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別
1.前提條件不同
權衡理論考慮稅收、財務困境成本、代理成本如何影響企業的融資決策,而假定信息是完全的,討論的核心是舉債的利弊及其如何達到均衡。而優序融資理論則認為,不對稱信息和融資成本超過了權衡理論中舉債的稅收和代理方面對資本結構的影響。由於前提的不同,兩者對企業的融資決策雖然可能會有相同的建議,卻有不同的原因解釋。
2.財務槓桿比例的生成原因不同
權衡理論認為最佳資本結構取決於債務的邊際成本等於邊際收益時的水平,債務的成本收益會驅使低負債企業提高槓桿比例、高負債企業降低槓桿比例,因此企業存在一個理想的財務槓桿比例目標和回復到該目標的趨勢。在權衡理論中,企業負債比例的變化是對舉債利弊進行權衡的結果,因此,在一定的投資機會下,盈利能力強的企業有更高的槓桿比例。優序融資理論則認為,企業融資決策的依據是一邊倒的,即儘量使用低成本的融資方式,不存在一個理想的槓桿比例目標。因此,當企業投資超過留存利潤時,企業負債相應增加,反之則減少,企業負債比例的變化是淨現金流變化的結果。在優序融資理論中,企業在經營好的時候要儲備現金或舉借少量債務,以避免將來投資時採用昂貴的外部融資方式,因此,在一定的投資機會下,盈利能力強的企業反而有更低的槓桿比例,高的利潤留存和低的負債比例是擁有高融資能力的表現。
3.股利的性質和作用不同
權衡理論認為,發放股利和舉借債務可以互相替代,其效果都能減少自有現金流量,從而降低權益的代理成本。優序融資理論則認為,由於某些原因,股利發放是穩定的,企業現金流的變化主要靠債務的收縮來解決。
4.負債的性質和作用不同
在權衡理論中,負債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對稅收和委託代理關係等方面的影響上,因而各種負債內部種類之間並無大的區別。在優序融資理論中,在負債內部,低風險債務(如抵押貸款或債券)較之高風險債務(如信用債券)更能傳遞積極信息,能夠降低融資成本,因而得到優先考慮,成為僅次於內源融資的方式。
聯繫
1.兩者都是以MM理論為基礎,是對MM理論的發展
兩者都以企業市場價值最大化為目標,考察不同融資方式對市場價值的影響。兩者都是放寬MM理論理想假設條件向現實的逼近,而且兩者的前提條件相互補充,共同涵蓋了影響企業資本結構的眾多重要因素,都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2.兩者實際上都肯定了債務融資優於權益融資
在優序融資理論中,很明顯,債務融資優先於權益融資得到考慮。在權衡理論中,則是先考慮債務融資各種優勢帶來的收益,再考慮債務融資受限制情況帶來的成本,從而認為需考慮兩者之間的綜合平衡,其著眼點也是優先考慮債務融資,直至用盡債務融資的好處才考慮使用權益融資。此外,兩者都是對成本進行“權衡”的理論,只不過優序融資理論“權衡”比較的是內源融資、債務融資和權益融資三者之間的成本,而權衡理論“權衡”比較的是作為融資方式之一的債務的邊際成本和收益。
3.兩者都未能得出企業合理資本結構的一個準確公式
但無疑都表明,現實中資本結構與企業的市場價值有關,其合理與否會影響到企業的治理結構和股東、債權人、管理者等利益相關者的利益。
4.兩者對企業的融資方式和股利政策的指導效果比較一致
雖然動機有所不同,但兩者在股利政策上的決策原則基本一致。兩者都認為,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盈利多的企業會有更高的股利支付率,有更多投資機會的企業會有更低的股利支付率,經營風險大、未來盈利和現金流不穩定的企業會有更低的股利支付率和槓桿比例。在1994年的一項研究表明,當公司提議增加其財務槓桿時,當日其股票價格大幅上揚;反之,當公司提議降低財務槓桿時,當日其股票價格大幅下跌。這與權衡理論認為財務槓桿的增減會影響稅收優惠的增減,從而導致股票價格相應漲跌的預測一致。另一方面,該項研究也可看成是優序融資理論的證明。這是因為,財務槓桿比例的提高可以看成企業未來具有高現金流和高盈利的信號。根據有關資料,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西方已開發國家企業融資結構變化的共同趨勢是內部資金的比率明顯上升,外部資金的比重有所下降;而在外部融資中,銀行融資的比重有所下降,債務融資比重上升,而股票融資呈下降趨勢,甚至出現股票融資為負(股票回購大於發行)的情況,這些成為優序融資理論現實解釋能力的有力證據。