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融資策劃
中小企業融資策劃:
⑴企業首選的融資方式是內部融資
就各種融資方式來看,內部融資不需要實際對外支付利息或股息,不會減少企業的現金流量;同時由於資金來源於企業內部,不發生融資費用,使內部融資的成本遠低於外部融資。因此它是企業首選的融資方式。
⑵融資時不僅要考慮會計成本還要考慮機會成本
股權融資相對於債務融資來講,因其風險大,資金成本也較高,同時還需承擔一定的發行費用,看似成本較高。但企業融資的成本,不僅包括會計成本,還包括機會成本。相對於會計成本,機會成本是構成企業決策行為的主要依據。
⑶夯實管理基礎,誠實守信經營
做小生意免不了參雜使假,做企業就必須誠實守信。所有的投資者最看重的是融資企業的素質,誰都不願意與不守信用的企業打交道。因此,企業必須規範企業管理,完善體制機制,制定發展戰略,不斷提升企業形象。
⑷寫好商業計畫書,進行可行性研究
使用資金是有成本的,提供資金是有風險的。因此,企業融資之前,必須進行投資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制定企業長期發展規劃,編制商業計畫書,必要時聘請專家進行專題策劃。
⑸千方百計降低融資成本
①提升企業信用等級,爭取較低的貸款利率;
②妥善安排短、中、長期貸款的比重;
③積極爭取開辦銀行的匯票業務,大量使用票據融資方式,可以節財務費用,降低融資成本;
④企業向銀行貸款時,應首選最高額抵押貸款方式,其優點在於降低資金成本支出;
⑤綜合比較各種因素合理選擇融資方式。
⑹積極防範融資風險
國內的融資市場存在的騙局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國際資金為背景的融資騙局,主要融資方式包括合資、合作、“過橋”等;另一類是以國內資金為主要背景的融資騙局,主要包括銀行保函、直存(大額存單抵押貸款)、有價證券抵押貸款、銀行(商業)承兌匯票等融資方式。
主要以資產評估費、撰寫商業計畫書費用、公關費、保證金等形式詐欺。
一、資,資源
作為一個十分常用的中國字,最早的“資”漢字出現在中國古代經典《周易·旅》中,“懷其資”,指的是財物;《戰國策·秦策一》中也有“資用乏絕,去秦而歸”,也是指的錢財;《說文解字》對這個字的解釋是:資,貨也。
商品經濟引導人類進入現代社會,用“資”這個字組成的現代漢語詞語,更是社會生活和市場經營中不可或缺的關鍵字語,如:
資產、資本、資金、資財、資費、工資、川資;
資料、物資、資材、資用、資方、獨資、外資;
資格、年資、資質、資歷、資力、資信、資訊;
集資、合資、斥資、出資、引資、墊資、驗資;
天資、資望、資深、資助、可資借鑑、資治通鑑;
漢語的詞典里對“資”的解釋也很豐富,主要有:財物,錢財;供給,幫助;智慧能力;經歷與經驗;等等。
在經濟和商務活動中,資本,也是一個很常用的詞語。字典里對“資本”的解釋是:“經營工商業的本錢”或“牟取利益的憑藉”,按照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觀點,資本是一種可以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它在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中是一個特定的政治經濟範疇,它體現了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關係,因此,資本本來就不完全是一個物質的存量的概念。到了21世紀的今天我們來研究各種經濟行為和商務活動時,“資本”就已經泛指一切投入生產和再生產過程的有形資本、無形資本、金融資本和人力資本了。
綜上所述,我們學習商務策劃,對“資”、“資本”等等概念的理解,就絕對不可以簡單地指認為“資金貨幣”或“資產財富”。而應該站在更高更廣的經營角度,對“資”所包涵的豐富意義進行認知和理解,從而發現更多的價值機會,獲得更多的商業可能性,並經過有效的商務策劃,將其轉化、進化成為現實可行性。
在涉及包含“資”的所有詞語中,我們選擇了“資源”這個詞作為商務策劃分支——“項目與融投資策劃”部分的基本概念,以呼應和貫穿商務策劃的系統原理,便於學習者統一理解和提升認知。
資源是一個人、一個組織(企業)、一個地區、一個國家擁有的物力、財力、人力等各種物質和非物質要素的總稱。一般分為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兩大類,前者如陽光、空氣、水、土地、森林、草原、動物、礦藏等,後者包括人力資源、文化資源、信息資源以及經過勞動創造的各種物質財富等。
《辭海》對資源的解釋是:“資財的來源,一般指天然的財源。”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對資源的定義是:“所謂資源,特別是自然資源是指在一定時期、地點條件下能夠產生經濟價值,以提高人類當前和將來福利的自然因素和條件。”
上述兩種定義只限於對自然資源的解釋,對於現代商品社會的資源意識顯見狹隘。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說:“勞動和土地,是財富兩個原始的形成要素。”恩格斯的定義是:“其實,勞動和自然界在一起它才是一切財富的源泉,自然界為勞動提供材料,勞動把材料轉變為財富。”(《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第373頁,1995年6月第2版)
馬克思、恩格斯的定義,既指出了自然資源的客觀存在,又把人(包括勞動力和技術)的因素視為財富的另一不可或缺的來源。可見,資源的來源及組成,不僅是自然資源,而且還包括人類勞動的社會、經濟、技術等因素,還包括人力、人才、智力(信息、知識)等資源。據此,所謂資源指的是一切可被人類開發和利用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的總稱,它廣泛地存在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是一種自然存在物或能夠給人類帶來財富的財富。或者說,資源就是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一種可以用以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具有一定量的積累的客觀存在形態,如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森林資源、海洋資源、石油資源、人力資源(人際關係資源)、文化資源、信息資源等。
《經濟學解說》(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將“資源”一詞定義為“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投入”,這一定義很好地反映了“資源”一詞的經濟學內涵,資源從本質上講就是生產要素的代名詞,“按照常見的劃分方法,資源被劃分為自然資源、人力資源和加工資源。”
站在經濟學的立場,站在商務策劃的立場角度,經營謀利所需要的“資源”定義,也就包含著“融資”的內涵。
所以,本書把“融資”概念中的“資”定義為“資源”。
人類為了生存,必須依賴自然賦予的空氣、陽光、水,以及人類創造的食物、衣物、工具等等,這些都是人類的生存資源,而無須證明的公理就是:
任何個人或組織為了獲取利益,就必須首先擁有並投入資源,就像原始人為獵取動物而必須先奔跑和製作工具,就像一個新成立的公司必須先思考策劃和租房辦照買設備,進而經過勞動而使資源增值,其中的差額就是利潤。
沒有誰不需要資源,沒有誰能生來就擁有一切資源。
二、現代資源意識
對自然資源的看法,歷來都是以對人與自然關係的認識為基礎的。從技術進步和生產力發展的角度來看,經濟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農業經濟階段、工業經濟階段和知識經濟階段。
在農業經濟階段,由於科學技術不發達,人類開發自然資源的能力很低。對多數資源來說,短缺問題並不突出生產的分配主要是按勞力資源的占有來進行,勞動生產率主要取決於勞動者的體力。
工業經濟階段,經濟發展主要取決於自然資源的占有和配置。由於科學技術不斷發展,人類開發自然資源的能力不斷增強,使得大多數可認識資源都成為短缺資源。鐵礦石和煤、石油等發展機器生產的主要資源很快成為短缺資源,開始制約經濟發展,因此,這一階段的經濟發展主要取決於自然資源的占有,生產的分配主要按自然資源的占有來進行。
知識經濟階段,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科學成果轉化為產品的速度大大加快,形成知識形態生產力的物化,人類認識資源的能力、開發富有資源替代短缺資源的能力大大增強。因此,自然資源的作用退居次要地位,科學技術成為經濟發展的決定因素。
進入到現代,人們逐漸悟出:對於人類而言,資源既有用也同時有害,人類只不過是人與自然這個大系統中的一個要素,必須和其它要素協調發展,力爭在發展過程中始終處於動態平衡狀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於協調人與自然的關係,這就是“新資源觀”。
知識經濟是世界一體化的經濟,資源的開放觀是從地區到全球,從微觀到巨觀,從局部到整體,在不同層次上都要確立的一種基本觀點。我國地區差別很大,資源組合錯位,地區間的資源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和動態交流的必然性。以資源的開放觀為指導,就是要打破地區經濟封鎖以實現產業結構動態最佳化,合理配置資源。
在人類經濟活動中,各種各樣的資源之間相互聯繫,相互制約,形成一個結構複雜的資源系統,每一種資源內部又有自己的子系統,資源可從性質、用途等不同角度進行不同的分類。
按資源性質分類可以分為:自然資源(包括再生資源和非再生資源),社會資源;
按資源利用的可控性程度可以分為:專有資源,共享資源;
按資源用途分類可以分為:農業資源,工業資源,信息資源(含服務性資源);
按資源可利用狀況可分為:現實資源,潛在資源,廢物資源;
自然資源具有六大特性:系統性;分布的不平衡性和規律性;有限性和無限性(現實資源是有限的,但開發利用及轉化是無限的);多功能性等。
而相比之下,社會資源則具有四大特殊屬性:
1.社會與發展性。
人類本身的生存、勞動、發展都是在一定的社會形態、社會交往、社會活動中實現的,勞動力資源、技術資源、經濟資源、信息資源、文化資源等無一例外,社會資源是可超越國界、超越種族關係的,誰都可以掌握和利用它創造社會財富。
2.繼承與共享性。
社會資源的繼承性使得社會資源不斷積累、擴充、發展,知識經濟時代就是人類社會知識積累到一定階段和一定程度的產物,就是積累到“知識爆炸”(信息爆炸),使社會經濟發展以知識為基礎,這種積累使人類經濟時代發生了一種質變,即從傳統的經濟時代(包括農業經濟、工業經濟,農業經濟到工業經濟有局部質變)飛躍到知識經濟時代,這是信息革命、知識共享必然的結果。
社會資源的繼承性使人類社會的每一代人在開始社會生活的時候,都不是從零開始,而是從前人創造的基礎上邁步的。在社會經濟活動中,人類一方面把前人創造的財富繼承下來,另一方面又創造了新的財富。也正因為這樣,科技知識不斷發展,一代勝過一代,並向生產要素中滲透,使勞動者素質不斷提高,生產設備不斷更新,科研設備得到改進,並提高經營管理水平。社會財富的積累、反過來又加速了科技的發展。
3.主觀主導性。
社會資源的主導社會資源決定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的利用和發展方向。
社會資源在把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變為社會財富的過程中,它表現、貫徹了社會資源的主體——人的願望、意志和目的。這就是馬克思所指出的“最蹩腳的建築師從一開始就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2頁)
4.社會流動性。
即作為資源主體的人——勞動力可以從甲地遷到乙地;而技術也可以通過各種媒介傳播到其他資源主體和世界各地;其三,作為社會資源的各種形態(技術、信息、文化、關係、勞動力等)可以交換,學術可以交流,商品可以貿易。
自然資源、社會資源、技術資源通常被稱為人類社會的三大經濟資源,都是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必不可少的投入。
技術資源廣義上也屬於社會人文資源,其在經濟發展中愈益起著重大作用。技術是自然科學知識在生產過程中的套用,是直接的生產力,是改造客觀世界的方法、手段。技術對社會經濟發展最直接的表現就是生產工具的改進,不同時代生產力的標尺是不同的生產工具,主要是由科學技術來決定的。在當代,科學技術對生產力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集中表現在鄧小平同志的著名論斷——“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本書把“融資”和“投資”的“資”定義為“資源”,與一般管理類、財經類教程不同,就是體現商務策劃的原理與原則:
正確分析,判斷和創新所需求的資源形式,體現的是商務策劃的意識和理念;
有效實施,交換和增值彼此所擁有的資源,體現的是資本管理的方法和技巧。
商務策劃理念與財務管理方法的成功整合,其結果是融投資各方的客戶價值增值和市場資本增值。
所以,確立商務策劃的融投資理念與思路,掌握資本經營中的融投資方法與知識,是本教程的兩大目標。
三、融投資概念
在上一節,我們已經明確,為了獲取高級生存和發展的空間與利潤,人類必須有各種資源。欲望永遠無限,資源則永遠有限甚至日趨衰減,因此“融資”——獲取所需資源,也就成為人類生存、經營與發展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和“融資”概念相對應的,是“投資”概念。
但就人類的共性的、普遍的、基本的生存與發展需求而言,融資需求顯得更重要、更首要,所以,在關鍵字語排列上,本書使用“融投資”一詞。
現實的商品經濟環境下,
因為缺少某種資源而謀求獲取後使自己獲利的欲求——融資需求;
因為擁有某種資源而謀求其增值使自己獲利的欲求——投資需求;
在資源市場上同存共生。
“融資”一詞,根據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字典(第5版)》的解釋,有兩個意思:一是動詞,指“通過借貸,租賃,集資等方式而使資金得以融合併流通。”一是名詞,指“通過借貸,租賃,集資等方式而得以融合併流通的資金。”
而在很多的經濟、管理、財經類教材中,對“融資”的定義也是類似的大同小異:狹義上講融資即是一個企業的資金籌集的行為與過程,即採用一定的方式,從一定的渠道向公司的投資者和債權人去籌集資金,組織資金的供應,以保證公司正常生產需要,經營管理活動需要的理財行為;廣義上講融資也叫金融,就是貨幣資金的融通,指當事人通過各種方式到金融市場上籌措或貸放資金的行為。
站在現代市場經營的實戰角度,站在本書對於“資源”的定位基礎上,對“融資”的這個定義顯然狹窄偏頗,對於市場競爭和商務組織發展中的商務策劃意識,更是一種思維的限制,所以,確立與時俱進的“融投資”意識,對於個人和企業適應市場和發展經營,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與“融資”相應的商務行為——投資,在字典里常見的解釋有兩個:
一是把資金投入企業或基本建設,是行為動詞;
二是專指投入企業或基本建設的資金,是物質名詞;也泛指為達一定目的而投入的錢財。經濟學上則是指犧牲或放棄現在可用於消費的價值以獲取未來更大價值的一種經濟活動。薩繆爾森就認為:“對經濟學者來說,投資總是意味著實際資本形成——存貨的增加量,或新生產的工廠、房屋或工具,對大多數人們來說,投資往往意味著只是用貨幣去購買上漲通用汽車公司的股票,購買街角的地皮或開立一個儲蓄存款的戶頭。”(保羅·A·薩繆爾森、威廉·D·諾德豪斯《經濟學》中國發展出版社1992年第12版)
在金融活動和經營行為日益成為當代全球市場的重點和熱點後,“投資”概念更加局限與金融活動,指貨幣轉化為資本的過程。在很多的經濟、管理和財經類教材里,投資被分為實物投資和證券投資,前者是以貨幣投入企業,通過生產經營活動取得一定利潤;後者是以貨幣購買企業發行的股票和公司債券,間接參與企業的利潤分配。
投資這個名詞在金融和經濟方面有數個相關的意義。它涉及財產的累積以求在未來得到收益。技術上來說,這個詞語意味著“將某物品放入其他地方的行動”,從金融學角度來講,相對於“投機”而言,“投資”的時間段更長一些,更趨向是為了在未來一定時間段內獲得某種比較持續穩定的現金流收益,是未來收益的累積。
企業的投資活動一般地被劃分為兩類:一是為對內擴大再生產奠定基礎,即購建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其他長期資產支付的現金;二是為對外擴張,即購買對外的股權、債權而支付的現金。
近兩年的中國資本市場,國內民間投資增幅高於國有經濟投資、外商及港澳台投資和全社會投資增幅,其中股份制經濟的投資增長最快。
四、融投資關係
相對而言,一般大眾觀念上對“投資”的概念認知比較簡單,概括起來有兩大特徵:一是投資即“為達到一定目的而投入資金”,二是“投資”有風險,相對於“融資”有更大的風險。
在本書所定義的“融投資”概念里,投資不僅僅是投入資金貨幣,而是投入資源。作為投資(融資)主體的人,其體力、智慧、關係、知識、經驗等等,作為人類差異化的技能,作為進行現代經營活動所必須的社會資源,都可以是“投資”的形式和內容,也當然可以成為“融資”的形式和內容。
根據商務策劃的基本原理,商務是指一切以利益為目標、以交換為過程、以貨幣為表現的個人或組織行為;商務策劃是以獲得社會交換中的更多優勢和利益為目標,通過創造性思維的有效整合,形成完整執行方案的過程。基於這一基本原理,商務策劃中的“融投資策劃”所闡述的廣義“融投資”理念,在人類古今中外的人生經營、商務活動中,成功的例證比比皆是:
三國時的劉備文武兩不行,人力、物力、財力都極度匱乏,為了經營恢復漢室的宏大事業,三顧茅廬邀請身無分文也無家世背景的諸葛孔明,融取的就是諸葛亮的智慧和能力,使他成為劉蜀與曹魏和孫吳三家競爭謀利的最重要資本,而劉備用來交換諸葛亮這一“稀缺資源”的代價,也並非“貨幣金錢”,而是“夢想、尊重、情感、信任”等非物質因素,換句話說,是劉備特有的社會資源、人際資源;至於諸葛亮願意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全部自我資源來交換,又是受到了雙方共同的社會環境背景資源、彼此認同的文化傳承資源的影響。
當代的海南航空公司1995年去華爾街融資,雖然只融入了量子基金旗下“美國航空投資公司”的2500萬美元的投資,這對於一家新建航空公司而言明顯偏少,甚至可以稱為“杯水車薪”,但此“資源”的真正價值卻在於其美資背景和當時威振世界金融市場的大鱷索羅斯後台,這個“融資”策劃帶來了超強的對其他的新資本的吸引力和市場信服力。其後,1997年6月發行7100萬股B股,募集到3337萬美元;1999年發行20500萬股A股,募集資金9.43億人民幣,使海航成為國內第四大航空集團,之後一系列的融資策劃直到發展成為“大新華航空集團”。
而了解這個著名的融資策划過程和細節,我們可以發現,海航當年的總裁陳峰個人獨特的“社會資源”,也是獲取這一“稀缺資源”的重要交換因素。
在本書所定義的“融投資”概念里,和傳統大眾觀念上的第二點不同,就是不但是“投資”有風險,“融資”一樣有很大的風險,對於某一個具體的經濟組織或經營項目而言,“融投資”兩方面的風險值是一樣的。
運用商務策劃的辨證思維,對融資的主體而言,為了獲取所需要的資源,也必須在現在或將來付出相應的代價(資產或權益),這個代價本質上是融資方的“投資”,從這個角度看,融投資是商務活動的雙方為了利益而共同投資一個項目的行為過程,只是雙方投入的形式不同而已,因而其風險也一定等值。
在人類的各種以獲取利益為目的的社會活動和經營活動中,常常會“引狼入室”,可這類錯誤的初衷,就是“融資”。古今中外,“融資風險”理念的例證更是比比皆是:
兔子溫柔可愛是美味也是皮源,所以在19世紀中葉,澳大利亞引進了幾隻家兔——融入了當地沒有的一種生物資源,於是當地的人民也可以和其他有家兔的國家人民一樣享受快樂和美味。但是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亞這塊廣袤土地上,偏偏沒有以家兔為食的猛獸天敵,於是貌似柔弱的小家兔就肆無忌憚地繁殖起來。在短短的20多年間,這些家兔已快速繁殖成為占據澳大利亞三分之二土地的野兔。大片的農田受到它的踐踏,自然的植被受到它的破壞,形成了空前的生態危機,更給當地人民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以至於澳大利亞政府不得不動員全國人民漫山遍野圍剿兔子,這是決策者融資當初沒有預料到的風險和代價。
究其原因我們發現,片面地、孤立地強調某種資源的價值,一味追求融資引資,很可能會破壞原有資源系統的平衡,而平衡和諧是一切的最高境界。同時,對認知資源的知識完整,和引導資源的系統周密,是融資策劃成功的重要保證。
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十分推崇引進外資,1996年,為了壯大企業和提升市場競爭力,娃哈哈與法國達能公司、香港百富勤公司共同出資建立5家公司,生產以“娃哈哈”為商標的包括純淨水、八寶粥等在內的產品。娃哈哈持股49%,亞洲金融風暴之後,百富勤將股權賣給達能,達能躍升到51%的控股地位,此次融資娃哈哈合計引進外資4500萬美元,使其成為中國最大的飲料企業和食品公司。當時,達能提出將“娃哈哈”商標權轉讓給與其合資公司未果後,雙方改簽一份商標使用契約。正是這一條款,引發了強達能行收購娃哈哈的風波。宗慶後強烈表示不滿,雙方矛盾不斷升級,以至於10年後雙方翻臉,2007年開始的官司轟動中外,關於這一事件的各類傳媒報導文字超過千萬字。公司產品、業務、品牌、員工、經銷商、零售商、乃至雙方的高層管理者,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傷害,併購與反併購官司期間,宗慶後稱很多事情是融資當初根本沒有預料到的,他說:“10年來的合作證明,達能公司來中國投資,扮演的是一個財富瓜分者的角色,而非一個善意的合作者和財富的共同創造者”。
顯然,這一“融資”的結果就是:宗慶後和同事們創造的品牌自己卻無權使用,而達能在獲分紅3.8億美元後,卻要君臨天下強行低價實現對娃哈哈整體“絕對控制”。當娃哈哈的創始人和經銷商們一起艱難地為贏官司奮鬥的時候,他們也許已經意識到,這一切,都是商務“融資”活動所可能產生的風險和代價。
從上述這些事例我們可以看到,融資投資是一個以獲利為目的的商業行為的主客體兩方的不同定義,彼此是是矛盾的對立統一關係,在一項完整的經營活動中,兩者互為前提互為結果,相互依賴相互制約。
“融投資策劃”始終關聯著互為主客體的兩方,沒有絕對的只得利的贏家,也沒有絕對的只失利的輸家;長遠的利益和雙贏,才是真正高明和成功的商務策劃。
五、現代企業融投資理念
現代企業融資理念認為:1、融資是獲取企業生產經營的稀缺資源,對資源的認定是基礎,資源的狀況和交換方式是關鍵,多快好省是同時應該兼顧的目標。
2、投資是以讓渡其他資產而換取的另一項資產;投資是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之外持有的資產;投資是一種以權利為表現形式的資產;投資是一種具有財務風險的資產。
風險和收益的替代——我們不會承擔額外的風險,除非我們預計這些風險可以被額外的收益所補償。
貨幣的時間價值——今天得到一元錢的價值要高於以後得到的一元錢。
現金——而不是利潤——才是至關重要的。
現代融投資理念的發展,是從利潤的追逐到資本的盛宴。比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體制發展的兩個階段,我們可以發現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進行,我國企業的財務管理理念從無到有、從狹隘到完善發生了巨大的轉變,由利潤最大化發展到企業價值最大化,進而發展到股東財富最大化。目前,在企業進行融資、投資等重大決策時,資金的“時間價值”以及 “風險”已成為企業經營者必須考慮的重要因素。
而現代融資方式的發展,從銀行貸款到股票、債券。企業融資方式由向銀行間接融資逐步出現向股票、債券等直接融資方式轉變的趨勢,融資方式不斷創新,公司債券、可轉換公司債券、發行新股(IPO)、配股增發、定向發行等已成為一些企業常用的融資手段;融資範圍擴大,海外上市融資成為一些企業資金的重要來源,青島啤酒在香港的直接上市、中新藥業在新加坡上市、中信泰富香港買殼上市以及上海石化、馬鞍山鋼鐵、儀征化纖等八家通過全球存股證方式(GDR)和美國存股證方式(ADR)分別在全球各地和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拓寬了企業的融資渠道。
儘管如此,從總體上來看,目前我國企業的直接融資比例還相當低,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的比例還不足10%,而這一比例在已開發國家往往超過50%,另一方面直接融資所取得的長期資本對於企業的發展又十分重要,企業過多地依賴財務槓桿甚至以短期資金替代長期資本容易導致企業資金鍊的斷裂,引發企業危機,類似“德隆事件”就足以說明這一點。
現代企業資本運營的重要表現——企業併購,已經成為企業界熱門的話題。對資本的運作是現代理財觀念的重要體現。由於在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中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產權問題,如果不按照現代企業制度明晰企業產權,企業的各項經濟資源也就不能進行資本運作,那么也就不能實現資本的最最佳化配置,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目標。隨著我國企業產權改革的逐步開展,以企業間兼併、收購為主要表現形式的資本運營日漸得到了發展。
從整個市場來看,尤其是近一兩年我國企業的資本運作狀況大為改善,實質性重組取代報表性重組、戰略性併購取代投機性併購必將成為企業資本運營的發展趨勢。資本運營也越來越得到企業的重視,大部分企業已經根據自身特點形成了適用於本企業的資本運營理念:比如遼寧冰山集團就明確提出其資本運營理念是“靠改革積累資本,靠盤活資產增加資本,靠對外開放引進國際資本,靠兼併、收購最佳化資本”;或者形成了自身的資本運營模式,比如海爾集團的“吃休克魚”模式。
總體來看,我國企業融投資新理念的形成與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密不可分。但我國商品市場經濟發展尚處於初級階段,我國證券市場也於九十年代初期才成立,相關的各項法律、法規尚不完善,我國企業目前在融投資管理中也還面臨著許多問題。面對不斷變化的生存環境,企業如何完善自己的融投資理念,藉助各種財務管理和資本運作手段,尋求適合自己的生存之道,仍是我國企業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摸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