旦、醜各種角色,基本動作如秧歌步法,也有單腿旋、跳凳、跨桌、登梯、高柴翻地等高難動作,令人目不暇接.
高蹺又叫大蹺,是內黃縣常見的一種民間文化藝術表演形式。表演者踩著一米高、有腳踏裝置的木棍,裝扮成傳統戲劇中的各種角色、神話人物或現代人物,在打擊樂器和吹奏樂器的伴奏下,邊行進邊表演各種動作。有的高蹺表演隊還表演上桌子、翻跟頭等高難動作。內黃縣高蹺表演技巧較高的村莊有:馬上鄉西四牌村、 城關鎮北街村和西街村、東莊鎮北街村、楚旺鎮西街村、等。
西四牌村人物
尹法田
尹法田(1932—2002),梅花拳13輩傳人,河南省內黃縣馬上鄉西四牌村人。生長在梅花拳世家,尹德俊曾 孫。自幼苦練梅花文武之道,深得祖父、11輩梅花拳先師尹萬全之真傳。文化大革命期間,紅衛兵得知他家裡保留著祖宗傳留下來的梅花拳文武史料,便以“破四舊”為名三番五次上門逼迫其交出。尹公法田以堅強的信念與對梅花拳列祖列宗負責的精神,把這些寶貴資料密藏在一個暗角,對紅衛兵堅稱“早已經燒毀,不復存在”。文化革命中梅花拳的許多經卷都沒有逃脫被毀厄運,但尹公家傳梅花拳“大爐文底”躲過了那場劫難,保留至今。尹公晚年,受劉太安、劉麥收、劉西成等梅花拳弟子之邀,在“京冀梅花拳武校”作武術指導,與周邊梅花拳界交往深厚,經常切磋技藝,同時向侄子尹志寬、門徒宛順希等精心傳授文武之道。尹公還作有一首遺詩流傳後世、、魂魄已去意不去, 千年梅花萌新枝,。
文武道德誰人送, 不忘根源尋祖師。
踏破鐵腳覓何處, 玄金寶殿在西域。
冬練三九夏三伏, 爐火純青報先師!
申智峰
常年在外地工作。是村里傑出的青年,一個人在打拚多年。有自己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