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袁德華(1965-)北京人。少小習畫,師從自然。1993年5月,於紅螺寺首次舉辦個人畫展;1994年5月,於北京國際藝苑美術館舉辦個人畫展;1995年3月,於中國美術館舉辦個人畫展,同年參加《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大型書畫邀請展;其作品先後在美國、新加坡等地展出,部分作品被美國、德國、新加坡、芬蘭及國內友人收藏。其人其事,則先後被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外語50分鐘》等欄目、北京電視台《北京您早》欄目以及北京有線電視台、北京人民廣播電台、《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文化報》、《人民政協報》、《中華工商時報》、《中國青年報》、《北京青年報》、《北京晚報》等多家報刊媒體報導。
名家點評
五彩神筆灑霓輝
——讀賞袁德華繪畫
文/木生土
凡觀賞過袁德華繪畫者,無不由衷生出縷縷驚訝之感;袁德華筆下那滿鋪畫面的構圖張揚著一種令人難以言喻的神秘。
上世紀60年代出生的袁德華,迄今幾乎都生活在北京遠郊懷柔山水的鄉間,而其全部的美術教育僅僅來自中國小時代綜合知識的蒙學,故其少年所學的美術知識和繪畫技能“蜻蜓點水”般地膚淺,他印象最深的是記得要“往像里畫”的師囑。很長一段時間,袁德華甚至不知道油畫是畫在布上的,繪畫是專有筆具的……
袁德華的繪畫主要以自然物像和宇宙星象為表現對象,在其筆下,人們耳熟能詳的南瓜、玉米、樹木等植物以及星星、月亮和太陽等天體,均在無數線條、色塊的極度誇張中變形為另外的奇異生物,那些似是而非的人臉、肢體,糾纏交疊的管子、繩子及眾多難以名狀的形象,在光線明滅中構成令人迷惘的時空,挑戰觀者的經驗思維和視覺神經,使之於迷離恍惚中欲罷不能地揣測其中的種種玄機。有人說:“無論如何努力,觀者對於袁德華創造的這種‘異度空間’也無法完全解讀,就像面對一個虛幻的夢境,任何的理性分析和研究都顯得牽強無力;也惟如此,人類才能擺脫理性束縛,享有無限自由的想像空間”。
談及自己的藝術創作,袁德華自認為其作品並非完全抽象,也不是全然難以解析。他說與其他畫家相比,自己不過只是換了一種思維的角度觀看和表現世界而,這種關照的角度甚至非常樸實。袁德華的創作,與其說是一個繪畫的過程,莫若說是一個思想的過程。同一事物,別人看到的可能只不過是皮毛而已,但袁德華則努力揭開層皮,試圖解釋隱藏其中的充滿浮躁的靈魂。袁德華畫畫,力圖超越事物表象,畫出事物的靈魂本質。袁德華的繪畫漸漸地脫離具體描繪,充滿熱情地日益追求概括性、寫意性、抽象姓,由此,使人不禁聯想到義大利繪畫大師契里柯的觀點。他認為,藝術家是靠天賦的洞察力審視日常事物者,他們將事物潛藏的不為人們注意的神秘因素挖掘出來,以藝術的方式向世人呈現。契里柯稱此“啟示性”的神秘因素為“形而上”,稱藝術家是一群得知“形而上”精髓的人。無疑,袁德華就是極具這種潛質的藝術家。
袁德華觀看自然宇宙所表現的種種神秘,若從形式線索方面分析,有時應當屬於泛靈論的;但是有時卻也某種程度的顯示一種宗教意味。其實,袁德華藝術創作的神秘感既源於其天性,同時也與其生活環境密切相關。生長在懷柔的青山秀水之間,工作在瀰漫宗教文化氛圍的紅螺寺中,天性兼之環境,使袁德華的精神自然而然地進入一個虛靜狀態,從而得以心靈而非肉眼觀察身外的世界。於是乎,他不似常人僅僅停留物像的表面,而能夠以心傾聽自然宇宙的低語,以心與天地萬物對話。
袁德華說,自己的繪畫表現的主要是人與自然的關係。他認為無論動物、植物,甚至礦物,各自都有靈魂,都是大自然生物鏈的一環,人類應該關愛生命,關愛自然;如若人類能夠視動物為同類,視植物為同類,這個世界便會少很多很多的破壞,社會也會少很多很多的弊端。的確,欣賞袁德華以植物為表現對象的繪畫便會發現,那些植株、葉子和果實中閃爍的眼睛仿佛正與觀者對視,意欲傾訴或者問訊什麼,觀者從中亦可讀到生命的動力、生命的激情、生命的尊嚴和生命的偉大……品味袁德華繪畫的過程,猶如被線條和色塊導遊的一次思想旅行,其結果仿佛經歷了一次精神的洗禮,之後重新審視自然萬物時,心中便會騰起高山仰止的敬畏感、滿懷悲憫的溫暖感、無可言喻的奇異感……
袁德華認為,繪畫是多學科的綜合藝術,不同畫家以各自途徑方式獲取學養,熔鑄於心,轉成畫面,傳達觀眾。遵從古人“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實境也;因心造境,以手運心,此虛靜也……”的虛實美學觀點,讀者從袁德華因心而造的“虛靜”中,真切地感悟到畫家關於人與自然的認識與理解。通過畫面,袁德華生動而成功地傳達出自己的藝術觀點。
袁德華非常欣賞雨果“想像力就是深度”的名句,認為好的繪畫具有拉人神思的能力,既拉動觀者想像的翅膀使之扇動無垠。袁德華的繪畫充滿了奇思異想,人們在其描繪的時光隧道中穿行遨遊,上天入地,通行無阻,依稀放佛聽得見宇宙間的生命節奏,伴隨目光在其畫面上的移動,思緒隨之飛揚,情緒隨之激動,令人怎不感慨萬千……
儘管袁德華對中國傳統文化推崇備至,認為古代藝術“高級”至“難以想像”的程度;儘管袁德華非常欣賞古人高度的抽象力,讚嘆漢畫像石以概括手法取大勢、去繁縟的簡練、明快、古拙風格,但其繪畫卻從來談不上簡潔洗鍊的風格。袁德華繪畫的筆觸繁複,畫面滿滿,少有留白。其知己者認為,此現象源於袁德華“訥於言”的性格特點。可能正是袁德華無師自通的繪畫天賦弱化了他的語言表達能力,由於繪畫成為袁德華與外界交流的主要方式,故而成就了其畫面豐滿繁複的風格。他人千言萬語訴心緒,袁德華則千筆萬觸寫心情。
喜歡音樂的袁德華認為,音樂奇妙在於,簡單的7個音符便可組成萬千美妙的曲子。同樣,袁德華的繪畫也在追求一種奇妙的音樂感。據袁德華透露,欣賞其繪畫時若配上相應的樂曲則意境更妙。由此也驗證了康定斯基“數個世紀裡,音樂均以音響的方式表現藝術家的心靈,而非複製自然現象……一個畫家若不滿足現狀而渴望表達內心的話,便會將音樂的方法自然地用於其藝術創作,結果便產生了繪畫的旋律。”
袁德華早期作品呈現的現代藝術特色,致使人們認為是在模仿畢卡索、米羅或達利等風格。其實,袁德華接觸西方現代派藝術系1995年其個展於中國美術館的事情。正如袁德華所說,“其實完全是自己心中的意象”。古今中外,藝術規律無不相通。至於說袁德華的繪畫酷似上述西方繪畫大師的作品,其實無外乎袁德華與這些大師都心懷單純樸素的精神,善於超越事物的物質層面而把握內在的精神實質。只能說,所有傑出的藝術家都更忠實於自己的內心感受,而非僅僅肉眼的觀察,他們的運筆應和的是自己心靈的節奏,呈現的是自由率意的精神,突破的是已有的經驗常規……中國古人向來視有“逸格”和“神格”為畫中上品,“逸格”之“拙規矩於方圓,鄙精研於彩繪,筆簡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於意表”;“神格”之“天機炯亮,思與神合,創意立體,妙合化權”……其藝術特質恰是袁德華與西方藝術大師的作品共同的蘊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