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湖

菱湖

菱湖以水取勝,這兒碧波蕩漾,渠道縱橫;湖心小島,亭竹相映;水上競舟,笑語滿湖。夏秋時節,菱荷茂盛,蓮花鬥豔,四處飄散著醉人的清香。若逢采菱季節,皓月當空,泛舟湖面,篙槳點水,舒喉清歌,意境幽美,景色分外迷人,夙有“菱湖夜月”之稱,亦是安慶勝景。如今,那掩映在綠荷深處的重檐方亭,為欣賞“菱湖夜月”之佳境,故又名夜月亭。園內還豎立了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嚴鳳英的雕塑像。

建置沿革

菱湖鎮古名秀溪,又名凌波塘。原是被用來種菱的大湖,每年秋季“叢叢菱葉隨波起,朵朵菱花背日開”,盛產菱,因名菱湖。菱湖始建於唐,盛於明,時稱湖州府東南雄鎮。建國後,系吳興縣直屬鎮。1986年11月,溪西鄉併入菱湖鎮,今轄18個居委會、16個行政村。1993年9月,建立中共菱湖區工作委員會;1996年12月,改為中共菱湖區委員會,領導菱湖、埭溪、和孚、長超、千金、石淙、東林、錦山、重兆、下昂10個鎮和青山、新溪、喬溪、梅峰4個鄉。1994年4月,建立菱湖區管理委員會,設主任,至1998年8月區管理委員會設區長。菱湖鎮是菱湖區的區政府所在地。1995年,被列為湖州市中心城市的六大輔城之一。1998年,列為浙江省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2003年,菱湖區被國務院撤消,批准設立臨滬新城——南潯區和老城區——吳興區。原菱湖的和孚、菱湖、千金、石淙劃歸南潯區,埭溪、東林劃歸吳興區。

改革開放以來大事記

1986年11月,菱湖鎮與溪西鄉合併。1987年9月,水鄉菱湖鎮湖州至菱湖公路通車。1991年,菱湖鎮舉辦首屆龍湖文化藝術節。1993年5月,撤小區建大區,菱湖鎮成為全區首位鎮。2003年,菱湖區被國務院撤銷,菱湖鎮全境劃歸南潯區。1995年,菱湖鎮被評為浙江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鎮。1996年,菱湖鎮被列為浙江省首批小康鎮。1997年9月,菱湖自來水廠投資千萬元搬遷取水口工程。1998年,被列為省第二批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1998年,興建湖州至菱湖快速幹道和建設跨徑為576米的菱湖公路特大橋;1998年,省一級重點中學——菱湖中學實施易地新建,總投資3000餘萬元。菱湖鎮劃歸南潯區後,積極發展特色產業,成為南潯區連杭經濟區重鎮!

農業生產持續發展

菱湖鎮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的美譽,是全國著名的四大淡水魚生產基地之一和蠶桑重點產區,1998年,全鎮農業總產值達10.436萬元,糧食總產量8219噸,油菜籽總產量473噸,淡水魚總產量達8000噸,蠶繭總產量460噸。大力發展效益農業,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全鎮萬餘畝內盪養殖中的60%以上從傳統“四大家魚”養殖發展到依靠科技養殖“名、優、新”特種水產。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先後投入4000餘萬元,對23箇中小圩區和現代化農業園區改造建設,極大地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菱湖的“桑基魚盪”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譽為中國唯一保存完整的傳統養魚生態農業模式,2003年被評為全國旅遊資源最高等級——五級標準。

工業經濟穩步提高

菱湖鎮是一個工業老鎮,國有、二輕、糧商企業28家,其中國有大中型企業2家。改革開放以來努力解決發展過程中的結構性、素質性和體制性矛盾,促使產業和產品結構趨於合理,多數企業擺脫困境。鄉鎮村企業全部實行轉制,個私經濟發展迅速。1998年,全鎮實現工業產值14.6億元,其中個私經濟產值6億元。全鎮逐步形成以絲綢、化工、電子、新型建材、印刷等產業為重點的工業經濟新格局,尤其是新興的電子工業和精細化工等優勢產業正在崛起。

城鎮建設日新月異

菱湖鎮1998年建成區面積2.6平方公里,比1978年0.8平方公里擴大3倍以上。完成《1998~2010年城鎮總體規劃》和《農業和農村現代化建設規劃》。1998年,被列為省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城鎮非農業人口從1978年的1.5萬餘人增加到1998年2.8萬人。隨著鎮區區域拓展和人口集聚,一、二、三產業之比15∶60∶25。全鎮1998年底個體工商戶2580戶,從事二、三產業的人員占全社會從業人員60%以上。農村城鎮化步伐加快。近年來,城鎮建設累計投資6.5億元。新建道路40187平方米,新建住宅面積118000平方米。城鎮居民人均住宅面積達到15平方米以上。1998年,全鎮在建大中型項目18項,總投資達2.2億元。城鎮基礎條件和投資環境進一步得到改善,使城鎮建設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精神文明建設成效顯著

不斷提高精神文明的創建水平。到1998年,全鎮先後評出省級文明單位3個,市級文明單位8個,區級文明單位5個,農村文明戶1100戶,區級文明示範戶27戶,鎮十星級文明戶22戶,城鄉文明程度和民眾思想道德素質明顯提高。積極推進“科技興鎮”,以“雙高”為標準。1997年完成教育強鎮的規劃。加強素質教育,中國小教育質量名列市、區前茅。努力發展民眾文化體育事業。鎮文化中心連續兩年被評為市級和省級東海文化明珠、省群文工作先進鄉鎮。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1998年民眾體育和老年協會體協均被評為省級先進集體。全面開展新家庭計畫活動,推動了計生工作的規範化管理。1998年,計畫生育符合率達到99%,人口自然增長控制在3‰以下。全面開展衛生城鎮創建活動。1998年,被評為市級衛生城鎮。鞏固農村初級保健和合作醫療制度,努力改善醫療衛生條件,菱湖人民醫院和鎮衛生院先後新建門診大樓,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大力發展廣電事業。全鎮農村有線電視入戶達8000多戶,1998年新增1000多戶,16個建置村廣播入戶率達100%。不斷加強民主法制建設,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建立和完善治安責任制,全力維護社會穩定。1997年,被評為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鄉鎮。認真做好民事糾紛調解工作,開展創建平安社區,確保人民安居樂業,最佳化經濟建設環境。
【一方名村——陳邑村】陳邑村有12個村民小組,2678人,耕地(水田)總面積549畝,糧食總產量462.82噸,單產926公斤。桑地949畝。全年飼養蠶種1001.2張,蠶繭總產量32.94噸。全村漁塘千畝,水產品總產量450噸,出售魚苗2000萬尾,夏花魚種120萬尾,冬片魚種15萬尾,漁業總收入達700多萬元,占全村農業總收入的60%以上,是農民致富的重要來源。為適應市場經濟的新形勢,大膽調整水產品的養殖結構,改變傳統“四大家魚”的養殖,走以養殖特種水產適應市場需求的路子,村水產養殖重點是加洲鱸魚,養殖面積800畝,總產量達320噸,收入600萬元。飼養青蝦30畝,羅氏沼蝦10畝,桂魚25畝,網箱黃鱔養殖1500平方米,總收入達100多萬元。2008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超11000元。為區、鎮引導農村調整結構,發展效益農業起到了示範和帶頭作用。成為遠近聞名的特種水產養殖專業村。
【魚鄉——勤勞村】——“勤勞”漁民走出家園闖天下
挽起褲腿,行走在異鄉的水窪地;風餐露宿,守護在北方的魚塘邊。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一批又一批的菱湖漁民憑藉祖輩傳授下來的一技之長,走出家園,開荒建塘,將漁技傳遍了大江南北、長城內外。這些外出的菱湖漁民,或是“外派技工”的身份,從事農業生產;或是承包魚塘,成為了經營者。悄然間,他們與被土地束縛著的傳統農民產生了本質的區別。而最早外出養魚的漁民中不少都是出自菱湖鎮的勤勞村。
走出家園 將漁技傳遍大江南北
近日,當記者來到菱湖鎮勤勞村時,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成片成片的魚塘,在這裡家家戶戶都有魚塘,家家戶戶都養魚。在村書記沈連寶的帶領下,記者找到了當地62歲的村民沈四德。沈四德是當時菱湖鎮最早一批外出養魚的“外派技工”,當記者見到他時,他正悠閒地和鄰居聊著天。
“因為菱湖的養魚技術在全國都很有名,解放初期,我們這裡就有人開始外出養魚了,當時還有人在中南海養魚。到了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大批量的漁民開始作為農技人員被輸出到全國各地。”沈四德回憶起當時的情況,1983年,在當時的魚技服務公司的組織下,他作為最早的一批農技人員被派到新疆。由於新疆地區光照長、養殖周期短,當時的養殖業一直不景氣。一些漁場年年虧本,沈四德等一行8位農技人員到後,馬上研究養殖方案、進行技術改良,同時狠抓管理。憑藉著多年的養殖經驗,當地魚塘的畝產從100多公斤一下子增長到 500公斤,扭虧為盈。這讓當地的養殖人員不得不佩服。
漁民的技術輸出確實給當地的淡水養殖帶去了實實在在的效益,同樣,漁民通過技術也換來了“高收入”。“當時,當地的技術人員的收入是36元/月,而我們的收入已經達到80—100元/月。”據菱湖鎮的有關資料顯示,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南潯區菱湖“外派技工”年淨收入平均已在1200元左右。這對當時的農民而言,確實有不小的誘惑力。一些外省市為了讓技藝精湛的菱湖漁民去指導、從事漁業,不惜投入,不僅向漁民提供了不錯的收入,而且以當地的資源作為交換,向菱湖輸送。東北的大豆、木材,山西、新疆的煤炭,遼寧、吉林的豆餅……都是用漁民的技術換來的資源,這些資源客觀上推動了當時的菱湖鎮以及各個村落的發展。“以勞力、技術換資源”,看似簡單的物物交換達到的效果是雙贏的。在這種模式的催化下,菱湖當地政府對漁民輸出也是樂此不疲,僅1983年,就向北京、上海、天津、黑龍江、新疆、內蒙古、寧夏等地派出養魚技工532名,以聯合養魚、技術輔導和技術經濟協作等形式,開展技術服務。 而僅勤勞村就有100多位漁民在外養魚。
借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勤勞村漁民的身份又發生了改變,從最初的淡水養殖的推廣者、養魚技術的傳播者變成了自力更生的創業者。1986年開始,勤勞村的漁民們又開始自帶資金外出租塘養魚,主要集中在上海、南京、蘇州、無錫、常州等大中城市的周邊農村,水產品捕撈後就直接進入這些城市的農貿市場銷售。儘管水產養殖的基地在省外,但養殖所需魚種、飼料等都從本地輸出。勤勞村漁農親帶親,鄰帶鄰,在同地租塘養魚,同鄉同村居多;租塘承包經營,一般與當地農村、漁業場簽訂5至10年的水產養殖契約。也有的漁農帶資開挖魚塘,建設養殖基地,提高經濟效益。
現在
漁業創新 勤勞村人勤勞致富
靠著養魚技術發家致富的勤勞村村民在外創業回到家鄉後,仍不忘在漁業上繼續創新。1993年,在傳統養殖四大家魚逐漸不景氣的情況下,沈四德又成為了菱湖鎮第一批養殖加州鱸魚的漁民之一。“當時大家還不敢輕易嘗試養殖加州鱸魚,怕有風險,但沒有跨出第一步也就不可能獲得更大的收益。”沈四德坦言,第一年,加州鱸魚根本沒有市場,他只是保本經營。但摸索了一年,找到銷路後,加州鱸魚的市場也就被打開了。於是,勤勞的村民也就陸續開始養殖加州鱸魚,現在該村95%的漁民都養殖加州鱸魚,而村上售出的70%的加州鱸魚都是沈四德幫助找的銷路。
在勤勞村中心就有一家魚飼料供應點,村里人養殖的魚吃的飼料都來自這裡。供應點老闆告訴記者,一天就要為村民提供600多板凍板魚。“我們這裡的魚可也都是環保、綠色的。”正在旁邊一個魚塘餵魚的村民沈國傑對記者說,這些魚飼料都是來自山東的小海魚,都是純野生且沒有污染。記者了解到,通過養魚,勤勞村一些村民的年收入可以達到30多萬元,一般的也都有10多萬元,不少村民都在菱湖鎮上買了房子。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