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鴻化

袁鴻化

袁鴻化(1909~1943)男,漢族,化名袁少平,祖籍山東曹州(今山東曹縣),1909年生於陝西高陵。1924年考入三原縣立中學,與同窗好友張策、王炳南、李裕雪等閱讀革命書刊,參加國恥紀念活動,並加入了渭北青年社、學生自治會。1926年冬中學畢業在高陵從事農民運動,經常到農村組織農民協會和農民自衛軍。不久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7年轉為中共黨員,被選為高陵縣縣農民協會主席。

基本信息

人物事跡

馮玉祥附蔣反共後,袁鴻化轉入秘密地下鬥爭。1931年,中共組織派他到楊虎城部王泰吉的第十七路軍騎兵團,公開職務是團部中尉副官,和劉清和、魏志堅、趙啟民等建立軍中中共組織,發展談國帆等為中共黨員。後相繼到照金根據地秒家祥游擊隊和陝南進行黨的工作。1932年夏,中共組織在西安城內糖坊街的秘密聯絡點被敵發現,袁轉移到三原,被中共三原中心縣委派到涇陽游擊隊任巡視員。1933年1月,涇陽游擊隊改編為渭北游擊第二大隊,袁回三原中心縣委工作。
1934年袁奉命到陝南寧羌(今寧強)縣,在國民黨第三十八軍楊竹蓀團做兵運工作。他化名袁少平,住在團副楊鼎久家,並通過河南人王少華給川陝蘇區的通江、南江、巴中等縣送信,與紅四方面軍聯絡。1935年2月3日,紅四方面軍攻打寧羌。次日拂曉,袁打開南門,迎接紅軍解放了寧羌縣城。袁等找紅軍部隊工作組接頭,由於沒有身份證明,工作組對袁半信半疑。經過考察,工作組同意他參與紅軍工作,不久任中共寧羌縣委書記。在紅軍的支持下,寧羌縣沒收地主土地、房屋、糧食分給貧苦農民,幫助保惠火柴廠恢復生產,辦起縣工農合作社,動員青年參加紅軍,將寧羌縣革命鬥爭推向高潮。
1935年4月,紅四方面軍主力強渡嘉陵江,開始長征。袁正式加入紅軍,先在第七十三師政治部任文書,後調第三十一軍政治部任宣傳幹事,負責編輯、印發《紅光報》和《捷報》。他在辦報的同時,還刻印了幾十本《共產黨宣言》,後被稱為“稀世之寶”。9月,他編寫出揭露“冀東自治”的多幕話劇《豐臺的炮聲》,並組織宣傳隊排演,同年冬在部隊演出,受到好評。
紅四方面軍長徵到達陝北後,袁被任命為紅三十一軍政治部宣傳部副部長。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一二九師乾訓團政委、隨營幹部學校政委,為軍隊和地方培養了一批軍政骨幹。1940年3月,在太行山中共中央北方局黨校學習,並擔任中共大隊支部書記。7月結業隨部隊開赴冀南。在一個夜晚通過平漢路日軍封鎖線時,他和部分戰士與大隊失去聯繫。袁沉著地找準行進路線,帶領大家闖過封鎖線。7月,被任命為新四旅政治部主任,參加了著名的百團大戰。袁重視部隊思想教育,作戰間隙,經常請軍隊或地方領導幹部作形勢報告,安排黨員上黨課,講授劉少奇的《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他重視宣傳文藝工作,組織鐵流劇團,先後演出《要錢要命》《控告親日派》等反對日軍“治安強化運動”、揭露投降派嘴臉的話劇、活報劇。在冀南軍區文藝匯演大會上,鐵流劇團被評為第一名。
1941年1月,新四旅奉命南下華中,策應新四軍作戰。袁強調到新區後更要加強紀律。春節那天拂曉,部隊在曹馬集以高粱、玉米面和菜葉做成菜團過年,受到老百姓讚頌。1942年4月29日,日偽軍出動幾萬人“鐵壁合圍”。袁對全體指戰員進行形勢和革命氣節教育,組織大家以連排為單位舉行個人宣誓,《鐵流》還專門刊登了徐深吉旅長的誓詞。突圍時,全旅指戰員表現了革命的英雄主義精神和鐵的紀律,受到上級表揚。1943年10月21日,袁在臨(清,屬山東)東戰役中光榮犧牲。
2015年8月,被評為民政部24日公布的第二批在抗日戰爭中頑強奮戰、為國捐軀的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之一。

著作介紹

1943年,擔任冀南第四軍分區政治部主任的袁鴻化,針對蔣介石發表的《中國之命運》,撰寫了《國共兩黨和中國之命運——駁蔣〈中國之命運〉的研究提綱》,系統闡述了國民黨的發展史,深刻揭示了國民黨政策的兩面性,鮮明地指出:“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無產階級的政黨,是廣大勞苦民眾解放的先鋒隊,是中華民族的救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