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袁一丹,女,1982年生,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2001至2013年就讀於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獲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研究領域為中國近現代文學與社會、抗戰時期淪陷區研究、五四新文化運動研究。2013年獲北京大學優秀博士論文,2014年獲《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優秀論文獎,2015年獲第五屆唐弢青年文學研究獎。近期發表論文《易代同時與遺民擬態:北平淪陷時期知識人的倫理境遇(1937-1945)》、《隱微修辭:北平淪陷時期文人學者的表達策略》、《史學的倫理承擔:淪陷時期陳垣著述中的“表微”機制》等。
工作經歷
2016.5 至今,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2013.8-2016.4 ,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講師
研究方向
中國近現代文學與社會
抗戰時期淪陷區研究
五四新文化運動研究
專業論文
淪陷區研究
1 《易代同時與遺民擬態:北平淪陷時期知識人的倫理境遇(1937-1945)》,
《文學評論》2015年第3期,第81-91頁。
《新華文摘》2015年第16期轉載,第96-98頁。
收入《民國北京研究精粹》,人大民國史研究所編,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
獲2015年度第五屆唐弢青年文學研究獎。
2 《隱微修辭:北平淪陷時期文人學者的表達策略》,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4年第1期,第1-18頁。
《人大複印報刊資料·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全文轉載,2014年第4期,第52-63頁。
獲《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4年度優秀論文獎。
3 《史學的倫理承擔:淪陷時期陳垣著述中的“表微”機制》,
《中華文史論叢》2013年第2期,第221-276頁。
4 《歷史的風土:瞿兌之與一九四〇年代掌故學的勃興》,
《中國文學學報》第4期,香港中文大學,2013年12月,第135-160頁。
5 《別有所指的故國之悲:延秋詞社〈換巢鸞鳳〉考釋》,
《中國詩歌研究》第10輯,2014年4月,第259-288頁。
6 《俞平伯〈遙夜閨思引〉表微》,
《漢語言文學研究》2012年第3期,第 47-55頁。
7 《再說錢玄同的“晚節”》,
《讀書》2015年第2期,第30-39頁。
8 《北平淪陷的瞬間——從“水平軸”的視野》,
《文化研究》2013年第17輯,第57-79頁。
9 《聲音的風景:北平“籠城”前後》,
《北京社會科學》2012年第6期,第86-94頁。
周作人研究
10 《“國民”的隱現:淪陷後期周作人的反啟蒙姿態》,
《華東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2期,第112-119頁。
《人大複印報刊資料·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2016年第6期全文轉載,第115-122頁。
《社會科學文摘》(上海社會科學院主辦)2016年第6期轉載,第110-111頁。
11 《思想戰中的政治性“擬態”:周作人事偽時期的官樣文章》,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5年第1期,第97-110頁。
12 《製造“敵人之敵”:周作人〈中國的思想問題〉的反面文章及預設讀者》,
《文藝爭鳴》2015年第3期,第132-139頁。
《人大複印報刊資料·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全文轉載,2015年第6期,第97-105頁。
13 《作為空名的儒家思想——周作人1940年代正經文章之再闡釋》,
《中國現代文學論叢》第8卷第2期,第189-202頁。
14 《動機的修辭:周作人落水前夕的打油詩》,
《魯迅研究月刊》2013年第1期,第21-33頁。
15 《見諸言議的周作人事件》
《魯迅研究月刊》2012年第11期,第50-59頁。
《人大複印報刊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全文轉載,2013年第4期。
《東方早報·上海書評》2016年7月10日。
16 《知堂表彰禹稷臆說》,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0年第1期,第185-200頁。
17 《試論〈域外小說集〉的文章性——由周作人的“翻譯文體觀”談起》,
《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第54-61頁。
18 《周作人與傅斯年的交惡》,
《讀書》2014年第10期,第108-116頁。
19 《淪陷下的顧隨與周作人》,
《讀書》2015年第8期,第114-124頁。
新文化運動研究
20 《“另起”的“新文化運動”》,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9年第3期,第75-89頁。
21 《作為運動的新文化》,
《現代中國》2009年第12輯,第1-17頁。
22 《雜誌聯盟與閱讀共同體:以〈新青年〉的交換廣告為線索》,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5年第7期,第25-39頁。
23 《閱讀史視野中的新文化運動》,
《漢語言文學研究》2015年第2期,第23-26頁。
24 《作為方法的“五四”》,
《北京大學學報》2009年第4期,第138-141頁。
《新華文摘》全文轉載,2009年第18期,第155-157頁。
25 《“吳老爹之道統”:新文學家的遊戲筆墨及思想資源》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7年第2期。
26 《陳寅恪〈論再生緣〉之文體無意識:一種症候式閱讀》,
《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2期。
27 《“虛文”與“實學”之間:晚清改試策論的多重困境(1895-1905)》,
《文藝爭鳴》2016年第7期。
28 《詩可以群:康白情與“少年中國”的離合》,
《新詩評論》2011年第2輯,第99-124頁。
29 《梁啓超對於“善變”的解釋》,
《雲夢學刊》2008年第5期,第10-18頁。
30 《傷逝:起死的衍義——魯迅的“自悼”與親者的“紀念”》,
《魯迅研究月刊》2006年第8期,第17-31頁。
《人大複印報刊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全文轉載,2006年第12期。
學術評論
1 《明清之際士人生活的無聲之聲》(評趙園《家人父子》)
《東方早報·上海書評》2015年11月22日。
2 《“去道德化”的陷阱:評卜正民〈秩序的淪陷〉》
《東方早報·上海書評》2016年1月3日。
《澎湃新聞》轉載,改題為《“通敵”還是“合作”:抗戰史研究可以去道德化么?》
3 《“黑暗澗谷”上造塔》(評姜濤《公寓裡的塔:一九二〇年代中國的文學與青年》)
《讀書》2016年第10期,第101-107頁。
4 《木山英雄的游離與獨在》
《東方早報·上海書評》2016年11月6日。
5 《被告席的比喻:讀木山英雄〈北京苦住庵記〉書後》,
《中國圖書評論》2013年第7期,第41-44頁。
《書城》2013年第7期,第80-83頁。
6 《大學轉軌需制動裝置而非加速器:讀陳平原〈大學新語〉有感》,
《文匯報·文藝百家》2016年6月2日。
7 《“文學”的立場與總體性的建構》(評陳平原《歷史、傳說與精神:中國大學百年》),
《教育學報》2010年第4期,第119 -123頁。
8 《朦朧詩的譜系與文學史寫作——評〈中國朦朧詩派研究〉》,
《現代中國》2006年第7輯,第302-305頁。
9 《難以逾越的地平線——評〈浮出歷史地表〉》,
《現代中國》2007年第8輯,第283-287頁。
10 《民國學術圈的“里子”》,
《東方早報·上海書評》2015年4月19日。
11 《見諸言議的周作人“落水”事件》,
《東方早報·上海書評》2016年7月10日。
《澎湃新聞·思想市場》全文轉載,改題為《1938周作人:在輿論的風暴中》
12 《七七事變後吳宓的角色困擾》,
《澎湃新聞·私家歷史》2015年7月9日。
13 《瞿兌之:1940年代掌故學何以勃興》,
《澎湃新聞·私家歷史》2015年1月29日。
14 《北平淪陷的瞬間:從“水平軸”的視野》,
《北京青年報·星期學術》2015年7月8日。
15 《聲音的風景:北平“籠城”前後》,
《北京青年報·星期學術》2014年4月4日。
16 《淪為“孤島”後燕京大學的校園氛圍》,
《北京青年報·星期學術》2015年1月27日。
17 《汪精衛刺殺載灃 真的不在銀錠橋》(原題為“作為政治史跡的庚戌橋”),
《北京青年報·星期學術》2015年3月17日。
18 《傅增湘與“蓬山話舊”》,
《北京青年報·星期學術》2016年1月12日。
19 《北平淪陷時期的“活頁史”》,
《北京青年報·星期學術》2016年7月8日。
20 《俞平伯“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解》(短長書),
《讀書》2015年第5期,第63-65頁。
21 《“一說便俗”別解》(讀書短札),
《讀書》2015年第6期,第59頁。
22 《打通歷史的關節(1937-1952)——“聚散離合的文學時代”會議側記》,
《文學評論》2014年第4期,第219-221頁。
23 《滿眼都是“現在”》(學術訪談)
訪談對象:王泛森(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讀書》2016年第6期。
點校整理
《龍榆生全集》第九卷“雜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11月。
擔當課程
本科生課程
中國現代文學史、現代文學中的北京、中國現代經典作品導讀
研究生課程
現代中國的思想與人物
學術交流
2017.3-2017.6 北京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駐訪學者
2004.10-2005.7 日本東京大學 教養學部 AIKOM項目交換生
2010.9 - 2011.1 台灣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學術榮譽
2015年度
第五屆唐弢青年文學研究獎
獲獎論文《易代同時與遺民擬態:北平淪陷時期知識人的倫理境遇》
2014年度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優秀論文獎
獲獎論文《隱微修辭:北平淪陷時期文人學者的表達策略》
2013年度
北京大學優秀博士論文
獲獎論文《北平淪陷時期讀書人的倫理境遇與修辭策略》
學業榮譽
2010年度,教育部首屆全國高等學校“博士研究生學術新人獎”
2008-2009年度,北京大學李彥宏獎學金
2006-2007年度,北京大學光華獎學金
2005-2006年度,北京大學五四獎學金
2002-2003年度,北京大學三好學生
2001-2003年度,北京大學賓士獎學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