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陽市第十七中學

衡陽市第十七中學

衡陽市第十七中學主體是衡陽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1901年的湖南省立三中舊址,建築物古香古色,到處古木參天,一片安寧祥和,具有十分深厚的人文內涵。歷史上,從這裡走向全國的名人不計其數,毛澤東、何叔衡、夏明翰、陶鑄、江華等一代偉人都曾在這裡開展革命工作或求學。此後,在這片人文薈萃之地,還先後創辦過如克強學院、省立五中、衡陽市農業職業學校等一系列學校。自一九七六年起,江東中學搬遷至此,並改名為衡陽市第十七中學。一九九四年開始,十七中率先實行寄宿制和全封閉管理。嚴格的學生管理(首批學生行為規範示範校和二星級文明單位)和有力的治安保障(湖南省綜合治理先進單位),致使學校風氣淳樸,深得家長信賴和社會好評。十七中銳意進取,敢於創新,教學質量一直穩居全市前列。一九九五年至二00三年已七次榮獲市直“優秀學校”的稱號;十七中十分重視學生的素質教育,樟園文學社經過十餘年來不懈努力,已成長為全國示範性文學社;《樟園》社刊已有數十篇習作被全國性報刊選用。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衡陽市第十七中學衡陽市第十七中學

衡陽市十七中的前身為省立三中,創辦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被譽為“湘南革命搖籃”。校址位於衡陽市珠暉區晏家坪,地處衡陽市珠暉區湘江和耒河匯合處的三角平原上,面臨湘江,背負耒河。與歷史悠久、巍峨聳立的衡陽八景之一——來雁塔隔江相望。是衡陽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布局結構:遺址建築面積2527㎡(其中前棟527㎡;後棟700㎡;兩側廂房每棟650㎡),校址成正方形,坐東朝西,大門面湘江而開,四周綠樹成蔭,門前一條石板鋪成的路。連線“南學津梁”,直通湘南學聯,學校大門上有“中學堂”三個醒目大字,大門側邊為傳達室,校正中為操場,東面是一排平房作教室用,南北各一棟宿舍,學校當時還設有圖書室、廚房、雜屋等,均系磚木結構。校址變遷:省立三中最先為衡州府立中學所在地,創辦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校址位於衡陽市珠暉區晏家坪。

1912年學校改為衡州聯合第五中學; 1917年更名為湖南省立第三中學(簡稱省立三中)。

1926年9月省立三師、三中、三女師合併,學校改為省立第三完全中學,原省立三中舊址撥給蒸湘中學。

1928年2月,三校重新分辦。抗戰期間,衡陽屢遭戰火,學校被迫幾度遷徙;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學校遷回原址,改名為省高級商業學校(省高級商業學校後遷長沙,併入湖南大學);

1954年春,衡陽市三中遷晏家坪省高級商校原址,1960年遷至東風路。1964年創辦衡陽地區農業職業學校於此;後因校舍破敗,又遇十年動亂劫難,學校再度遷移,原校址成為衡陽農藥廠生產場所;

1978年衡陽市江東中學從珠暉區荷花坪重新遷回省立三中原校址,正式命名為衡陽市第十七中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