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暈

血暈,拼音:xiěyùn,釋義是受傷後皮膚未破,呈紅紫色。中醫指產後因失血而暈厥的病症。

基本信息

血暈 xiěyùn

【屬性】多音詞 
【讀音】xiěyùn 
【釋義】受傷後皮膚未破,呈紅紫色。
【引申含義】淺淡的紅色。 郭沫若 《路畔的薔薇》:“薔薇的花色還是鮮艷的,一朵紫紅,一朵嫩紅,一朵是病黃的象牙色中帶著幾分血暈。”

血暈 xuèyūn

【讀音】xuèyūn 
【釋義】中醫指產後因失血而暈厥的病症。
【詳細解釋】
(1).因失血過多而昏厥。 清 陳確 《先世遺事紀略·父覺庵公》:“血暈不能起,使祖房婢 彩繡 溺之,置淺水中,一夜不死。”《水滸傳》第六十回:“眾頭領且來看 晁蓋 時,那枝箭正射在面頰上;急拔得箭出,血暈倒了。
(2).因受外力打擊,血液瘀結成圓形的傷痕。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刑名·檢驗》:“若傷處痕色不明,必剔開腐肉驗骨,上自有血暈、血蔭等傷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