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結構
浙江衢州梧桐祖殿屬明清建築,分前殿、主殿、東配殿和西配殿,1933年經過一次大修,現保存完好,有700餘平方米。前殿有座近百平方米的戲台。主樑上繪有木神駕馭的兩條飛龍。大門門頂“梧桐祖殿”石匾。殿里雕樑畫棟,以十字花紋為主,間有人物、禽獸、花木。殿內供奉木神(春神)句芒。據傳是西方天帝少昊之子,人面鳥身。句芒又稱為芒神,在先秦文獻中有不少關於芒神的記載。傳說句芒是掌管農事的神祇,人面鳥身,身穿白衣,駕兩條白龍,手裡拿著一個圓規,管理春天萬物的生長,為人類降福。他掌管糧食供給,不使百姓飢餓;掌管金銀財富,使國家充實;掌管人的壽命,使人類延年益壽。所以,人們很崇拜他,向他祈福、祈食、祈財、祈壽。
節氣介紹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的第一個節氣,過了立春,萬物復甦生機勃勃,一年四季從此開始。
早在春秋戰國時代,我國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概念。戰國後期成書的《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名稱。《淮南子》成書時,就有了和現代完全一樣的二十四節
氣的名稱。二十四節氣的制定,是華夏祖先天文學和氣象學方面取得的傑出成就,它比較準確地反映了一年中各種氣候特徵。
“年大不如春大”,立春日為祭祀日,《衢縣志·歲時習俗》載:衢州民間迎春接福、鞭春牛、扮芒神、焚香迎奉、演戲酬神、迎春、踏青、探春、插春各項活動十分豐富。
衢州一些山村一直延續迎春儀式,春神殿附近的九華鄉一帶更盛。在交春時刻前,春神殿開門迎春,殿前置桌,桌披寫有“迎春接福”字樣的紅紙(錦),桌子中間放一飯甑,盛得尖滿,甑後置一杯清茶,左右放置香爐、燭台和青菜、梅花、松柏、竹枝,象徵潔淨、長青和富足。交春時刻,鳴放鞭炮梵香行祭禮,大班吹鼓,抬閣、地戲、秧歌,鼓樂喧天。
立春活動
“鞭春牛”、“送春牛圖”也是重要內容。耕牛象徵農事,由人扮“句芒”神,鞭耕牛,由地方官行香之禮,以表示勸農民勤勞和春耕的開始。“春牛圖”是木刻印刷的民間版畫,舊時由報春人挨家挨戶送春牛圖上門,貼於牆壁上,與春聯、門箋相輝映。
立春日,衢州還有踏春、探春、采春、帶春、嘗春、祝春福等各種習俗。 “探春”、“踏春”,就是市民趕到梧桐祖殿,祭拜春神,感受春光,謂之“探春”、“踏春”。採集冬青樹枝、松柏及野菜,謂之“采春”。將採集的松枝翠竹插在門上,謂之“插春”。將柳枝竹枝編成環狀帶給小孩頭上,以為能保四季清健,謂之“帶春”。早餐和午餐必須吃青菜,謂之“嘗青”。“咬春”有不同的方式,春盤的內容各地也有不同,有將蔥、蒜、芥、姜、韭五種辛辣味的菜拼成一盤,叫“五辛盤”的,寓意是人吃了以後能聰明伶俐、身強體健、幸福長久。
演戲酬神是長幼都特別喜歡的活動。從前立春,春神殿里都要請戲班子唱三天三夜的戲,名為“社戲”節,逢年過節如:春節、元宵、二月二、清明、端午、中秋、重陽、冬至等也要演戲,還要邀請親朋好友前來助興。劇種以民間流傳“二合半”“三合班”在明清時期流行,它包括崑腔、高腔、徽戲、亂彈、灘簧、時調、道琴等,以後逐步形成西安高腔,衢州灘簧等地方聲腔劇種,以婺劇亂台班的形式表演。
其它遊戲也很豐富。如投壺:一種把箭矢投入壺中的遊戲,源出於古代射禮。古時,諸侯大夫飲酒後,都要舉行射箭比賽,但有時由於地方狹小、人員太少等緣故無法舉行射禮,便改用投壺替代。還有擊鼓傳梅、踩高蹺、跑馬燈等。
立春廟會期間,也是民間的美食節。衢州古時屬姑篾,如米糊就是太末時期流傳下來的一種古老食品,用春筍肉絲等菜炒大鍋中加湯,煮沸成底料,再在鍋邊粘上米粉糊,乾熟後鏟入湯料中。期間人們還要做春餅、春卷、米粿等。
除了立春,每年八月十五中秋節,春神殿還要舉行豐收祭祀,場面同樣十分熱鬧。
保護措施
衢州緣何保存了完整的春神殿和迎春習俗?據文史專家初步考證。九華鄉外陳村的梧桐祖殿應是上古時期,較早迎接立春的神廟,在梧桐祖祖殿舉行迎春廟會後,逐漸向北長江、黃河流域各地先後入春。據史料,自唐代來,九華山中建有靈鷲寺、梵竺庵、龍源寺等,明代在大猴嶺建地藏王殿,清以後寺廟不斷擴建,形成上下寺院建築群,香火盛極一時,故又有小九華山之稱,為衢州佛教名山和避暑勝地,英國傳教士們曾在此建有“內地會避暑山莊”、“真神會避暑山莊”,有“第二莫乾山”之美稱。
“衢州梧桐祖殿立春祭祀”是衢州歷史文化寶貴遺存,專家建議將它申報“人類傳說及無形遺產”,或者與“西安高腔”結合一起申報。不少有識之士認為,這樣無論對我市的“全國優秀旅遊城市”建設或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都是一件大好事,“申遺”的過程首先就是一個擴大衢州知名度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