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襄安”作為一個名詞最早出現在《戰國策》一書中:“縣陰以甘之,循有燕以臨之,而臣待忠之風,事必達成。臣又願足下有地效於襄安君以資臣也。足下果殘宋,此兩地之時也,足下何愛焉?”(《戰國策·卷二十一·趙四》)“襄安君”是燕國王族,燕昭王時封君,是燕昭王之弟,昭王曾派他到齊國活動。此“襄安”系作為人名出現。是否以封地為名,燕國的封地又如何會在楚地,這些問題均無從查考,故雖雲“襄安”,實在與襄安這一地名聯繫不上。
起源
根據推斷,“襄安”取作地名應在秦朝,秦統一天下,設郡縣制,《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二十六年,初並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設立襄安縣。首先,據乾隆年間修《無為州志》記載:“襄安”戰國時屬楚,秦統一天下設縣,屬九江郡,“襄安”曾是九江郡的治所。其次,根據1983年3月27日巢湖地區文物管理所和無為縣文化局的工作者考古發現,襄安白鶴觀是商周文化遺址,稱“白鶴觀遺址”,後立碑為“白鶴觀古文化遺址”;該遺址表面布滿漢代布紋瓦片、雲氣紋瓦當和大量的商周陶片,遺址可分為近代擾亂層、漢代文化層和商周文化層三層。遺址所含文物十分豐富,有大量的陶器、石器等,厚達二十多厘米的蚌殼螺螄殼層和石箭頭反映這一文化的創造者是一個以漁獵為生的原始部落;遺址高十多米,東西長約三百米,遠望如同城壘。又據乾隆年間修《無為州志》記載:秦漢以前長江的位置就在襄安城(該遺址)下。因為襄安是稻米豐產區,是糧食集結之地,加之水路交通便利,運輸快捷,通過永安河道往南300米,與西河匯合,可直接進入長江。
史記
可見,“襄安”的地理位置在當時十分重要,是兵家爭奪之地。秦在攻下該城壘後,將其地命名為“襄安”,含“掃除(平定)使之平安”之意,此後,兩漢沿用襄安縣縣名,縣治就設在“白鶴觀遺址”上。最後,一些史實也可推知“襄安”在秦朝已經設縣:楚漢相爭時,項羽與劉邦曾在襄安縣展開廝殺,《漢書·高帝紀》記載:“(項羽)嘗攻襄城,襄無噍類。”“襄城”即今天的襄安,這說明楚漢相爭之前,秦已經在襄安設縣,而且襄安縣城是一個重要的軍事之地。漢代王充《論衡·辨祟》一書記載則進一步可資佐證:“項羽攻襄安 ,襄安無噍類,未必不禱賽也。”正說明項羽曾攻打襄安縣城,當時守襄安縣城的是漢軍,戰爭打得激烈、殘酷,楚軍攻取襄安後屠城,沒有活著的(或活下來的)人。
資料
“襄安”作為縣城名稱史書最明確的記載是在《漢書》裡面:“廬江郡,故淮南,文南十六年別為國。金蘭西北有東陵鄉,淮水出。屬揚州。廬江出陵陽東南。北入江。戶十二萬四千三百八十三,口四十五萬七千三百三十三。有樓船官。縣十二:舒,故國。莽曰昆鄉。居巢,龍舒,臨湖,雩婁,決水北至蓼入淮,又有灌水,亦北至蓼入決,過郡二,行五百一十里。襄安,莽曰廬江亭也。”(《漢書》·卷二十八上·地理志第八上)唐顏師古注《漢書》曰:“王莽篡位,改漢郡縣名,普易之也。” 即漢朝已沿用秦制設襄安縣,王莽篡權改為“廬江亭”。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無為屬淮南國,分古居巢為居巢、臨湖、襄安三縣,襄安縣治就在今天無為縣西南襄安鎮。漢獻帝初平四年(公元193年),無為屬廬江郡,古居巢分為居巢、襄安兩縣。
《後漢書》也有襄安縣屬於廬江郡十四縣之一記載:“廬江郡文帝分淮南置。建武十三年省六安國,以其縣屬。雒陽東一千七百里。十四城,戶十萬一千三百九十二,口四十二萬四千六百八十三。〔舒〕(註:方括弧系作者所加)有桐鄉。〔雩婁〕侯國。〔尋陽〕南有九江,東合為大江。〔潛〕〔臨湖〕侯國。〔龍舒〕侯國。〔襄安〕〔皖〕有鐵。〔居巢〕侯國。〔六安〕國。〔蓼〕侯國。〔安豐〕有大別山。〔陽泉〕侯國。〔安風〕侯國。”(《後漢書·郡國志·第二十二》)
發展
以後,書籍多有記錄。三國時屬於吳國廬江郡襄安縣,“瑜以永安人饒助為襄安長,無錫人顏連為居巢長,使招納廬江二郡,各得降附。”(《三國志·吳書·宗室傳》)晉代仍置襄安縣,晉太康元年(280年)廬江郡下設居巢、臨湖、襄安縣。“廬江郡漢置。統縣十,戶四千二百。陽泉舒故國,有桐鄉。灊天柱山在南,有祠。皖尋陽居巢桀死於此。臨湖襄安龍舒六故六國。”(《晉書·志第五》)《北史》也有襄安縣的記錄。“陳稜,字長威,廬江襄安人也。祖碩,以漁釣自給。父峴,少驍勇,事章大寶為帳內部曲。告大寶反,授譙州刺史。陳滅,廢於家。高智慧、汪文進反,廬江豪傑亦舉兵相應。以峴舊將,共推為主。”(李延壽編著《北史卷七十八·列傳第六十六》)南朝、北周時,襄安稱蘄,屬於合州。“合肥梁曰汝陰,置汝陰郡。後齊分置北陳郡。開皇初郡廢,縣改名焉。廬江齊置廬江郡,梁置湘州,後齊州廢,開皇初郡廢。有冶甫山、上薄山、三公山、聖山、藍家山。襄安梁曰蘄,開皇初改焉。有龜山、紫微山、亞父山、半陽山、白石山、四鼎山。”(《隋書·卷三十一·志第二十六·地理下》)隋開皇元年(581年),改合州為廬州,並正式建置無為鎮(在襄安)。大業初(605年),改廬州為廬江郡,改蘄縣為襄安縣。唐武德年間稱巢縣,仍屬廬州。“巢,漢居巢縣,屬廬江郡。隋為襄安縣。武德三年,置巢州,分襄安立開城、扶陽二縣。七年,廢巢州及開城、扶陽二縣,改襄安為巢縣,屬廬州。”(《舊唐書·志第二十·地理三》)宋熙寧三年(1017年)置無為軍,襄安從此隸屬其鄉,經元、明、清,皆沿宋制。清初設襄安為縣內九個鎮之一,後直至民國時期均為鎮。
命名
“襄安”命名,我們以為是“掃除(平定)使之平安”之意。“襄安”的“襄”是除去、掃除之意,又寫作“攘”,《爾雅·釋官》:“襄,除也。”《詩經·鄘風·牆有茨》三章:“牆有茨,不可襄也。”毛《傳》:“襄,除也。”王先謙《集疏》:“耕必芸治其草,故凡除草皆謂之襄。”《詩經·小雅·出東》三章:“赫赫南仲,狁於襄。”孔穎達《疏》:“赫赫顯盛之南仲,從此征狁,於是而乎除之。”《齊詩》《魯詩》把“襄”寫作“攘”。“安”是平安、安寧、安定之意。如此,“襄安”就是“掃除(平定)使之平安”。這當然與秦王朝的願望緊密相關,他們希望平定掃除此地後能一方平安。
面積
襄安鎮地處無為縣西南,面積107平方公里,轄27個行政村、3個社區,人口6.2萬,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集鎮,有“無為縣首鎮”之稱。襄安鎮歷史悠久,物產豐富。盛產稻米、油菜籽,蔗草1.2萬噸,水產品1000多噸。農副產品具有較高的商品率。
特產
尤其是席草,草質柔軟,清香宜人,深受消費者青睞,為全國四大席草基地之一,並初步形成了基地、公司、農戶產加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的生產經營格局。全鎮擁有集體、個體織席機1200餘台,成立了無為縣草制工藝品實業總公司,引進自動編織機械,生產麻經席、間花席、榻榻米席、挎包、涼鞋、太陽帽等10多個系列、幾十個品種,暢銷國內外。商品流通日趨活躍,現已基本形成四大市場,即肖莊肥豬市場、耕牛市場、席草草蓆市場和小商品市場。投資環境良好,襄安鎮境內有一江(長江)、三路(軍二路、土襄路、襄開路)、三河(永安河、西河、花渡河),水陸交通十分便捷。
簡介
程控電話已達8000門。2000年成功吸引揚州等外地客商興辦了萬噸級自來水有限責任公司和襄圓電桿有限責任公司及愛民種業有限責任公司。“十五”期間襄安鎮經濟發展總的指導思想是: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著力調整和最佳化經濟結構,穩定提高農業效益,全力主攻鄉鎮企業和私營、個體企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及旁邊有的生產席草之地:陳崗村。那裡生產來之全國的席草,大部分的席草都是從這個村莊走出去,給全國人民帶來極大的生活及旅遊上的方便,它被世人稱為:席草之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