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陽高台寺

衡陽高台寺

衡陽高台寺,據《南嶽志》記載:高台寺臨空架構,勢頗奇險。上封寺下、碧羅峰的小山上,建有一寺,名高台寺,寺門兩邊有"松蔭匝地"、"佛法參天"的楹聯。現存寺宇,是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重建的。寺處在海拔一千米以上的山間,前人曾用"山高、石奇、泉清、村古"來概括它的特點。

歷史介紹

衡陽高台寺 衡陽高台寺

具體建造年代已不可考。南宋乾道3年(公元1167年),朱熹、張栻、林用中等人游南嶽時,就與當時高台住持了信和尚有過交往,並題詩贈墨,可見寺宇在這之前已經存在,並具規模。 寺院後來倒毀。到明代嘉靖二十五年(公元一五四六年)才由楚石和尚在廢址上重建。清乾隆十年(公元一七四五年),再由向盛世募捐修葺一次,成為現在這樣的規模。 高台寺為石牆青瓦建築。原來只有三間平房,面積約六十平方米。寺門額上刻有“高台古寺”四字,下有“佛祖法門家”五個小楷。 左右楹聯是“松陰匝地,佛法參天”。寺後是碧蘿峰,峰下有一眼泉水,叫觀音泉,流水經年不斷。一九八三年,南嶽管理局將高台寺闢為南嶽風景區重點遊覽地方,對古寺進行了修葺,既保持了寺院前門原貌,又將寺舍改建為兩層,把兩廂擴建,使古寺的面積達一百六十平方米。整個寺院煥然一新。 衡山高台寺。

景點介紹

上封寺下、碧羅峰的小山上,建有一寺,名高台寺,寺門兩邊有"松蔭匝地"、"佛法參天"的楹聯。現存寺宇,是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重建的。寺處在海拔一千米以上的山間,前人曾用"山高、石奇、泉清、村古"來概括它的特點。 寺四周怪石嶙峋,居高臨下,石岩上題刻甚多。寺旁有"觀海樓",是觀雲海的理想處所。寺前不遠有"開雲亭",該亭全系花崗石壘砌,同南天門石坊上下對峙,亭畔"月池"尚存,但乾涸無水,池邊有一塊小坪,供汽車至此迴旋之用。 寺右下側有觀音岩,岩上刻有"大鷂行窩"四字,岩畔有小屋、岩洞,內置觀音一尊。岩左右有異石聳立,右邊的尤為高大,左面石下,有清泉,名觀音泉,水清寒凜冽,供寺內和尚飲用。岩下還有煙霞洞,左為石龍首、石蟾蜍、伏象朝真石、降龍石等。

地理位置

高台寺位於獅子岩到上封寺之間,地處秀麗的碧蘿峰下,寺院因建築在海拔一千公尺以上的岩台處,所以叫高台寺。宋代張鈞遊覽高台寺勝景時,曾作高台寺詩一首,生動地描述了這裡的秀麗風光。詩云:“萬仞孤高處,煙雲縹緲間。靈源聲不斷,轍跡蘚斕斑。山鳥應無定,溪雲常自閒。憑欄長縱目,問首厭塵寰。”  高台寺下面便是巨石堆疊的觀音岩,周圍石壁上題刻甚多。岩頂的一塊巨石,刻有“冠石”和“大鶴行窩”的題留。“冠石”兩字,大二尺余,行書,是明代嘉靖壬戌( 公元一五六二年)重陽日,吳郡張勉發所題。“大鶴行窩”四字,是明朝嘉靖二十六年 (公元一五四七年) 重陽日,無錫山人高簡題刻的。他自詡為得道的仙鶴飛來南嶽,在這裡憩息。觀音岩下是煙霞洞,洞中曾有千手觀音全身塑像,栩栩如生。洞前還有“圓明洞”、“朱陵洞天”、“降龍巖”等十餘處石刻,都是明朝時遊人的題留。

高台寺位處高寒山頂,石多,風大,冰凍期長,所以樹木很難成材,可是在寺後碧蘿峰的右側山坡上,有五株古松卻鬱鬱蔥蔥,生機盎然,其中有三株特別高大,名叫念庵松,枝丫交錯,蒼勁挺拔。 高台寺下左側空坪上,有一座八角形的花崗石砌的亭子,叫開雲亭。它是一九三八年江西省長熊式輝建造的。以紀念唐代大文豪韓愈游南嶽時,精誠之心能使衡山開雲的勝事。在開雲亭的下邊有一個半月形的水池,名叫“月池”。石亭的基壁上刻著 “月池”二字,因晚上皓月當空,倒映池中而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