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描述
編號: | 12968 |
拉丁目名: | ARANEAE |
中文目名: | 蜘蛛目 |
拉丁亞目: | Metathelae |
中文亞目: | 新蛛亞目 |
中文科名: | 球蛛科 |
拉丁科名: | Theridiidae |
中文屬名: | 銀斑蛛屬 |
拉丁屬名: | Argyrodes |
拉丁種名: | fissifrons |
定名人: | Cambridge |
年代: | 1869 |
中文名: | 裂額銀斑蛛 |
原始文獻: | Cambridge,1869,J.Linn.Soc.Lond.(Zool.)10:380 |
模式產地: | ? |
生境: | 棲於金蛛屬和漏斗蛛屬的網上 |
國內分布: | 湖南, 福建, 香港, 貴州, 海南, 雲南 |
國外分布: | 日本,印度, 新加坡, 印度尼西亞, 緬甸,, 巴布亞紐幾內亞 |
資料來源: | 中國動物志 蛛形綱 蜘蛛目 球蛛科:207-208, 河北教院學報(自然版) (4):134 |
雌蛛
體長4.30—5.60。頭胸部長1.60—1.80;腹部長3.10—4.50,高3.10—4.60。背甲黃色,頸溝及放射溝黃褐色,中窩較深。眼域稍隆起,兩眼列均後凹。前中眼>後中眼>後側眼=前側眼。側眼相接。螯肢橘黃色,前齒堤有3齒,後齒堤有1齒。顎葉、下唇及胸板均呈黃褐色。胸板後半部淺棕色。步足黑褐色,但各節均有淺棕色環。腹部後方向後上方突出,呈錐形。背面黃色,駝峰的頂端呈黑褐色;腹部側面黃色,有銀白色斑點和黑褐色弧形斑。腹部腹面黃色,紡器的前面及後面呈黑褐色。舌狀體大,其上著生4根剛毛。外雌器淺黑褐色,前半部有一大而近乎圓形的陷窩,陷窩近前緣的中央左右兩側各有一較大的圓形插入孔。雄蛛
體長3.30。頭胸部長1.70;腹部長2.10,高1.30。眼域向前上方突出,額部亦向前上方突出,兩突起之間呈一明顯的橫溝;眼域突起的頂端有數根向前下方伸展的長毛。觸肢器的插入器呈菜刀形,引導器膜質,形似小魚簍;根部位於引導器的後面。地理分布
國外分布:日本、印度、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緬甸、巴布亞紐幾內亞。國內分布:湖南、福建、香港、海南、貴州、雲南。
--中國動物物種編目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