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浙江衢州孔氏南宗家廟坐落於衢州市區府山街道新橋街,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衢州孔氏家廟素稱南宗(北宗:山東曲阜),具有700多年的歷史,始建於南宋,歷經三遷三建。衢州孔氏家廟,位於衢州市新橋街,西至新馬路,東依大馬坊。北宋末年,金兵南侵,宋高宗趙構南渡建都於臨安。孔子第四十八代衍聖公孔端友,抱負著孔子和元官夫人的一對楷木像從山東曲阜南遷至衢州,建立孔氏家廟,這就是南宗孔氏家廟。從此後衢州也就被孔氏稱為“第二聖地”。衢州孔氏家廟,宋寶祐元年(1253年)始建,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遷於現址,700多年來,經三遷三建,並經歷代十餘次修葺。抗戰時期,日軍二次占領衢州,家廟中樂器、禮器被擄略一空。1947年,國民政府曾撥款維修。1959年和1961年浙江省文化廳和衢縣縣政府曾撥款維修。1984年,衢州市政府撥款對家廟的主體建築進行維修。1988年,衢州市政府再次撥款對家廟進行維修,並復建聖澤樓和修葺思魯閣。2000年5月,衢州市人民政府主持復建的家廟西軸線與孔府竣工,耗資1800萬元。
自南宋建衢州孔氏家廟至建國前夕,一直由孔子歷代嫡長孫掌管家廟祭祀及“衍聖公府”、“博士署”、“奉祀官府”。解放後由政府委託文化部門管理。1999年,市政府直屬機構孔氏南宗家廟管理委員會全權管理家廟。孔祥楷生於1938年1月,1961年畢業於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曾任河北金廠峪金礦礦長、瀋陽黃金學院副院長、衢州市市長助理、衢州市委統戰部部長、衢州市政協副主席,現任浙江省政協委員、衢州市孔氏南宗家廟管理委員會主任,主持孔氏南宗家廟的日常工作。
建築構造
衢州孔廟曾經三遷三建,十多次修葺。現址的孔廟為明·武宗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所建,位於衢州府城東隅,占地約20畝,基本上是按照山東曲阜孔廟的規模來規劃建造。建築占地面積約13900平方米,分為孔廟、孔府及後花園三部分。整個建築群坐北朝南,平面呈縱長形,以3條軸線布局。東軸線上有孔塾、崇聖門、崇聖祠、聖澤樓等建築。中軸線上有孔廟大門、大成門、甬道、大成殿、東西廡等建築。西軸線上有五支祠、襲封祠、六代公爵祠、思魯閣等建築。西軸線稍西為世襲博士署,即孔府的奉祀官府。家廟歷經各代的多次維修,至今仍保留有宋代的建築形制和規模。
廟前設有“金聲”、“玉振”、“欞星”、“大成”四門。前左為“金聲門”,右為“玉振門”,金聲、玉振兩門之外,有“德侔天地”、“道冠古今”兩塊牌坊。廟門為一座單體歇山頂建築.在石須彌座的圍牆襯托下,顯得威嚴莊重。廟門上方,懸掛著一塊由當代著名書法家沙孟海題字的“衢州孔氏家廟”額,字型蒼勁有力。正門兩邊一對石獅,顯示出聖地的尊嚴。據了解,廟門是根據明代衢州孔氏家廟圖,結合清代建築風格重新設計證。進而正中,立石結構三拱式的“欞星門”,再進為“大成門”,門之左右均為碑亭,立宋寶祐間祀部尚書、翰林學士趙汝騰撰寫的創建家廟碑等十七塊碑石,碑文均由當朝政要,社會名儒撰記。
進大成門可上佾(yì古代樂舞的行列,一行八人叫一佾)台,是祭祀孔子時歌舞的地方一座全部由青石鋪成的170 個方米的佾台,緊接佾台的是孔廟的主殿大成殿,是廟內的最高建築,這是一座重檐歇山頂明代建築,殿閣雄偉、氣勢不凡。雙重飛檐中立有一塊豎匾,上書“大成殿”三字,檐下掛著“生民來有”匾額,為清代雍正皇帝砌筆。殿內一塊清代康熙皇帝撰寫的“萬世師表”原額,懸掛在正殿上方。大殿高23米,長和寬各9米。殿內正中是孔子座像,兩旁侍立著其子伯魚及孫子思像。橫樑上懸有十餘塊歷代帝皇御書匾額。殿內共有木質圓柱12根。其中最大的圓柱周長1.80米,大人伸展雙臂也難以抱全。殿前通道的東西兩側各有九間房子,叫“兩廡”,掛供奉先賢的地方。東西兩廡祀十二哲、中興祖孔仁玉以及孔傳、孔端友。
金聲門左,是家塾所在,內進為祟聖祠,祠後是聖澤樓、舊稱御節樓,祠前稍西為報功祠,祀官紳之有功於南宗者。玉振門右有五支祠、襲封祠、六代公爵祠及思魯閣等建築。思魯閣上奉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像高不足兩尺。孔子長袍大袖,亓官夫人長裙垂地,形象生動。閣下立有“先聖遺像”碑,碑高2.07米,寬0.85米。相傳為孔端友根據唐代畫家吳道子手跡摹刻的。
在家廟之西,連線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府(俗稱孔府或博士衙門)。博士府後進為內宅,與家廟大成殿齊平。
主要建築
崇聖祠:祠祀孔子五世祖:孔子父紇梁公,祖父伯夏,第三世祖防叔公,第四祖祈義,第五世祖木金父。功祠(又名思官祠):祠祀有功於孔氏南宗乾。如宋代寶祐年間,為鼎建家廟,克盡全力的衢州知州孫子秀,明弘治至正德年間為孔氏南宗的復興,而盡全力的吏部郎中周木,衢州知府沈傑、清同治年間,幫助孔氏南宗辦學的浙江巡撫左宗棠等人。
五支祠:祀孔氏五支之祖。
六代公爵祠:祠祀自孔端友至孔洙六代衍聖公。
襲封祠:祠祀孔彥繩聖孔慶儀十五代翰林院五經博士。
聖澤樓:存放皇帝和朝廷給於孔裔的文墨和贈品。
思魯閣:衢州孔廟人成殿西側,有一座曲阜孔廟所沒有的建築,名曰“思魯閣”。在孔廟建立思魯閣,這在全國也是絕無僅有的。“思魯”是叫南宗孔氏子孫不忘故之意,“思魯閣”正是南宗孔氏子孫為表達他們思念山東曲阜和家人而精心設計建造的。
以上建築(除崇聖祠)是天下孔廟所沒有的。這也就是孔氏衢州家廟特色的所在。
末代“大成至聖先師南宗奉祀官”、孔子第七十五代裔孫孔祥楷現為衢州孔氏南宗家廟管理委員會主任。
幾易其址
孔氏衢州家廟建立以來的八百多年間,數易其址。起初,以衢州州學為家廟,之後,在菱湖之濱新建家廟;再後,重建於城南;最後,移建於城東新橋街,就是今天所見的這座家廟。權以州學為家廟孔子世家宗室南遷衢州之後,無廟奉祀先祖。他們請南宋朝廷,鼎建家廟,奉祀孔子等列祖列宗。紹興六年宋高宗以“冀魯疆之復,曲阜之廟可修”(意思是希望山東的疆土能夠收復,那么,曲阜的家廟就可以修復)為理由“詔權以州學為家廟”。衢州州學和衢州孔氏家廟合一維持了一百多年。菱湖之濱的家廟寶祐元年(公元1253年),宋理宗用現實的態度,以“宗子去國,廟當從焉”為理由,準衢州知州孫子秀之請,撥款三十萬緡,建孔氏家廟於衢州東北隅的菱湖之濱。宋禮部尚書,翰林學士,國史實錄修撰趙汝騰,代表朝廷,參加了這座家廟的落成典禮,並為之撰《南渡家廟》碑記。這座家廟仿宋曲阜孔氏家廟的規格,規模達二百二十五楹(yíng)計算房屋的單位,一列為一楹)。這座家廟,毀於元兵之後,現已蕩然無痕跡。城南的家廟菱湖之濱的家廟毀於兵火後,遷建家廟於衢州城南的道貫巷南端。孔洙讓爵後,元朝不授官奉祀孔子,又不撥款修葺孔氏家廟,到元末,廟宇毀壞。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朱元璋命人修葺這座家廟。名儒胡翰為此撰記,明永樂五年,弘治初又先後進行了修葺。新橋街東端的家廟明正德元年,朝廷以南遷的孔子後裔為孔氏南宗,授孔子五十九世孫孔彥繩為翰林院五經博士,讓他主持衢州孔氏家廟祀事。正德十五年,第二代翰林院五經博士孔承美以元時興建的家廟太淺小,又多年失修為理由,請求來衢察訪的巡按御史唐鳳儀,轉奏朝廷新建家廟。明武宗準唐鳳儀之奏,動用庫銀,在縣學舊址,新橋街東端,鼎建孔氏衢州家廟,一年後落成。在這座家廟家廟之西,還建起了五經博士署,廟府連成了一體。從這時候開始,思魯堂改為“思魯閣”。英武殿大學士謝遷,刑部主事方豪等分別為此撰記,立碑。清康熙十三年(公元1647年),吳三桂起兵雲南,尚之信起兵廣東,耿精忠起兵福建,反清叛亂,耿忠清攻占泉州、漳州、溫州,扼浙閩贛皖的衢州,形勢驟然緊張。清政府集中滿漢各軍十萬之眾,由兵部尚書李之芳、巡撫陳秉直統率,輻集衢州城。衢州的孔氏家廟因駐軍旂而有損壞,平叛之後,清政府大事修建了這座家廟,李之芳為此撰記,陳秉直書寫後刻石立碑。
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9年)均由清政府撥款修理。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衢州知府周鎬、繼任譚端東,先後提倡修建這座家廟,其中左營守備劉龍標,捐助了較多的資金後,又從深山購來十株大木(今大成殿內的大柱就是),以資修建。衢州家廟因這次修建,移思魯閣於大成殿的西北隅;將大成殿殿基增高五尺;楹柱易木為石;崇聖祠以下全部修新。經三年的修建改建,孔氏衢州家廟為之一新。
清道光初修建而存留於今的孔氏家廟,南北縱深百米,東西開闊百米,占地約一公頃。在家廟的東西兩側,分別騎街立“德侔天地”“道貫古今”石牌樓。由家廟沿街向東100米處,立康熙諭碑:“文官下轎,武官下馬”。封建社會文武官員至此,必須下馬步行,去拜謁孔子。因此這一帶叫“止馬灣”。
楷木像聖像碑
在衢州孔氏家廟思魯閣正殿前神龕內安放的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是孔府最珍貴的祖傳瑰寶,歷代都正視之為國寶。相傳這對楷木像為孔子的孫--子思雕刻,也有說是孔子的弟子端木子貢所刻。雖說法不一,但從雕刻風格來看,系漢以前的文物不疑。孔子生前有弟子3000 之眾,去世後,其弟子們悲痛十已,在孔子的墳前守墓三年,才依依不捨,揮招惜別。唯有子貢仍不忍離去,在孔子墓前搭起茅屋,繼續守了三年。楷木像為子貢所刻說:相傳這期聞,他常常回憶老師生前的言行容貌,就砍來楷木,心迫手摹,終於雕成了孔子和亓官夫人像。這對楷木像高不滿2尺,孔子長袍大油,手捧朝笛;亓官夫大長裙垂地,形象生動。孔子死後第二年,魯哀公將孔子生前居室立為廟堂,當初僅有 “茅屋三間”,孔子夫婦楷木像雕成後就供奉在這裡,條件也很簡單。據民間傳說,當年衍聖公孔端友背負兩尊祖宗聖像,率家人南渡 ,船行至鎮江碼頭,大家又餓又累,便上岸稍作休整。這時突然遇到金兵來襲,眼見楷木聖像將被金兵擄劫,大家正在焦急萬分,束手無策之時,突然颳起一陣狂風,一個巨浪打來,把船隻掀翻。金兵見此情景,以為船上的人大都被巨浪捲走,便回馬收兵而去。正當孔端友急命家人打撈楷木像時,只見河面上,有三位神人踏著樣雲,擁著楷木像,向岸邊靠近。孔端友和家人立即擁上去,把聖像小心護上岸,並在岸邊向神靈焚香禱謝。這時,裊裊的香菸中出現“魯阜出神”四字,原來是孔子故鄉的山神救護聖像,才免遭金兵掠奪的劫難。南宋之初,孔端友及家人被高宗皇帝賜居衢州,為了感謝故鄉山神的功績,便在衢州建立了“柯陽首廟”,即“三神廟”。宋理宗寶枯三年,朝廷命建衢州孔氏家廟,因在長江以南,稱為南宗 ( 曲阜家廟稱北宗) 。從此楷木雕像在南宗孔廟風經整整27代,保存了860 多年。然而,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卻一直珍藏在衢州孔氏家廟中,並且仍然經歷著一次又一次的劫難。就以孔氏家廟來說,因歷史上的改朝換代,或戰火兵禍,就先後遷建過三次,每次遷建都經受著被劫或被毀的險境;但最後終究被完好地保護下來。所以,在孔氏家族後代子孫的心目中,孔子楷木像就象是孔先聖的化身,是至高無上的神,有著極高的神威和神力。
抗日戰爭爆發後,日寇二次攻陷衢州,入侵衢州的日寇頭目,聽說衢州孔氏家廟珍藏著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企圖劫取這一稀世珍寶。當時的國民政府曾電致浙江省政府,今南宗奉祀官孔繁榮,恭護聖像移駐龍泉。後又今移駐更偏僻的慶元山區,以防聖像落入敵手。孔繁榮力掩敵耳目,確保聖像不出意外,密訪能工巧匠仿製了一對贗品,攜帶避至龍泉、慶元,而將真像密藏在衢州深山區。侵衢日軍未能掠得孔子楷木像,大為惱火,便縱火燒毀孔廟藏書樓,大成殿成了日軍營房,思魯閣成為他們的馬圈,所有紅漆柱子都被馬咬得傷跡斑斑。廟內400多件珍器不見,隨同衢州鐘樓的大鐘一起被日寇劫運而去。衢州孔廟又一次受到人為的浩劫。抗戰勝利後,楷木真像重新珍藏在思魯閣中。同時贗品燒毀,以免日後魚目混珠,真偽難分。1946 年,國民政府對倖存的建築作了修建,舉行了一次祭孔活動,並任命年僅8歲的第75代嫡長孫孔祥楷為“大成至聖先師南宗奉祀官”。目前孔子最後一代受世襲長孫,國內唯南宗孔祥楷一人了。
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在南宗家廟度過860 多年後,曾於1960 年國慶11周年時被借給北宗曲阜孔氏家廟落腳。現在衢州孔氏家廟思魯閣神龕中的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是北宗奉送的複製品。
孔廟歷史
宋朝
孔氏大宗,世屬鄒魯。靖康之難,大宗南來,宋金對峙,孔裔始分南北兩宗。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宋高宗趙構因受金兵進犯所迫,舉朝南遷。此時在山東已被御封“衍聖公”的孔子第四十八代嫡孫孔端友及其部分孔氏族人,也一起攜帶了那對“孔家傳世珍寶”———孔子夫婦楷木像及畫像,隨後南渡至浙江衢州落腳。次年,高宗又御準孔端友等在衢州興建孔府孔廟,在此生息。而未隨駕南遷的,則仍留在山東曲阜。至此孔氏後裔,便形成了南北二宗。
紹興二年,孔玠襲封為衍聖公。暫時留居在衢州的孔子世家決定定居在衢州。他們多次請求在衢州建立家廟,到了紹興六年宋高宗趙構“詔權(衢州)州學為家廟”。從此時起,孔氏宗子一脈就在衢州生息。起初,家廟“時尚草創,即庠為家廟,酌田供禮,未有定數”。這年,宋高宗頒賜銅印,賜田五頃,以供族人祀祭。孔氏南遷者才逐漸安定下來。從宋高宗到以後的四代皇帝,都遵從了宋高宗的這一旨意,直到宋理宗寶祐元年(公元1243年)才準許衢州知州孫子秀之請,撥款三十六萬緡,興建了第一座孔氏衢州家廟,以衢州州學權代孔氏衢州家廟的局面,才告結束。州官孫子秀也因建孔氏衢州家廟,而升為太常丞。
到了南宋王朝末期,形勢發生了根本變化,宋理宗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蒙古滅了金王朝。按照蒙古與南宋訂立的協定,滅了金之後,南宋王朝即可收復失地、回汴京。然而,蒙古卻違了約。南宋不光沒有收復中原,反而失去更多的疆土。在衢州定居的孔子世家,再也不可能回到山東去了。宋理宗於寶祐元年(1253年),以現實的態度,準衢州知州孫子秀之請,在衢州為孔子世家,興建家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