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河北省石家莊市無極縣里城道鄉袁流村,地處河北省中南部太行山山前平原,位於石家莊東北50公里處,是一個自然條件、生產條件較好、農業生產水平較高的傳統農業村有著悠久的歷史,高陵村是傳統的農業種植大村,主要以種植各種農作物花生、玉米、小麥為主。有耕地面積6000多畝。 特產 河北省石家莊市無極縣袁流村是遠近聞名的花生生產專業村, 有近200 多年的種植花生的歷史。他們生產的“彬彬有禮花生”再當地小有名氣,花生其色鮮白長、香辣濃郁、風味獨特、口感清爽,深受人們喜愛, 是餐桌上的不可缺少的食物。主要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類、維生素A、B、C,以及礦物質、鹽、鈣、鎂、鐵等,還有揮髮油,油中主要成分為蔥蒜辣素,也叫植物殺菌素,具有較強的殺菌作用,而且含有大量抑制癌生產的化學物質。國外醫學報導,經常吃的人,患高膽固醇疾病的很少。祖國醫學很早就指出,花生能刺激人體汗腺,有發汗解表的作用,也能促進消化液的分泌,具有健胃的功能。
花生還有扶正補虛、悅脾和胃、潤肺化痰、滋養調氣、利水消腫、止血生乳、清咽止瘧的作用。
《本草綱目》載:“花生悅脾和胃潤肺化痰、滋養補氣、清咽止癢”。
《藥性考》載:“食用花生養胃醒脾,滑腸潤燥”。
在袁流村還生活著一位老中醫,袁六妮大夫,主要採用中藥治療各種血液病。已治癒患者不計其數。“袁氏療法”是袁六妮院長經過多年的潛心研究創立的,專業用於治療各種血液病的中醫特色療法。袁六妮院長從事血液病的研究及治療三十多年,潛心鑽研,矢志探索血液病的治療方法,大膽嘗試、勇於創新,總結出了血液病的四字發病規律,即:濕、熱、毒、虛。並由此總結出三期漸進的袁氏療法。“濕邪”分外濕與內濕,外濕走經絡,內濕走髒腦,導致免疫功能紊亂,肝臟的解毒功能低下,致使病毒入侵骨髓而發病,故中醫有“濕祛衛氣安”之說。“熱邪”有感染性與非感染性兩種,非感染性多呈低熱,屬中醫的“內傷發熱”範疇,乃由陰陽氣血虧虛所致;感染髮熱一般體溫較高,病勢較重,多數患者有不同部位的感染特徵,此類屬於中醫瘟病的範疇;“熱邪”是病毒生長的必備條件,所以越熱,病情也就越嚴重。“毒邪”是發病的根本原因,由七情六x導致免疫功能紊亂,病毒直侵骨髓,再有濕熱的環境,病毒無休止地干擾造血功能,使骨髓內細胞不能正常分化,形成抑制狀態。“虛”是正氣不足,以正氣虛損為主要證的病理反應,表現為機體的精、氣、血、津液虧少和功能衰弱,臟腑經絡的功能低下,抗病能力減退,為其病理結果。
相關詞條
-
袁家溝村
袁家溝,位於清澗縣城東60多公里的高傑村北10多公里處,山大溝深,它的東面10多公里是黃河,西面5公里多是無定河。這裡地處黃河西岸,與山西隔河相望。
地理環境 文化教育 歷史地位 地形狀況 -
無極縣裡城道鄉袁流村國小
河北省石家莊無極無極縣裡城道鄉袁流村國小 ...
-
袁[姓氏]
袁姓,是中華民族的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媯姓,其人口在全國姓氏中排名第33位,人口約有700萬,占全國總人口的0.54%。
歷史發展 姓氏文化 姓氏名望 -
袁景芳
? 袁家簡介 在清末民初,在我們 國家流傳著一個民謠,“河南 康百萬...一個村,這個村就叫“袁家屋子”,就是給袁家看坡護地,最後人口聚集,形成一個...簡介 袁景芳(1678年—1735年),字蘭馥,號紫蘭。 山東省...
簡介 導讀 袁家簡介 人物生平 家族敗落 -
袁姓
袁姓,是中華民族的大族之一,袁,讀音作yuán。其人口在全國姓氏中排名第33位,人口約有700萬,占全國總人口的0.54%。袁姓南遷始於唐代以前,至宋時...
基本介紹 起源 得姓始祖 分布和遷移 名人 -
袁黃
袁黃(1533-1606),初名表,後改名黃,字慶遠,又字坤儀、儀甫,初號學海,後改了凡,後人常以其號“了凡”稱之。浙江嘉善縣魏塘鎮(今屬嘉興)人。晚年...
人物生平 主要貢獻 了凡四訓 主要內容 相關文章 -
袁雪芬
袁雪芬(1922.3.26~2011.2.19),女,浙江紹興人,中國越劇泰斗,越劇袁派創始人,工正旦。袁雪芬1933年開始學藝,先後在杭州、上海等地演...
人物簡介 越劇流派 人物生平 藝術主張 袁派唱腔 -
節寰袁公傳
袁可立(1562年4月25日(二月十五日)-1633年11月12日(十月十一日),字禮卿,號節寰,睢陽衛軍籍,明睢州城(河南睢縣)內人。舉明萬曆十七年(...
節寰袁公傳 注釋 錄者小引 譯文 -
袁煒
袁煒(1507~1565)字懋中,號元峰。浙江慈谿人。明嘉靖十七年(1538)茅瓚榜進士第三人。授翰林院編修。袁煒有神童之譽。他五歲時便能作對子,且多有...
生平簡介 軼事典故 相關事件 史籍記載 塞上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