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學學人譜

西北大學學人譜

《西北大學學人譜(第三集)(2002-2012)》通過為學人列傳這種方式,在西北大學樹立起尊師重教的濃郁氛圍,使後來者記住西北大學學人篳路藍縷、披荊斬棘,在大西北艱苦探索的歷史事跡,《西北大學學人譜(第三集)(2002-2012)》從前人和今人的經驗中汲取營養,秉承“發揚民族精神、融合世界思想、肩負建設西北重任”的辦學理念,和“公誠勤樸”的校訓,艱苦奮鬥,推動學校朝有特色、高水平、研究型的綜合性大學的目標邁進,為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世界和平作出更大的貢獻!

內容簡介

《西北大學學人譜(第三集)(2002-2012)》由西北大學出版社出版。

圖書目錄


前言
前編補錄(1949年前)
寇卓
蹇先器
李貫英
余天休
董爽秋
雍克昌
林幾
邵祖平
初大告
陳之霖
馬宏道
蔣天樞
萬福恩
蘇茆第
嵇聯晉
丁山
卿汝楫
李伯恂
林鎔
嚴鏡清
王敦英
魏壽昆
容啟東
齊續哲
龔人放
陳友浩
哲學
董志勇
王建軍
趙本義
楊洪
王永智
楊權利
許門友
李建森
經濟學
張元智
安立仁
王正斌
惠寧
茹少峰
顧穎
竇玲
王滿倉
岳宏志
史耀疆
郭世輝
孫萬貴
徐璋勇
吳瀧
宋宇
盧山冰
何愛平
王珏
嚴漢平
法學
何寧生
張曉芝
劉丹冰
王鴻貌
楊麗珍
鞏富文
曾加
體育學
崔小梅
徐國營
張旭
中國語言文學
吳寶玲
袁峰
賈三強
梅曉雲
祝菊賢
張弘
段建軍
李浩
王軍虎
楊樂生
周燕芬
李芳民
張阿利
趙小剛
時曉麗
高兵兵
張文利
外國語言文學
班榮學
姜天喜
焦建平
甘世安
任海棠
崔雅萍
季建芬
朱益平
李建利
高淑玲
歷史學
田旭東
王新剛
徐衛民
錢耀鵬
段清波
陳洪海
張茂澤
謝陽舉
方光華
冉萬里
孫滿利
韓志斌
新聞傳播學
張羽
楊立川
鄭萍
李曉潔
韓雋
王春泉
趙勛
藝術學
龐永紅
屈健
數學
溫作基
袁進
王連堂
趙憲鍾
薛西峰
曲安京
竇霽虹
王延庚
王曉瑛
張順利
郭真華
魏玲
物理學
樊江水
田來科
喬學光
任兆玉
胡曉雲
忽滿利
姚合寶
賀慶麗
萬雲
姜振益
張正軍
王凱歌
楊戰營
郭崇峰
化學
楊一心
陳栓虎
楊秉勤
楊科武
楊旭武
劉毅峰
薛崗林
王驪麗
王惠
宮永寬
王蘭英
王小芳
趙景嬋
胡懷明
申燁華
李琚
白銀娟
崔斌
MaximBorzov
衛引茂
白泉
吳彪
陳三平
王永強
曾明華
胡向東
欒新軍
地理學
陳正江
段漢明
張陽生
李天文
楊勤科
馬俊傑
白紅英
劉科偉
權東計
劉康
宋進喜
楊新軍
地質學
張國偉
舒德乾
苗建宇
劉養傑
張成立
尹鳳娟
王潤蘭
王居里
康衛東
蒲仁海
張金功
魏君奇
馬勁風
陳剛
劉林玉
王震亮
朱賴民
華洪
羅金海
屈紅軍
陳丹玲
董雲鵬
張小莉—
朱玉雙
張興亮
袁洪林
生命科學
魏朔南
黃建新
高雲芳
殷紅
尉亞輝
王衛衛
劉建玲
王瑪麗
楊進
劉文哲
邊六交
崔亞麗
高文運
岳明
李錚
鄭曉暉
黃琳娟
陳富林
王仲孚
李立文
蔡霞
戴鵬高
信息科學與技術
張首軍
潘建壽
王冰
趙宏安
房鼎益
種蘭祥
史維峰
吳江
陳莉
侯榆青
張蕾
彭進業
王雪文
劉曉霞
侯紅
祝軒
趙健
化學工程與技術
楊保全
張秀成
黃岳元
高新
劉榮傑
賀建勛
馬曉迅
淡勇
張小里
余歷軍
白乃生
趙彬俠
薛偉明
郝紅
曹煒
呂興強
張昕
馬海霞
劉新寶
公共管理學
薛冰
黃維民
魏哲銘
許琳
席恆
鄭安雲
朱海霞
高曉彩
牛紅亮
曹蓉
周明
雷曉康
圖書館學
楊玉麟
編輯出版學
雷援朝
萬燕生
徐象平
張萍
馬來
霍麗
衛玲
管理系列
柴三營
魏升前
王進成
王根教
薛來前
王百齊
楊李
李映方
李林華
宮芳
楊建洲
王啟和
王引弟
王雁玲
附錄
附錄1資料暫缺學人名錄
附錄21997年版《西北大學學人譜》目錄
附錄32002年版《西北大學學人譜》目錄

序言

2002年西北大學百年校慶之際,學報編輯部的同志們將我校建校以來1100餘位獲得正高級職稱的學人,陸續列傳,並將200餘位資料不全的學者列出名錄。在學校110周年校慶之際,他們又受學校委託,撰成2002年至2012年220餘位學人的小傳。當然,這並非我校學人的全部,但它已經基本反映出西北大學110年來學人隊伍的概貌。通過這些人物的事跡,可以看出西北大學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與文化傳承創新的歷史軌跡。
無大學無以成大國。戰國時期苟子就說過:“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苟子·大略》)。國家民族的核心競爭能力關鍵在民族的科學與文化素質,在人力資源的整體質量,而提高人力資源質量的最有效的途徑就是教育。高等教育是高層次人才培養的主要途徑,它的規模和水平是國家綜合力量的主要象徵,有靈魂有個性有血有肉的大學是其主要標誌。
無大師無以成大學。要辦大學,首先要有大師。大師是那些有思想、有學問、長於傳道解惑的領軍人物。有大師,才能引來莘莘學子。1948年4月6日,吳宓在西北大學作《大學的起源與理想》的學術講演,指出三點:一是“大學教育是要造就出類拔萃的領袖人才,而非一種普及教育,應該重質不重量,選拔優秀的人才,精益求精。大學畢業生要去指導社會,領袖群倫”。二是“大學是保存人類精神文化遺產的地方,一國一族有它自己光榮的文化遺產,全人類有全人類的公共產業。一般高級的文化遺產,都少實利的效用,所以必須靠最高的學術機構去保存它、去光大它”。三是“從大學的起源來看,大學先有講學的教授,有聽講的學生,然後才有住宿的房舍,然後才有組織。有講學的人與從學的人,才有學問教育。近世中國的大學教育,受美國式教育的影響太大,過分注重膠著於學校的外觀形式和組織。往往一個學校擁有很好的校舍和一個極龐大的組織,但是缺乏有名的學者和有志的學生,這是大學教育的悲劇。”這同梅貽琦所說的“大學非大樓之謂,乃大師之謂也”的名言是一個道理。可見,一所大學最重要的財富莫過於教授,最重要的任務莫過於育人。
我們希望通過為學人列傳這種方式,在我校樹立起尊師重教的濃郁氛圍,使後來者記住西北大學學人篳路藍縷、披荊斬棘,在大西北艱苦探索的歷史事跡,從前人和今人的經驗中汲取營養,秉承“發揚民族精神、融合世界思想、肩負建設西北重任”的辦學理念,和“公誠勤樸”的校訓,艱苦奮鬥,推動學校朝有特色、高水平、研究型的綜合性大學的目標邁進,為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世界和平作出更大的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