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運章認為,西周成周城位於邙山與洛河之間的瀍河兩岸。他根據考古文物和文獻資料,勾勒出成周城的位置、形狀和布局。
(1)西北角:元懌(yì)墓(位於北盟路上)東南約200米、洛孟公路東約100米處,也是西周貴族墓地。這是最重要的一個坐標。(如圖位置①)
(2)東北角:由元懌墓東南約200米處向東,越過瀍河經洛陽東郊熱源廠北,延伸至238省道的南側。(如圖位置②)
(3)西南角:老城南關西約420米處。這裡正是西周成周城宮城的位置,因其正好壓在今天洛陽老城的下面,所以目前考古發現的遺蹟較少。(如圖位置③)
(4)東南角:經洛八辦、原洛陽日用化工廠,再向東延伸至洛河岸邊,據估計已被洛河沖毀。(如圖位置④)
成周城分為兩層,就好像在一個大盒子裡面套著一個小盒子。外面這層“盒子”是外城,即“郭城”;裡面這層“盒子”是內城,也就是“宮城”。
成周城宮城的面積是多少?學者們看法不一。周代文獻中,常常把西周城稱為“九里”城,即外城每邊長九里,面積為八十一平方里。但古今尺度不同,周代的“里”和現代的“里”標準不一致。西周時期“里”的具體標準長度,史書又沒有明確記載。
根據一件在20世紀30年代出土的東周銅尺作為標準進行計算,成周城宮城的面積大約相當於今天的1.56平方公里。而成周城的總面積,大約相當於今天的12.45平方公里。
西周成周城,竟然不是“坐北朝南”?
西周成周城的位置清楚了,那么它是以怎樣的方位坐落在這塊土地上的呢?
“西周成周城的坐向,史書未見明確記載。雖然在《周禮》中保存有許多西周時期的原始資料,說周代的王城都‘坐北朝南’,是以‘宮城為中心’的主體結構,但是根據考古發現,周、秦、西漢時期都城的結構布局經常和這種說法不一致。再加上《周禮》是戰國晚期經儒家重新編定的,可見這是一部當時儒家心目中的理想化政典,不可盲目採信。”對於《周禮》中的白紙黑字,蔡運章並不“買賬”。
在蔡運章看來,要澄清西周成周城的結構布局,得從實際出發,根據考古發現和文獻記載,做出較為合理的判斷。
他認為,我國古代盛行“尊西”的思想觀念。《論衡·四諱篇》說:“夫西方,長老之地,尊者之位也。”這就是“尊西”形成的思想根源。而根據考古發現,東周、秦、西漢時期的都城,確實大都“坐西朝東”,多為“宮城”居“郭城”西南隅的結構布局。譬如,山東曲阜魯國故城(在今山東省曲阜市)就是“坐西朝東”的布局。
所以西周成周城,應該也是這么一個“坐西朝東”的結構布局。
您出生在當時,想從“啟明路”搬家到“九都路”是不允許的
在西周成周城內,居民是不可以隨便挑地方居住的——當時的統治者以規劃“里坊”的方式來安置居民,就是以一平方里為單位來規劃城市布局,如賈肆、鑄銅作坊、百姓住地、軍隊駐地等。哪一個區域住什麼人,哪一片地方用來乾什麼,都有著嚴格的限制。
《逸周書·作雒解》記載:“凡工賈、胥(庶)士、臣僕,州里俾無交為。”“工賈”指工匠和商賈,“胥(庶)士”指一般百姓,“臣僕”指奴僕,“州里”指城郭及四郊的居民里坊。這是說凡是城郭及四郊的居民,應按其身份和職業的不同,分別居住在各自的里坊內,不得相互混雜。
這種管理制度,在我國持續了一兩千年,直到唐宋時期才走向衰落。在蔡運章眼裡,西周成周城的里坊設定和管理,實開我國都市裡坊制度之先河,在中國城市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重大意義。
“西周東都成周城的位置、形制規模、結構布局,都已經有了初步推斷,這對研究西周王朝的歷史和我國古代都城發展史等問題,都具有重要意義。而且我們相信,隨著西周成周城考古調查與發掘工作的深入展開,將會有更多的細節問題得到進一步解決。”蔡運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