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脈虛澀

血脈虛澀

血行脈中,內至臟腑,外達皮肉筋骨,如環無端,運行不息,不斷地對全身各臟腑組織器官起著營養和滋潤作用

血行脈中,內至臟腑,外達皮肉筋骨,如環無端,運行不息,不斷地對全身各臟腑組織器官起著營養和滋潤作用,《靈樞 · 本髒篇》云:“血和則經脈流行,營復陰陽,筋骨勁強,關節清利。”“和”,即血液充盈和調之意,血只有盈與脈,才能流暢全身,發揮其濡養作用。若陰血虧虛,可致血脈虛澀,虛是脈中血流量的減少,澀是脈管本身缺少血液營養的反映。血脈虛澀,則機體各臟腑組織器官可因失於濡養而作痛。
《素問 · 舉痛論》曰:“脈澀則血虛,血虛則痛”。《經歷雜論》曰:“風痛者,善走竄,痛無定處,血虛人多患此。其脈浮大而緩……當填補血液”。《臨證指南醫案》曰:“營氣日虛,脈絡枯澀”,“絡虛則痛”,“絡脈空乏為痛”,等等,均指出了血脈虛澀致痛之理。
血脈虛澀致痛,尤多見於婦女。《濟陰綱目》曾曰:“婦人血崩而心痛者,名曰殺血心痛,由心脾血虛也。若小產去血過多心痛者亦然。”若女子月經過多或產後失血而致血虛,或因孕期血聚養胎而相對血虛,皆易致血脈虛澀,發為痛證。故經期、妊娠期及產後頭痛、身痛、腰痛、心腹痛等,多與血脈虛澀病機相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