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國

襄國

襄國,曾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羯族人石勒所建的後趙國都(邢台市橋東區),當時長江之北最大的城市。公元335年,石虎遷都於鄴後,襄都改置為襄國郡(今邢台市)。隋開皇十六年廢襄國郡,改置邢州(鉅鹿郡),襄國郡,縣並存,作為邢台的歷史名稱,存在800餘年,邢台市故別稱邢襄。襄國為後趙國都共十八年,歷石勒、石弘、石虎、石祗等帝,冉閔滅後趙時,劉顯也曾在襄國稱帝。石勒在襄國城所建的建德宮的主要建築有正陽門、端門、建德殿、建德後殿、徵文殿、單于庭、單于台、東堂、西閣、後六宮、百尺樓、崇訓宮、社稷壇,宗廟、挈壺署、藏冰室等,建德宮四門南曰正陽門、東曰永昌門,西曰永豐門、北曰止車門,襄國城內建有太學,還有宣文、宣教、崇儒、崇教等十餘所國小,石勒還在襄國城西起明堂、辟雍、靈台,又立桑梓苑和籍田,此外,石勒還在襄國近畿建造了水上離宮-澧水宮(在今南和)等。

襄國故都

後趙故都---襄國,為今邢台的歷史地名。

公元312年七月,羯族人石勒在中丘(今內邱)人張賓的建議下,進據襄國,幾年中,消滅北方割據勢力,統一了北方。晉大興二年(319年)石勒自稱大單于、趙王,定都襄國,史稱後趙。統治地區包括河北、山西、河南、山東、陝西以及江蘇、安徽、甘肅、遼寧部分地區。

後趙建國,以襄國為京都,設天下為三州二十四郡,石勒修建襄國城,城牆可臥牛,故稱臥牛城,建平城四周有四個子城拱衛,以年號稱做建平大城,石勒引達活泉水周流城內,城開四門,以北苑作為襄國大市。襄國城經十八年建造完工。石勒於建平城內修建建德宮,豪華無比,石勒是羯人,稱皇帝又稱單于,故建德宮兼漢族皇宮風格和北方遊牧民族風格,當時的後趙京都襄國人口達70萬,是北方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堪為名城。

後趙襄國城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巍峨壯觀的宮殿群所煥發出的帝王氣概。石勒在襄國城所建的建德宮的主要建築有正陽門、端門、建德殿、建德後殿、徵文殿、單于庭、單于台、東堂、西閣、後六宮、百尺樓、崇訓宮、社稷壇,宗廟、挈壺署、藏冰室等,建德宮四門南曰正陽門、東曰永昌門,西曰永豐門、北曰止車門,襄國城內建有太學,還有宣文、宣教、崇儒、崇教等十餘所國小,石勒還在襄國城西起明堂、辟雍、靈台,又立桑梓苑和籍田,此外,石勒還在襄國近畿建造了水上離宮-澧水宮(在今南和)等。

石勒在永豐小城內建設了永豐倉,即為太倉。石勒死後,石虎自居攝趙王,在襄國城內建設了觀省台(又名觀雀台),並起造太武殿,太武殿的地基高二丈八尺,東西七十五步,以彩色的碎石頭做成,下面有密室,裡邊安置五百衛士。漆瓦、金鐺、銀楹、金柱、珠簾、玉壁,全用金銀玉珠。窮極技巧。又在顯陽殿後造了靈風台九殿,選數萬美女充斥其間。太武殿西,石虎建設了昆華殿,閣上輒開大窗,皆施以絳紗幌。

襄國(邢台市橋東區),319年後趙石勒都此。335年石虎遷都鄴。

349年冉閔滅石氏,350年石虎子只復稱帝於襄國,352年為冉閔所破。襄國為後趙國都共十八年,歷石勒、石弘、石虎、石祗等帝,冉閔滅後趙時,劉顯也曾在襄國稱帝。

建制起源

《史記·項羽本紀》始有“襄國之名”,公元前206年,項羽封張耳為常山王,定都襄國。

西晉司馬彪撰《後漢書》說襄國地名始於項羽,後史書沿襲此說,但未記載為項羽所改。《元和郡縣圖志》卷一五龍岡縣條稱:“秦以為信都,項羽更名曰襄國。說:“蓋以趙襄子謚名也”。謚名是指古代最高統治者死後,給他另起一個稱號,趙襄子本名趙無恤,死後方稱趙襄子,學子們認為因信都曾是趙襄子的地盤,故稱為襄國,史學界多持此說。

襄國之戰

漢嘉平二年(西晉永嘉六年,312年)十二月,漢鎮東大將軍石勒擊敗西晉大司馬、都督幽、冀二州諸軍事王浚遣兵進攻襄國(今河北邢台)的作戰。

嘉平元年十月,石勒統軍屯葛陂(今河南新蔡西北),欲“雄據江漢”,消滅江南晉軍。後因大雨連綿,疾疫流行,軍中乏糧,遂納謀士張賓北徙而據,先定河北,再圖發展的建議,於嘉平二年七月北上,奪占襄國,隨後命諸將攻掠附近冀州郡縣壁壘,徵集糧食物資。漢帝劉聰得報後加封石勒都督冀、幽、並、營四州諸軍事、冀州牧。從此,石勒稱雄襄國,改變以往流動作戰方式,開始建立自己的根據地。時廣平(今河北雞澤東南)人張豺、游綸擁眾數萬,占據苑鄉(今邢台東北),受命於晉幽州刺史王浚。同年十二月,石勒遣夔安、支雄等7將進攻苑鄉,破其外壘。王浚急遣督護王昌率諸軍與遼西鮮卑段疾陸眷及段匹碑、段文鴦、段末枉等共5萬人進攻襄國。鮮卑段氏軍進屯渚陽(今邢台市東北),石勒遣將與之交戰,皆敗。段疾陸眷遂大造戰具,準備攻城。石勒部眾甚懼,諸將主張固守疲敵,待其退而擊之。石勒用張賓及部將孔萇之計,於北城開突門(即暗門)20餘道,在鮮卑軍攻城時,待其隊伍鬆懈,即命孔萇率精銳自突門出擊,猛襲王浚軍悍將段末枉部,不克而退。末枉追至壘門,為勒伏兵所俘。王浚軍見悍將被俘,紛紛敗退,孔萇乘勝追擊,鮮卑橫屍30餘里,獲鎧馬5000匹。段疾陸眷收集餘眾,退屯渚陽。石勒主動放還段末坯,並贈送厚禮重金,與段氏於渚陽結盟。段氏遂收兵撤還遼西,王昌亦返回薊(今北京城西南),游綸、張豺投降石勒。石勒轉攻信都(冀州治所,今河北冀縣),殺晉冀州刺史王象。王浚勢力從此衰落。

襄國郡

石虎遷都於鄴後,襄都置為襄國郡。

隋開皇十六年改置邢州。統縣七,戶十萬五千八百七十三。

龍岡舊曰襄國縣,開皇九年改名焉。十六年又置青山縣,大業初省入焉。有黑山。有乾水。

南和舊置北廣平郡,後齊省入廣平郡,後周分置南和郡。開皇初郡廢,十六年置

任縣,大業初廢入。

平鄉 沙河開皇十六置。有罄山。

鉅鹿後齊廢,開皇六年置南欒縣,後廢入焉。

內丘有乾言山。

柏仁有鵲山。

襄國縣

漢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在信都縣故城(邢台縣東部王快鎮)設襄國縣,先後屬趙郡、魏郡、廣平郡、襄國郡。隋代;廢郡,隸屬洺州(河北永年縣)。隋開皇九年更名龍岡縣;隸屬邢州(今邢台市)。

襄國名人

張耳(公元前264年-公元前202年),大梁(今河南開封)西北人。秦末漢初人物,曾參加秦末農民起義軍,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時,張耳被封為恆山王(後世為避漢文帝諱,恆山皆作常山),後歸漢成為劉邦部屬,被加封為趙王,建都襄國(邢台)。漢高帝五年薨,謚曰景王。習稱趙景王。

石勒,十六國時期後趙的創立者,定都邢台,為後趙高祖;

張賓,南和人,一說內丘人,後趙右侯,十六國時期最著名謀士,史稱“機不虛發,算無遺策”。

張禹,字伯達,東漢襄國人(今河北邢台縣)。歷任揚州刺史、兗州刺史、太尉、太傅錄尚書事(宰相),以定策功封安鄉侯。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