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意
這則故事是為了諷刺,嘲笑好逸惡勞的人。凡事都要預先有準備,才能防患於未然。
要不失時機的工作、勞動,才能豐衣足食;如果一味玩樂,只能挨餓。
好逸惡(wu)勞的人結局往往是可悲的。
出處及簡介
《伊索寓言》原書名為《埃索波斯故事集成》,是古希臘民間流傳的諷喻故事,經後人加工,成為現在流傳的《伊索寓言》。《伊索寓言》是一部世界上最早的寓言故事集。同時,《伊索寓言》是世界文學史上流傳最廣的寓言故事之一。
作者
伊索(公元前620年--公元前560年),是公元前6世紀的古希臘的一個寓言家,生活在小亞細亞。弗里吉亞人。據希羅多德記載,他原是薩摩斯島雅德蒙家的奴隸,後來被德爾菲人殺害。他死後德爾菲流行瘟疫,德爾菲人出錢賠償他的生命,這筆錢被老雅德蒙的同名孫子領去。傳說雅德蒙給他自由以後,他經常出入呂底亞國王克洛伊索斯的宮廷。另外還傳說,庇西特拉圖統治期間,他曾到雅典訪問,對雅典人講了《請求派王的青蛙》這個寓言,勸阻他們不要用別人替換庇西特拉圖。13世紀發現的一部《伊索傳》的抄本中,他被描繪得醜陋不堪,從這部傳記產生了很多有關他的故事。公元前5世紀末,“伊索”這個名字已為希臘人所熟知,希臘寓言開始都歸在他的名下。得墨特里奧斯(公元前345—公元前283)編輯了希臘第一部寓言集(已佚)。1世紀和2世紀,費德魯斯和巴布里烏斯分別用拉丁文和希臘文寫成兩部詩體的伊索寓言。現在常見的《伊索寓言》是後人根據拜占庭僧侶普拉努得斯蒐集的寓言及以後陸續發現的古希臘寓言傳抄本編訂的。伊索寓言大多是動物故事,其中的一部分(如《狼與小羊》《獅子與野驢》等)用豺狼、獅子等兇惡的動物比喻人間的權貴,揭露他們的專橫、殘暴,虐害弱小,反映了平民或奴隸的思想感情;《烏龜與兔》《牧人與野山羊》等,則總結了人們的生活經驗,教人處世和做人的道理。伊索寓言短小精悍,比喻恰當,形象生動,對法國的拉封丹、德國的萊辛、俄國的克雷洛夫都產生了明顯的影響。耶穌會傳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傳入中國,金尼閣口述的譯本《況義》於1625年刊行,收寓言22則;1840年出版《意拾蒙引》,收寓言81則;此後又有不同的中譯本相繼世。現存的《伊索寓言》,是古希臘、古羅馬時代流傳下來的故事,經後人整理,統歸在伊索名下
因為伊索小時候長的很醜,所以大家都不喜歡他。不過他媽媽喜歡講故事給他聽。另外,他長大了在田裡幹活時,看到的有趣事物,大部分都被他編成精彩的故事。他的故事都是口授,可見他的記憶力有多強!而且,他曾經是個啞巴,但後來竟奇蹟般地恢復了聲音,這就是所謂的善有善報吧!!!
伊索在基督誕生前約600年,也就是2500多年前出生在希臘。伊索童年期是一個啞巴,只能發出奇怪的聲音,用手勢表達他的意思;再加上他長的又矮又醜,鄰居都認為他是個瘋子。但是他的母親非常愛他,時常講故事給他聽;他的舅舅恨這個又矮又醜的外甥,常常強迫他在田裡做最艱苦的工作。
母親去世後,伊索跟著曾照料過他的老人,離家到各地去漫遊,因此學到了許多有關鳥類、昆蟲和動物的故事。他們在一起過了好多年快活的日子。後來,伊索被牧羊人賣了,從此以後伊索就變成一個奴隸。
有一天,伊索夢見了幸運之神和氣地向他微笑,並把他的手指放進他的嘴裡,放鬆他的舌頭。醒來後,他意外地發現自己已經可以說話了。
大家都喜歡伊索說故事,也都敬佩他過人的聰明。伊索曾經靠機智救朋友和主人的急難;憑機智避免敵人的傷害,解除奴隸的桎梏。據說伊索因得罪德爾菲人而被陷害致死。
伊索並沒有寫下他的寓言,他完全憑記憶口述。全世界家喻戶曉的《伊索寓言》是 後人根據拜占庭僧侶普拉努德斯收集的寓言以及陸續發現的古希臘寓言傳抄編訂的。其中大多以動物為主:有的用豺狼、獅子等比喻人間權貴,揭露其殘暴、肆的一面;有的則總結人們的生活經驗,教人處世原則。其形式簡潔精練,內容雋永深奧含義於淺顯生動的語言中,頗耐人尋味
爭議
這個寓言是錯誤的,有的時候,蟬與蟻也確實打一些交道,但是它們與前面寓言中所說的剛剛相反。
九月時節,當我們這裡的昆蟲,為口渴所苦,失望地在已經枯萎的花上,跑來跑去尋找飲料時,蟬則依然很舒服,坐在樹的枝頭,不停地唱歌,它只要用它突出的嘴——一個精巧的吸管,鑽通柔滑的樹皮,刺穿飲之不竭的“樹井”,它就可飲個飽了。
當然,鄰近很多口渴的昆蟲,立刻發現了蟬的“樹井”里流出的漿汁,跑去搶食。這些昆蟲大都是黃蜂、蒼蠅、玫瑰蟲等,而最壞的“罪犯”,要算螞蟻了。我曾見過它們咬緊蟬的腿尖,拖住它的翅膀,爬上它的後背。甚至有一次一個兇悍的“強盜”,竟當著我的面,抓住蟬的吸管,想把它拉掉。最後,麻煩越來越多,無可奈何,這位“歌唱家”不得已拋開自己所做的井,悄然逃走了。於是螞蟻的目的達到,占有了這個井。
而且,蟬的活動時間只在夏天和秋天。夏天,他們在樹上歡快的歌唱,吸引另一半;秋天,他們則默默地交配、產卵。冬天還沒到來之前,蟬就完成自己一生的使命,默默地死去了。
你看,真正的事實,不是與那個寓言相反嗎?
——法布爾《昆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