襟吳帶楚

襟吳帶楚

成語襟吳帶楚, 出自明代姚廣孝《淮安覽古》“襟吳帶楚客多游,壯麗東南第一州,屏列江山隨地轉,練鋪淮水際天浮。城頭鼓勁驚鳥鵲,壩口帆開起白鷗。胯下英雄今不見,淡煙斜日使人愁。”其意思說人文、地理處在吳文化和楚文化的交界處,泛指南北風格交融。

基本信息

出處

姚廣孝姚廣孝

明代姚廣孝《淮安覽古》“襟吳帶楚客多游,壯麗東南第一州,屏列江山隨地轉,練鋪淮水際天浮。城頭鼓勁驚鳥鵲,壩口帆開起白鷗。胯下英雄今不見,淡煙斜日使人愁。”明朝詩人姚廣孝在遊覽了淮安萬柳池(今勺湖)後,讚美淮安的詩詞。

作品延伸

資料介紹,楚州在春秋戰國時期曾先後屬吳、越、楚等諸侯國。秦統一後建淮陰縣,楚州部分地區屬淮陰縣。楚漢之際,屬項羽西楚。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封韓信為楚王,楚州屬楚王國。同年,貶韓信為淮陰侯,封劉纏為射陽侯,楚州分屬二侯國。十一年,淮陰侯國降為縣。西漢惠帝三年(前192年),射陽侯國為縣。元狩六年(前117年),置臨淮郡,淮陰、射陽縣屬臨淮郡。王莽稱制,改射陽為臨淮亭,淮陰為嘉信。東漢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封皇子劉荊為山陽公(治白馬湖北),山陽之名始見。
東漢末年,廣陵郡移治射陽。東晉義熙七年(411年),廣陵、臨淮2郡改為臨淮、廣陵、山陽等5郡,山陽郡治所在山陽縣。時射陽與山陽並存,分屬臨淮、山陽2郡。蕭齊時,陽平郡寄治山陽。南齊永明七年(489年),割山陽官瀆(邗溝)以西300戶置壽張縣,割直瀆(盱眙禹王河)、破釜塘以東淮陰鎮下流雜100戶置淮安縣,淮安縣之名始見。兩縣屬原先寄治山陽的東平郡。隋開皇三年(583年),置楚州,治淮陰。十二年,移楚州治山陽縣,州鏇廢。隋大業(605~618年)初,去淮陰縣入山陽縣,不久復置。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東楚州,治山陽縣。八年,裁西楚州,東楚州改稱楚州,仍治山陽縣。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置楚、泗、承州。漣水軍鎮撫使、淮東安撫制置使、京東河北鎮撫大使等均駐節楚州山陽城。紹定元年(1228年),李全火燒楚州城,遂廢楚州,升山陽縣為淮安軍,隸寶應州。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設淮東安撫司于山陽。次年,改為淮東總管府,時縣境設有山陽、淮安、淮陰、新城4縣。二十年,改總管府為淮安府路,並淮安、新城、淮陰3縣入山陽縣。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置淮安府,治山陽。清雍正九年(1731年),析淮安府山陽、鹽城2縣地置阜寧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