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有序

“有序化”的理論來源

19世紀存在著兩種對立的發展觀。一種是以熱力學第二定律為依據推演出的退化觀念體系,它認為,由於能量的耗散,世界萬物趨於衰弱,宇宙趨於“熱寂”,結構趨於消亡,無序度趨於極大值,整個世界隨著時間的進程而走向死亡;另一種是以達爾文的進化論為基礎的進化觀念體系,它指出,社會進化的結果是種類不斷分化、演變而增多,結構不斷複雜而有序,功能不斷進化而強化,整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都是向著更為高級、更為有序的組織結構發展。顯然,物理學與生物學、社會學中的這兩種觀點至少表面上在發展觀上是根本對立的。難道生命系統與非生命系統之間真的有著完全不同的運動規律嗎?為此,物理學家普利高津創立了“耗散結構論”,他認為,無論是生命物質還是非生命物質,應該遵循同樣的自然規律,生命的過程必然遵循某種複雜的物理定律。
“耗散結構論”把巨觀系統區分為三種:①與外界既無能量交換又無物質交換的孤立系;②與外界有能量交換但無物質交換的封閉系;③與外界既有能量交換又有物質交換的開放系。它指出,孤立系統永遠不可能自發地形成有序狀態,其發展的趨勢是“平衡無序態”;封閉系統在溫度充分低時,可以形成“穩定有序的平衡結構”;開放系統在遠離平衡態並存在負熵流時,可能形成“穩定有序的耗散結構”。
耗散結構是在遠離平衡區的、非線性的、開放系統中所產生的一種穩定的自組織結構,由於存在非線性的正反饋相互作用,能夠使系統的各要素之間產生協調動作和相干效應,使系統從雜亂無章變為井然有序。

人類的發展趨勢:有序化

生物機體是一種遠離平衡態的有序結構,它只有不斷地進行新陳代謝才能生存和發展下去,因而是一種典型的耗散結構。人類是一種高度發達的耗散結構,具有最為複雜而精密的有序化結構和嚴謹協調的有序化功能。耗散結構論認為,耗散結構的有序化過程往往需要以環境更大的無序化為代價,因此從整體上講,由耗散結構本身與周圍環境所組成的更大範圍的物質系統,仍然是不斷朝無序化的方向發展,仍然服從熱力第二定律。由此可見,達爾文的進化論所反映的系統從無序走向有序,以及克勞修斯的熱力學第二定律所反映的系統從有序走向無序,都只是宇宙演化序列中的一個環節。
不過,“耗散結構論”把耗散結構的“結構有序”與“能量有序”混為一談,而實際上,耗散結構的有序性在本質上就是能量的有序性。耗散結構的有序化是指能量上的“活”有序化,而不是指結構上的“死”有序化。熵是一個狀態函式,熵本身不能直接輸入或輸出,即“熵流”或“負熵流”是不可能單獨存在的,它只能依附於一定的能量之上,或者說,熵或負熵只能以一定的能量為載體,才能進行輸入或輸出,即推動系統的熵函式發生變化的動力源只能是能量,而不是“負熵流”。以熵為承載物的能量稱為熵變能,其中,能夠推動系統的熵函式產生熵減(或負熵)的能量,就是負熵變能(或有序化能量);能夠推動系統的熵函式產生熵增(或正熵)的能量,就是正熵變能(或無序化能量)。
“耗散結構論”提出用“序參量”來反映耗散結構的有序化程度,事實上,“序參量”只能用來反映耗散結構的結構有序化程度,而不能用來反映功能有序化程度,其結果是把人們引向一個理論誤區,使人們錯誤地把耗散結構的某些結構特徵作為其有序程度的客觀尺度,從而混淆“結構有序”與“功能有序”。事實上,耗散結構的有序化程度越高,其內部組織和內部要素就能夠產生越強大的相干作用和協調作用,就能夠產生越高的價值增長效應,因此只有事物的價值率才能客觀地、準確地反映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在功能上的協調作用和相干作用,才能客觀地、準確地度量耗散結構的有序化程度。

人類的三種有序化形式及其相互關係

根據作用對象的不同,人類的有序化方式可分為生理有序、行為有序和思維有序,它們是辯證統一的關係,既有區別又有聯繫。
1、其區別主要表現在:
①在與環境的關係上,生理有序只是為了被動地適應環境,行為有序是為了主動地選擇環境,而思維有序是為了積極地改造環境。
②在有序化實現的手段上,生理有序主要是調節和改善機體內部的生理功能,行為有序主要是調節和改善機體的行為方式,思維有序主要是調整和改善自己的思維方式。
③在有序化的實施手段之間的邏輯遞進關係上,行為心理有序為生理有序的發展提供了潛在的加速度,思維有序為行為有序的發展又提供了潛在的加速度,而為生理有序的發展提供了二次潛在的加速度。
2、其聯繫主要表現在:
生理有序是最基本的有序,是行為有序和思維有序維持和發展的前提條件;行為有序是在生理有序的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思維有序又是在行為有序的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行為有序為生理有序提供了加速發展的機會,思維有序又為行為有序提供了加速發展的機會;行為有序可以看作是生理有序的特殊形式,思維有序又可以看作是行為有序的特殊形式;行為有序決定著生理有序的發展方向;思維有序決定著生理有序和行為有序的發展方向。

定義

1.生理有序。是指人類機體的內部組織依靠功能上的協調作用,實現機體內部的物質、能量及信息的有序交流,共同促進機體的有序化進程。生理有序的發展表現為機體的內部組織越來越精細,分工越來越明確,協調性越來越好,物質、能量及信息的利用率越來越高,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越來越強。從總體上講,生理有序可使人有效地適應現有的環境,其特點是:內部運動,外部靜止。
2.行為有序。是指人類機體的行為與外界環境的協調作用,以實現機體與外界之間物質、能量及信息的有序交流。行為有序是在確定的生理有序的基礎之上,通過改變機體與周圍事物之間的空間及時間特性,來改善機體與外界事物的協調作用,並提高生理有序的實際效果。行為有序可分為個體行為有序及社會行為有序兩個方面。個體行為有序的發展表現為行為動作越來越熟練,速度、力度及靈活性越來越高,動作模式的複雜程度越來越高;社會行為有序的發展表現為社會分工越來越發達,社會的行為規範越來越具體化、標準化、廣泛化,社會越來越有秩序,人們越來越文明、講紀律。從總體上講,行為有序可使人合理地選擇環境,其特點是:內部靜止,外部運動。
3.思維有序。是指人類的思維與客觀規律的一致性,即客觀事物的本質及其運動變化規律在人的頭腦中得到正確反應的程度,以實現人類機體與外界環境之間物質、能量及信息的有序交流。思維有序是在確定的生理有序及行為有序的基礎之上,通過改變機體大腦神經系統的某些指揮控制機制,來改善機體與外界事物的協調作用,並提高機體生理有序與行為有序的實際效果。思維有序可分為個體思維有序及社會思維有序兩個方面。個體思維有序的發展表現為個體所積累的知識學問越來越多,思維能力越來越強,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廣度與深度越來越高。社會思維有序的發展表現為社會的科學技術越來越發達,學科分化與整合越來越複雜。人類思維有序的程度越高,對客觀事物的本質認識就越清楚,對自身行為的指導就越有效,行為所產生的效率也就越高。從總體上講,思維有序可使人有效地改造環境,其特點是:內部運動,外部也運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