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補充水
補充水量計算
1.冷卻塔的水量損失應根據燕發、風吹和排污等各項損失水量確定。一般補水率為循環水量的1%~2%,吸收式製冷系統為1.5%~2.5%。
2.冷卻塔的蒸發損失水量占進人冷卻塔循環水量的百分數可按下式計算:
P=KΔt
式中 P——蒸發損失率(%);
Δt——冷卻塔進水與出水溫差(℃);
K——係數(1/℃),可按下表採用。
環境氣溫(℃) | -10 | 0 | 10 | 20 | 30 | 40 |
K | 0.08 | 0.10 | 0.12 | 0.14 | 0.15 | 0.16 |
3.冷卻塔的風吹損失P,對另有收水器的機械通風冷卻塔,可按0.01%-0 1% 計算,上海市地方標準《冷卻塔及其系統經濟運行管理標準》DB 31/ 204-1997 已將此值提高到≤0.005%。
4.冷卻塔的排污損失P,與循環冷卻水水質及處理方法、補充水水質和循環水的濃縮信數有關,在給定的水質條件下,排污損失率可按下式計算:
P=P/(N-1)
式中 P——排污損失率(%);
N——濃縮倍數。
5.冷卻塔補水時間應根據所服務建築物的功能性質,由具體工程設計確定。
補充水水質要求
1.補水水源一般採用城市自來水,也可採用處理後的雨水和再生水(如中水)善
2.補充水白水質要求根據循環冷卻水水質要求和依縮信數確定。如水源的水質不符合要求時,應對補充水進行處理。
補克水供水
1.補水管上應設水錶計量。
2.當採用城市自來水作為補充水,且供水壓力滿足補水壓力要求時,可直接補水。
3.當採用城市自來水作為補充水,且供水樂力不能滿足補水樂力要求時,可採用加壓補水。補水系統由補水箱、變頻調速泵組、補水管組成,宜單獨設定。補水箱宜與消防水池合用,防止消防水水質思化。
4.當採用南水或中水作為補充水,補水系統由清水池,變頻調速泵組、補水管組成,或由清水池,加壓泵高位水箱,補水管組成,補水系統宜單獨設定。
補充水處理
循環冷卻水系統中,補充水可能是地表水、地下水、澄清水或自來水,所含懸浮物、硬度、鹼度、含鹽量的多少,將直接影響循環冷卻水系統的濃縮倍數和阻垢緩蝕處理效果,應進行必要的處理。
在選擇和設計補充水水質處理流程時,應與全廠給水系統中的原水處理相結合。當考慮補充水特殊處理(硬度、鹼度、含鹽量等)時,還應結合系統中旁流水處理的內容統籌考慮。
補充水中的微生物主要是細菌、藻類和某些水生生物,是在進入循環冷卻水系統之前殺滅,還是與循環冷卻水一起進行殺生處理,應根據補充水水質、水量、操作條件等因素,通過經濟技術比較後確定。
混凝澄清與通常的水處理相同,但對混凝劑的選擇要與循環冷卻水處理中緩蝕阻垢的藥劑相結合來考慮。敞開式循環冷卻水系統其補充水處理中,若用鋁鹽、鐵鹽作混凝劑時,應控制處理後水中鐵或鋁離子的含量後移。若循環冷卻水中有2mg/L的Fe 存在時,能使換熱器金屬的年腐蝕率增加6~7倍,且局部腐蝕加劇。因為Fe 屬微溶鹽類晶體發育的催化劑,Fe 濃度高,結垢物質析出速度加快。此外鐵離子給鐵細菌繁殖創造有利條件,故一般控制Fe 在0.5mg/L以下。
水中鋁離子的存在,會引起濃度增加。不僅產生鋁泥沉積,還會導致垢下腐蝕。在用磷酸鹽作緩蝕劑的系統中。鋁離子還能奪取循環冷卻水中的磷酸鹽。這不僅增加阻垢劑的耗量,並且妨礙聚磷酸鹽到達金屬表面,延緩或干擾保護膜的形成。補充水的鋁離子不宜超過0.5mg/L。(以AlO計)。
密閉式循環冷卻水系統中,補充水的處理控制指標應根據生產條件,換熱器形式、運行條件、被冷卻的工藝物料介質及溫度因素確定。補充水系統一般由水泵與壓力補水器組成。也可根據具體條件設定高位壓力補充水箱。必要時在壓力補水器或壓力補水箱上部可採用氮氣等惰性氣體封閉,以防止其他有害氣體侵入。
1.敞開式系統補充水量
敞開式循環冷卻水系統的補充水量按下式計算:
Q=Q+Q+Q=Q·N/N-1
式中Q——補充水量(m/h);
Q——蒸發損失水量(m/h);
Q——排污和滲漏損失水量(m/h);
Q——風吹損失水量;
N——濃縮倍數。
2.密閉式系統補充水量
Q=αV
式中α——經驗係數,α=0.001;
V——循環冷卻水系統容積(m)。
密閉式系統補充水管道的輸水能力,應在4~6h內將系統充滿。
補充水水質標準
鋼鐵企業循環冷卻水的補充水可以分為生產新水、軟化水、淨化水。生產新水主要來自市政管網的自來水,或取自地下深井水或淨化後的地表水;淨化水來自污水處理廠後的水。生產新水水質受所在水源地的地質條件影響,難以制定統一的標準,但對其pH值、電導率、濁度等幾項指標加以限制;淨化水可參考國家規範再生水的水質指標。下圖為生產新水和淨化水的水質指標。軟化水的水質標準通常採用低壓鍋爐用水標準,見下表。
序號 | 指標 | 水質標準 | 序號 | 指標 | 水質標準 |
1 | pH值 | 7.0~8.0 | 3 | Cl/mg·L | <150 |
2 | 電導率/μs·cm | <1000 | 4 | 總硬度/mmol·L | 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