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紅蛋白C病

血紅蛋白C病

血紅蛋白C病亦是由於珠蛋白基因發生點突變,β-珠蛋白鏈上某種胺基酸被另一胺基酸取代,使血紅蛋白的性質和功能發生變化而引起的疾病。血紅蛋白C是β-珠蛋白基因發生突變,使β-珠蛋白鏈第6位上的谷氨酸被賴氨酸取代的異常血紅蛋白。

基本信息

血紅蛋白C病血紅蛋白C病
血紅蛋白C病亦是由於珠蛋白基因發生點突變,β-珠蛋白鏈上某種胺基酸被另一胺基酸取代,使血紅蛋白的性質和功能發生變化而引起的疾病。血紅蛋白C是β-珠蛋白基因發生突變,使β-珠蛋白鏈第6位上的谷氨酸被賴氨酸取代的異常血紅蛋白。

概述

血紅蛋白C病亦是由於珠蛋白基因發生點突變,β-珠蛋白鏈上某種胺基酸被另一胺基酸取代 使血紅蛋白的性質和功能發生變化而引起的疾病 血紅蛋白C是β-珠蛋白基因發生突變 使β-珠蛋白鏈第6位上的谷氨酸被賴氨酸取代的異常血紅蛋白

病因

HbC病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

發病機制HbC的氧親和力較低,氧化後易在紅細胞內形成結晶體 含結晶體的紅細胞僵硬 變形性降低、不易通過微循環時丟失部分細胞膜而使紅細胞變成小球形紅細胞 小球形紅細胞變形能力低 易被單核吞噬細胞系統(肝脾等)吞噬破壞 產生溶血性貧血。

本病分3型:患者自父母雙方各繼承一個異常基因(β6谷→賴),則形成純合子狀態,稱HbC病。如患者自父母雙方各繼承一個異常β基因(β6谷→賴)和一個正常β基因,則為雜合子狀態,稱HbC性狀 若患者自父母一方繼承一個HbCβ基因(β6谷→賴),從另一方繼承一個鐮狀細胞β基因(β6谷→纈)則為既有HbC又有HbS的雙雜合子狀態 形成鐮狀細胞HbC病。

臨床表現

患者可無任何症狀 部分病人有很短暫的腹痛和關節痛 可因溶血性貧血而出現乏力、頭暈、耳鳴 黃疸等表現。鐮狀HbC病胎兒死亡率約為10%,有些病人從兒童期或青春期開始出現中等貧血 生長、發育大多正常,半數病人輕度脾大

併發症

1.長時間持續溶血可合併膽石症 脾大
2.鐮狀HbC病 可並發栓塞的症狀和體徵 其中眼的併發症常見

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外周血檢查,特別是血紅蛋白電泳可做出正確診斷。

鑑別診斷:一般不需鑑別 但如用pH 8.8 TEB緩衝劑澱粉凝膠電泳時 HbC與HbA2、HbE及HbOArab的電泳位置相同 如用pH 6.25的磷酸鹽或枸櫞酸鹽緩衝劑瓊脂電泳則HbC與其他三種血紅蛋白的位置不同 可資鑑別

實驗室檢查

1.外周血 HbC病 Hb 80~120g/L MCV平均約為72fl 血片中靶形紅細胞明顯增多 約占30%~100% 網織紅細胞增多,約4%~8% 一般不超過10% Hb C性狀 血紅蛋白正常,網織紅細胞無增多,靶形紅細胞10%~50%,紅細胞滲透脆性顯著降低。鐮狀細胞HbC病。血紅蛋白輕度降低,MCV和MCHC降低。

2.紅細胞生存時間 縮短,51Cr t1/2 16~20天。

3.骨髓象 紅系細胞顯著增生,白細胞系統 巨核系正常。

4.血紅蛋白電泳 顯示幾乎所有的血紅蛋白均為HbC,HbF輕度增高,沒有HbA。血紅蛋白C性狀:血紅蛋白電泳顯示HbC占28%~44%,HbA2稍增高,其餘為HbA。 鐮狀細胞HbC病:血紅蛋白電泳顯示HbC和HbS同時存在 無HbA。在3%枸櫞酸鈉溶液內加入洗滌後的紅細胞置玻片上,覆以蓋玻片 密封,在室溫下幾小時後可見到較多的紅細胞記憶體在結晶體。

檢查

其它輔助檢查:根據臨床表現 症狀 體徵選擇做B超 X線 心電圖、生化等檢查。

相關檢查: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

紅細胞平均體積。

肌氨酸酐。

血紅蛋白。

血紅蛋白A2。

血紅蛋白C晶體包涵體試驗。

血紅蛋白電泳。

靶形紅細胞。

治療

本病無特殊療法,但應注意預防脫水和感染 因二者可使溶血加重。

流行病學

血紅蛋白C病是HbC的純合子狀態 HbC基因攜帶者幾乎全為黑人 在世界範圍內 是發生率僅次於HbS和HbE的第3種Hb變異型 最多見於西非,該地區HbC發生率高達14%~28%,主要見於加納和上沃爾特 在美國黑人中發生率約2%~3%。在阿爾及利亞 義大利、荷蘭、英格蘭也有少數病例報導 在我國尚未發現。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