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立體畫

街頭立體畫

街頭立體畫利用平面透視的原理,製造出視覺上的虛擬立體效果,令參觀者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3D街頭地畫中的景物立體、細膩、逼真,往往能達到以假亂真的藝術效果。

歷史

街頭立體畫街頭立體畫
在二維平面上模擬三維空間效果一直是人類視覺藝術的焦點問題,尤其是自文藝復興以來,解決該問題成為藝術進步和藝術史書寫的重要標準之一,因此,文藝復興及其之後的教堂壁畫、天頂畫、市政大廳、貴族寓所和別墅都成為極好的模擬場所。3D街頭地畫可看作這一藝術邏輯在當代的重要發展和延伸。所謂3D街頭地畫,顧名思義就是將畫作展示於地上以求得立體的藝術效果,或直接以地面為載體進行繪畫創作。3D街頭地畫,則將“藝術效果特殊化”的理念進一步發揚光大,它以室外地面為媒介,利用平面透視的原理,製造出視覺上的虛擬立體效果,令參觀者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3D街頭地畫中的景物立體、細膩、逼真,往往能達到以假亂真的藝術效果。

產生與發展

嚴格意義上的3D街頭地畫發源於國外,有著長達二十多年的歷史,已經發展成為一種成熟的藝術表現形式。它秉承後現代繪畫理念,誕生於西方大眾文化的語境中,最初是西方先鋒街頭藝術家表達自我、彰顯個性的一種方式,它創作成本低廉,受場地限制程度低,發揮的自由度大,因此從誕生之日起就成為一些西方草根藝術家所鍾愛的藝術形式;又因為它頗具娛樂精神與詼諧效果、易於與流行文化元素相關聯,加之場地開放,創作與展示過程都是在露天完成的,打破了民眾與傳統繪畫藝術殿堂的隔閡感,因此很容易受到參觀者的認同、喜愛與歡迎。

德國最早的街頭立體畫是由一位有著20多年創作經驗的街頭畫家用粉筆創作的。而街頭粉筆畫是德國和義大利的傳統藝術形式,早於16至17世紀出現,後來逐漸被淡忘。直到1973年,一間教堂請來街頭藝術家為教堂創作粉筆畫,令這一藝術再次流行起來。因此便湧現出一些致力於3D街頭地畫創作的藝術家。如丹麥藝術家Julian Beever,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等,也標誌著這種文化正在向國內蔓延。

進入中國

1

2005年,國內首位3D街頭地畫藝術家齊興華(Micheal Qi)將3D街頭地畫藝術引入中國,他的首張地畫《漩渦》(原名:與一個坑)在--北京(北京大學、北京鼓樓、清華大學、頤和園、圓明園、)等地都做過現場展示,並引起了一定規模的轟動效應。近兩年他的3D地畫又參加了奧運會等展覽,和在網路等傳播媒介的積極作用下,3D街頭地畫已漸漸為大眾所熟悉和接受,具備了一定的認同度與美譽度,但總體來講這種藝術形式在中國仍處於方興未艾的階段,大眾對這種藝術形式仍然具有強烈的好奇感,對這種新興的藝術形式抱有濃厚的興趣。由於藝術的宣傳,格線的發展,這種文化在過去的幾年,頻頻出現在網路上,曾極受中國網民的熱捧。於2006年街頭立體畫出現在上海,當地的媒體用“錯覺連連”來形容其對觀看者的震撼程度,不過畫裡面赫然有一支茶飲料。2007年立體畫來了廣州,主角變成某可樂產品。這次2008年的北京街頭立體畫,贊助商則成了乳製品企業。

在現實生活中,近兩年立體畫也開始出現在中國街頭,不過,有所變身。可能是由於我國城市管理方面的限制,很多街頭立體畫只能出現於特定的場合。

表現形式

這種奇特的藝術表現形式可以讓人們看到一個無比精彩的世界。採用近小遠大的繪畫方式,讓眼睛在測距的時候產生錯覺,從而讓平面畫立體起來。 其逼真的視覺效果幾乎可以以假亂真。

原理

3D立體畫是利用人眼立體視覺現象製作的繪畫作品,主要是因為左右眼看到的東西有差異,然後通過光學聚焦的原理 和視覺和色彩比例分配的原理,使我們便能感覺到東西是“立體”的。

盤點另類藝術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