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褐灰雀 Brown bullfinch雀形目 > 燕雀科 > 灰雀屬
PASSERIFORMES > Fringillidae > Pyrrhula nipalensis
中 文 名:褐灰雀
物種分類:鳥類→雀形目→雀科→灰雀屬
拉 丁 名:Pyrrhula nipalensis
英 文 名:Brown Bullfinch
叫聲:叫聲為圓潤的per-lee聲,似紅交嘴雀。鳴聲為重複的圓潤音her-dee-a-duuee。
體 型: 體重♂22-24g,♀19-25g;體長♂161-177mm,♀160-171mm;嘴峰♂11-12mm,♀10-12mm;翅♂80-91mm,♀76-88mm;尾♂72-83mm,♀72-85mm;跗蹠♂15-17mm,♀15-17mm(指名亞種)。
地理分布
分布狀況:地方性常見於海拔2000~3700米的亞高山林;冬季遷往較低處。指名亞種為留鳥於西藏東南部雅魯藏布江以西;ricketti從西藏東南部經雲南西北部及華南至東南;uchidai為留鳥於台灣海拔1300~2400米。
國內分布: 國內分布於西藏南部、雲南西北部和西部、四川巫溪、廣東東北部、福建西北部和台灣等地;
國外分布: 國外分布於尼泊爾、不丹、印度、緬甸、越南和馬來西亞。
生活習性
遷 徙: 留鳥
生 境: 棲息於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中和林緣及杜鵑灌叢,棲息地海拔高度在西藏為2000m左右的針闊葉混交林,在雲南高黎貢山多見在1500m以上的闊葉林中,在雲南玉龍山則見於3700-4000m高處。
食 性: 主要以樹木、灌木的果實和種子為食,也吃草子、植物芽苞、嫩葉、花蕾等植物性食物,間或亦吃部分昆蟲等動物性食物。
習 性: 常單獨或成對活動,非繁殖期則多成小群在林下灌叢中或樹上,有時也到地上活動和覓食。性大膽,不甚怕人,活動時頻繁地發出彼此聯絡的叫聲,有時邊飛邊鳴叫,叫聲柔和悅耳。
物種繁殖
繁 殖: 有關本種的繁殖研究,至今很少見有研究報告。繁殖期4-8月,隨繁殖地的海拔高度不同繁殖期亦隨之變化。營巢于山地闊葉地或針闊葉混交林中的林下灌木低枝上。巢呈杯狀,用細枝、草莖、鬚根和樹皮纖維等材料構成,外面有時還裝飾有綠色苔蘚,內墊有細軟的鬚根、碎片,有時還墊有少許獸毛和鳥類羽毛。每窩產卵3-5枚,卵的顏色為淡綠色,鈍端被有少許茶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20.2-21mm×15-15.1mm。
形態描述
雄鳥眼先和嘴基羽毛暗褐色,眼下有一白斑,額、頭頂和枕灰褐色,各羽中央黑褐色,羽緣淡灰褐色形成鱗狀斑。背、肩灰褐色沾朱古力色,下背黑色,腰白色,尾上覆羽和尾黑色具紫色光澤,中央尾羽還沾紅銅色。翅上小覆羽、中覆羽與背同色,內側大覆羽端部約3/4為淡灰褐色沾朱古力色,其餘翅覆羽和飛羽黑褐色具紫色光澤,最內側一枚次級飛羽外翈羽緣赤紅色,有的僅端部具一黃白色或紫銅色塊斑。下體自頦到胸和兩脅灰褐或灰葡萄褐色,腹中央至尾下覆羽轉為白色,腋羽和翼下覆羽亦為白色。雌鳥和雄鳥相似,但最內側一枚飛羽外翈羽緣不為紅色而為草黃或棕白色。虹膜褐色,嘴綠角色、尖端黑色,腳肉褐色。
鑑別特徵:小型鳥類,體長16-17cm。上下體羽灰褐色,頭頂各羽中央較暗,形成鱗狀斑,眼先、眼周和嘴基黑褐色,眼下有一白斑。腰白色,兩翅和尾黑色,最內側一枚飛羽外翈羽緣赤紅色。雌鳥和雄鳥相似,但最內側一枚飛羽外翈為草黃色而不為赤紅色。特徵明顯,野外容易識別。相似種紅頭灰雀前額、眼先、眼周黑色,頭雄鳥棕紅色、雌鳥黃棕色;灰頭灰雀前額、眼先、嘴基亦為黑色,而且外面圍有一圈白色,下體棕黃色。區別均很明顯,野外不難鑑別。其他灰雀分布區不同,更不會混淆。
種群保護
褐灰雀在中國分布不廣泛,種群數量不豐富。在一些原有採集報導的地方,近來亦很少見到。種群數量的減少或許和環境變化有關,應注意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