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本

複本

是指同一部書第一版本以外的收藏本。謂恢復純樸的本性。各圖書館需根據不同的職能和讀者情況分別決定某類或某種文獻的複本量。同類(學科)文獻的品種的增加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複本的欠缺。

正文

表述同一種文獻收藏數量的概念。圖書館或其他文獻情治單位為滿足眾多讀者的需求常收藏多冊(件)同一版次及版式的同種文獻。其中的1冊 (件)被稱為正本或保存本,其餘的都稱複本。圖書館一般只對部分文獻配備一定數量的複本。各圖書館需根據不同的職能和讀者情況分別決定某類或某種文獻的複本量。同類(學科)文獻的品種的增加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複本的欠缺。

影響文獻複本量的因素 ①讀者因素。 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對同一種文獻需求的某一讀者群的人數越多,對複本量的需要也就越大。②圖書館規模因素。圖書館規模大,讀者服務地點或場所越分散,對文獻複本量的要求也就越多。③文獻保管和借閱制度因素。圖書館如規定某些文獻留有保存本,那么就要另配複本參加流通,以保證讀者的需要。圖書館的借閱方式、借閱期限等也是影響複本量的重要因素。④文獻複製能力因素。圖書館具有較強的文獻複製能力,複製簡便,文獻的複本量就可減少。

確定文獻複本量的方法 主要有2種:① 經驗方法。通過調查研究,統計分析文獻的利用率和拒借率等來確定文獻複本量。經驗模式有一維型和多維型。一維型是僅從學科或依其他某一標準來區分不同藏書的複本量。多維型則從多方面多角度(如科學、文獻類型、文種等)考慮文獻複本量,更符合實際。②數學方法。即運用數理統計、數學模型等方法,確定影響館藏文獻複本量的變數,通過數學計算,得出最佳複本量。蘇聯圖書館學家Ю.Ж.斯托利亞羅夫和 Е.П.阿列菲耶娃在《圖書館藏書》中提出了一個確定圖書複本量的數學公式:

中國圖書館學者也提出了多種數學公式。但數學方法一般比較複雜,套用尚不普遍。

複本率 通常被理解為文獻冊(件)數與種數之比,即:複本率=館藏冊(件)數∶館藏種數。文獻複本率的高低視文獻的各種具體情況而定,例如大學圖書館中的教學參考書,公共圖書館中的通俗讀物的複本率較高;供研究用的文獻以及外文文獻的複本率則較低,甚至不存複本。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