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夏天,蜻蜓在荷花中穿梭飛舞,蟬在柳樹枝頭鳴叫。螳螂從樹葉中爬出,探頭窺視,悄悄地朝蟬的方向爬去。蟬已察覺,但鎮定自若。當螳螂在背後舉刀欲斬時,蟬振翅飛去。又一日,蟬在榆樹枝頭鳴叫。一張樹葉在慢慢地朝前爬動。黃雀飛上枝頭整理羽毛,它發現樹葉在向蟬的方向爬動,知道其中有鬼,就密切注視著。螳螂馱葉伏行,接近蟬,這次蟬毫不察覺。螳螂迅速舉刀向蟬猛砍,蟬被擊中,吱吱直叫。正當螳螂在為自己的勝利高興時,黃雀突然向螳螂猛撲而來,正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時從樹洞中突然鑽出一隻紫貂,又向黃雀撲去 。
角色介紹
| |
| |
|
參考資料
動畫製作
創作背景
剪紙動畫”又被稱為“剪紙片”,是中國美術電影的一種表現類型。“它以平面雕鏤藝術作為人物造型的主要表現手段,以戲曲皮影戲裝配關節以操縱人物動作的經驗,製成平面關節紙偶。環境空間則由繪製的紙片及貼在玻璃板上的前、後景構成。拍攝時,將紙偶放在玻璃板上,用逐格拍攝的方法把分解的動作拍攝下來,通過連續放映而形成活動的影像。
1976年,胡進慶、周克勤執導了我國第一部水墨剪紙片《長在屋裡的竹筍》。有感於上世紀60年代試製的水墨動畫民族風格濃郁但製作成本高昂,胡進慶便萌發了採用剪紙手段製作水墨效果影片的想法。在他的帶領下,創作人員歷經多次試驗,對全部剪紙片工藝進行了改革,最終試驗成功了以皮紙纖維模仿水墨效果的方法。即把水墨人物繪製在皮紙上,沿輪廓撕開,皮紙柔韌的紙質、細長的纖維在人物邊緣形成特殊的肌理感,使剪紙片一改過去稜角分明的“硬派”效果,以筆墨淋漓的彩繪,展現出水墨畫的韻味。這一成功的嘗試也為之後“拉毛”剪紙動畫工藝的產生奠定了基礎。“拉毛”即在“皮紙浸水後,按人物造型濕塗顏色,再用皮紙在背後托上一層襯底,待乾後在人物需要拉毛的部位用筆蘸上清水,描出輪廓,不等水乾就用手輕輕地沿輪廓撕開,輪廓部位即出現了茸毛”。用此法製作出的動物有一種毛茸茸的特殊效果,新穎別致、生動可愛,並且動作也更加柔軟自然。
這種“拉毛”工藝尤其適於表現動物,能給人柔軟觸感的聯想,所以被廣泛套用於後來的剪紙片中,如《小狐狸》、《螳螂捕蟬》、《狐狸分餅》等,片中的動物形象大多是採用這種工藝製作的。1983年“拉毛”剪紙動畫製作工藝獲得文化部科技成果三等獎。
1988年胡進慶先生創作的《螳螂捕蟬》就是在水墨畫成本高昂,剪紙畫成本較低,並且“拉毛”技術又大幅提高了動畫表演效果的背景下誕生的的。
參考資料
職員表
製作人 | 張荷芳 |
導演 | 胡進慶 |
編劇 | 胡進慶 |
攝影 | 柴蓮芳 |
配樂 | 上海電影樂團 |
剪輯 | 強小柏 |
美術設計 | 倪紹勇、攸揚 |
錄音 | 詹磊 |
發行 | 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 |
參考資料
動畫音樂
作曲 | 張棟 |
指揮 | 陳傳熙 |
演奏 | 上海電影樂團 |
參考資料
獲獎記錄
上海國際動畫電影節 |
|
參考資料
發行信息
騰訊網 | 搜狐網 | 1905電影網 |
優酷網 | 土豆網 |
參考資料
影片評價
《螳螂捕蟬》和《草人》通過飛舞的蜻蜓、蟬鳴、鳥叫,烘托出一片恬淡閒適的田園風光,表現出了“中國學派”動畫家醉心於民族傳統文化,他們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自覺繼承者和弘揚者,又由於他們大多是美術行伍出較好地運用繪畫手法把各種民族藝術形式巧妙地組織到了動畫電影的畫面之中 。( 藝苑)
《螳螂捕蟬》等剪紙動畫作品具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民族性,它脫胎於中國民間藝術,所以具有與外國剪紙動畫截然不同的表現形式和文化內涵。在40多年的發展中,以它們為代表的中國剪紙動畫不但把民間剪紙雕鏤剪刻的技藝發揮到極致,更獨創了“拉毛”、“羽貼”等剪紙動畫工藝,展現出了中國剪紙片在工藝技巧上的特色 。( 當代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